本书是在分期断代的基础上对甲骨文做分类研究的一个尝试。就某类卜辞而言,对它的研究却是既全面又深入的。由于以分期断代为基础或云前提,这研究便有时代观念;又由于所研究的是这类刻辞的全部(当然是就目前已刊布者而言),这研究便有全局观念,避免片面性,更不致仅据碎片残辞立论发挥。而且,既然是全面的研究,当然也包括了文字考订、卜辞释读、辞例推勘比较、文献印证等方面的问题,必须是深入的。所以,分类研究这一设想,在理论上是完全成立的。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甲骨文各期田猎刻辞概述、有关甲骨文田猎卜辞的文字考订与辨析、关于甲骨文各期田猎地点及田猎中心的讨论、甲骨文田猎刻辞选粹摹本、甲骨文田猎刻辞选粹释文、各期贞人所卜田猎卜辞辑录。
《清华简研究》是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以关于清华简的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为基础。本辑收录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论文33篇,从文字学、文献学、历史学、思想史等诸多方面,对清华简与其他新见出土资料进行了深入考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出土文献与汉语史研究论集》收录叶玉英教授2005年至2022年在各类学术刊物中发表的28篇论文,包括古文字研究,出土文献与历史问题研究,出土文献与汉语语法史、词汇史、语音史研究等。其中,古文字研究方面的论文主要涉及古文字考释、古文字构形研究、谐声系列的整理和字词关系研究等;出土文献与史学研究部分主要是利用汉简讨论两汉时期的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及经济史问题等;出土文献与汉语史研究则包括汉语词汇史、语法史和语音史三类。
图书以“南海I号”的发现、打捞、考古和出水文物、海贸研究为主线,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案例,充分反映出“中国水下考古”为世界水下考古技术发展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实施整体打捞“南海I号”的“华天龙号”起重船,也展示了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良好形象。 图书通过介绍以“南海I号”为代表的中国远洋商贸沉船的出水,表明中国在历 是海丝商贸的重要商品产地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动力源。中国海商不断开辟新航线,扩大海洋贸易地理范围和朋友圈。中国传统文化 加频繁且规模化的走向世界。中国与海丝沿线 共同创造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刘信芳编著的《出土简帛宗教神话文献研究》主要從宗教學、歷史文獻學的角度,結合古文字、考古學研究方法,對簡帛宗教神話文獻做全面的整理與研究。包山楚簡神明與《九歌》諸神的對應關系,對《日書》四方四維與五行原理的分析,以及在文本釋讀方面對帛書“五妖”、“四殘”、“三時是行”的解說,對曾侯乙墓衣箱“斗土”二字的解說等等,頗能顯現本書的創新之處和學術價值。
本书主要致力于解决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是通过对闽南方言与敦煌文献里的一些俗语词的吻合性研究,可以看到中原汉人在河西走廊一带跋涉的足迹,这启发和帮助我们从历史语言的角度去研究敦煌文献。 二是考释了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里有关租赁、借贷的俗语难词,特别是残缺不全的语段中的难词,为阅读研究扫清了障碍。 另外,书中还涉及租赁、借贷及民间买卖等方面的俗语难词,这应归功于来自中原的古老诗山方言,它为后人保留了有价值的资料。 三是考释了《敦煌变文集》《敦煌歌辞总编》里的一些俗语难词,解决了俗语难词的困扰,给阅读理解开拓了豁然开朗的新天地。 四是解决了禅宗文献里的棘手难题。
内容简介 《甲骨文小字典》注释一千一百四十一件甲骨文拓片的基础上,又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把现有的几部大字典中的甲骨文字进行了疏理与考证,并借助《说文解字》、《辞海》、《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以及甲骨文的各种释读本等资料为依据,肯定了共识的文字,弃除了尚未定论的文字,辨析确定了一些存疑待定的文字,归纳了一些通假文字,汇编成这本《甲骨文小字典》。所谓小,是指它比其他厚重的大字典简明扼要,字数少、篇幅少而言。
《出土文献》第十二辑精选了39篇出土文献研究领域的新学术成果,内容涵盖甲骨、金文、战国、秦汉吴简四个方面,分别收录了甲骨论文4篇、金文论文7篇、战国论文17篇和秦汉吴简论文11篇,极具学术影响力,代表了出土文献研究动态前沿。
本书以战国文献《竹书老子》为基础,读字、读句、读章,论述上古文献的思想内涵,对老子思想与孔子、春秋百家的关系,与《道德经》的关系,与儒家的关系,作了适当的论述。是研究东西方社会价值理念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探讨文明发展的普及读物。
本书是一本荟萃了简牍历史、发现、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性辞书,系统阐释了简牍典型内容、简牍墨迹知识、简牍常识三方面内容,从资料的汇集到分类梳理、从分条列目到诠释解答,深化了人们对中国简牍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百年简牍研究的一次浓缩。
20世纪初至今,我国已在甘肃、湖北、湖南、江苏等地相继出土秦汉简帛文献十余万枚(件)。秦汉简帛文献大多成书于上起战国晚期秦始皇时代下迄东汉后期灵帝时期的四百余年间,内容丰富,包括:古籍、佚书、书信、公函、名籍、账册、诏书、检褐、司法文书、遣册等。这些文献写成之后即深埋于地下,避免了流传中的篡改讹误,保留了当时文字、词汇系统的真实面貌,是研究上古汉语的珍贵语料。 《说文解字》(下面简称《说文》)是上古文献字形、词义训诂的集大成者。作者许慎广泛采录东汉时所见文献用字,并参辑六艺群书、方言俗语、各家之说为每字作解。《说文》是后人研究上古语音、文字、词义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时代久远,汉时的许多文献早已失传,《说文》中的一些字形和释义也因此缺少文献用例的印证支持,难免使人怀疑。秦汉
本書綜合利用考古學整理信息和簡牘遺存信息首次大規模、系統地復原整理長沙走馬樓三國吴簡采集簿書,並在此基礎上構建“吴簡文書學”,奠定古井簡牘文書學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又運用“二重證據分合法”研究模式,以確認的簿書爲依據,對孫吴臨湘侯國文書行政的基本情况進行研究,勾勒了官民互動的一些社會景象,探討了孫吴在漢晋社會變遷過程中所發揮的承續和革新作用。
《簡帛研究二〇一五(秋冬卷)》共收録戰國楚簡、秦簡、漢簡、三國吴簡研究論文、論著目録等21篇,内容涉及文字校釋與文本分析,典籍、簡册、簿書的編綴與復原,社會史、經濟史、政治史等相關問題的研究和討論,以及近年來臺灣簡帛研究論著目録,較全面地反映了當前簡帛學研究的進展和熱點問題。
内容简介 《甲骨文小字典》注释一千一百四十一件甲骨文拓片的基础上,又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把现有的几部大字典中的甲骨文字进行了疏理与考证,并借助《说文解字》、《辞海》、《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以及甲骨文的各种释读本等资料为依据,肯定了共识的文字,弃除了尚未定论的文字,辨析确定了一些存疑待定的文字,归纳了一些通假文字,汇编成这本《甲骨文小字典》。所谓小,是指它比其他厚重的大字典简明扼要,字数少、篇幅少而言。
北京大学藏秦简牍大都用秦隶书写,有很小的一部分近于篆书。竹简中有两组表格形式的日历,即秦汉简牍中常见的「质日」,分别属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和三十三年。参考简牍内容,可判定抄写年代约在秦始皇时期或稍早。这批简牍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整理与研究」,批准号:IO&ZD090),目前正由本所负责进行整理,预计近年可整体出版。关于它的学术价值和其中的主要内容,我们已在众文物移二○二一年第六期以及《简帛》第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二二年)中发表系列文章加以介绍,可供读者参阅,此处就不再详述了。 这批简牍抄写的时代,正处于汉字发展的关键阶段。此时,隶书在日常使用中逐步取代篆书,并不断走向成熟。随着秦对东方六国的征服,晋、楚等东方文字的字形和笔法经过不同的书手,渐渐融入到秦
2008年7月,清华大学收购一批珍贵的战国竹书(简称清华简),约2500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价值可与孔壁中书、汲冢竹书相媲美,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推动了古史的深入研究。该书主要从清华简与先秦时代的经典传播、清华简与先秦时代的政治格局、清华简与先秦时代的思想世界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性研究。
《明清时期对云南民族认知的演进与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视角下,通过对明清云南省志的全面解析,就明清云南民族认知演进和国家西南边疆治理进行深入研究。明清时期国家政权对云南民族的认知经历了由收集民族外貌服饰、生产生活方式等表征信息,到关注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和国家民族双向认同的发展过程,认知模式也由明代以汉人移民区为核心向外拓展的墨渍浸染式,逐步转变为清代以已知民族为介质去认知陌生民族的链条推进式;明清国家政权通过主观能动举措形成对云南诸多民族的认知,成为国家西南边疆治理的基础,民族认知与治理之间存在互动调适关系,民族认知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边疆建构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