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尽可能穷尽地收录了现已公布的所有商代军事甲骨刻辞,并进行分期分类排谱,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商代战争、方国、军事人物、军事组织、军礼等情况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得到了更符合实际的结论。又对甲骨军事刻辞中军事行为动词和军事刻辞句法与语义角色进行研究和分析,为商代语言研究及汉语史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材料。
敦煌留存的禅籍写卷计有300余件,分属百余种文献,事关禅宗经典及其注疏、早期禅宗语录、禅宗灯史、禅僧偈颂铭赞等众多内容,《敦煌写本禅籍辑校》撷取其中与禅宗史、禅宗思想研究密切相关的38种重要文献进行辑录和校释。这些文献大多虽早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但由于各种原因,系统的整理刊布尚付之阙如,前有日本学者田中良昭《敦煌禅宗文献的研究》,后有姜宗福《敦煌禅宗文献研究》、黄青萍《禅宗北宗文本的价值及禅法》、韩传强《禅宗北宗敦煌文献录校与研究》等,但收录文献有待丰富,从校勘学上讲,由于照片不清等技术原因或其他原因,鲁鱼亥豕时有所见。就本人的观察所见,《敦煌写本禅籍辑校》不论在文献收录还是在校勘方面,都在前贤的基础上有较大进步,所作录文、校勘等严格遵循文献整理的学术规范,所整理的文献数
文书,中国古代各王朝维系统治的要件之一,至迟在秦汉时期便已高度成熟。王充《论衡》即有言曰:“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在唐代文书体系中,奏敕——臣民上报的奏事文书与皇帝颁下的命令文书,居于核心地位。它们是朝廷日常政务信息往来的主要载体,紧密关系着王朝的统治。奏敕处理流程,实际上就是唐王朝日常政务运作与中枢权力运行的过程。 本书从公文形态与政务运作联动关系的角度入手,对唐代奏敕体系的变化与中枢政务运作机制的演进加以研究,既丰富了唐代文书运作与制度变迁的若干面相,也可以为认识中国古代 治理体系提供参考。
一般提到的《蒼頡篇》,由三部分組成,包括《蒼頡》、《爰歷》以及《博學》,是秦代為了統一文字而頒布的字書,采用四言韻文的形式。此書是了解秦漢時期規範語言文字的重要資料,對於研究文字的傳習史也有重要作用。但早已失傳,所幸在出土文獻中,我們有幸又見到了相關資料。出土《苍颉篇》研究通過對已公布的斯坦因所獲敦煌漢簡、居延舊簡、居延新簡、新中國成立後所獲敦煌漢簡、尼雅漢簡、阜陽漢簡、水泉子漢簡以及部分北大漢簡中的《蒼頡篇》殘簡的對比研究,**程度上復原了這部亡佚已久的字書,進而探討了此書的文本結構以及流傳中的不同版本。大致弄清楚了以下幾個問題:首先,基本弄清楚了“閭里書師本”**、五、六章的文本面貌,“姓名簡”由于見于多個出土本,現在可以肯定屬于《蒼頡篇》;其次,《蒼頡篇》文本結構具有一
本书搜集整理武威出土的所有西夏文和汉文文献,采用先整合,再分类研究的方法,弥补了学界对武威西夏文献所作的个体研究的不足。特别是在释录西夏文佛经时,克服了现存文献残页内容支离和片段的缺点,与汉文佛经文献互相补充,得到了更加完整的西夏文佛经内容;同时,通过整合、对比,还厘清了西夏文佛经的多种版本及刊印、流传情况。
现有秦简算书有北京大学藏秦简《算书》《田书》(2012~2023年刊布)和岳麓书院藏秦简《数》(2010~2022年刊布),本书校释2023年以前刊布的秦简算书文献。秦简算书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数学在战国晚期至秦代的发展状况,是研究中国古代数学的第一手材料,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极具研究价值。本书汇集了2023年以前所见秦简算书文献,把秦简算书置于中国数学史的大背景下,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跨学科研究,在简文释读、简文句读、简文释义、简文今译等方面有新突破,在疑难古算用语诠释、疑难算理算法阐释、疑难算题解读、传世文献讹误校正等方面有新进展。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供中外学者进一步研究之用,可供传承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用。
本书是一本荟萃了简牍历史、发现、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性辞书,系统阐释了简牍典型内容、简牍墨迹知识、简牍常识三方面内容,从资料的汇集到分类梳理、从分条列目到诠释解答,深化了人们对中国简牍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百年简牍研究的一次浓缩。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其内容多为经、史一类的典籍。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自面世以来,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有一批很有价值的成果。《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收录已整理公布的全部清华简,并根据新的研究进展进行校释,体现学术界 研究成果,对不同学科读者和广大文史爱好者利用和了解清华简大有裨益。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收录的《命训》《程寤》《皇门》《祭公之顾命》以及《保训》《封许之命》共六篇,与《逸周书》皆有一定关联。其中《命训》《皇门》《祭公之顾命》三篇有传世本《逸周书》与之对应,可以校核纠正传世本文字缺漏讹误:《命训》为《逸周书》“三训”之一
本书是关于新疆尼雅遗址等地出土的佉卢文书的译文集。原著于1940年由英国皇家亚洲学会出版,是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巴罗(Thomas Burrow)对新疆出土佉卢文书中保存较好的490件文书进行的释读和英译。这些文书涵盖了佉卢文书的各种类别,具有西域史学和历史语言学等多方面的价值。译者在翻译原著时,根据自己对文书的理解尽可能做了注解,还收录了巴罗释译的斯坦因第四次新疆探险时在尼雅遗址获得的18件佉卢文书,并在文末对原著文书中的专有名词做了词汇索引,以便读者参考。
本书是关于新疆尼雅遗址等地出土的佉卢文书的译文集。原著于1940年由英国皇家亚洲学会出版,是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巴罗(Thomas Burrow)对新疆出土佉卢文书中保存较好的490件文书进行的释读和英译。这些文书涵盖了佉卢文书的各种类别,具有西域史学和历史语言学等多方面的价值。译者在翻译原著时,根据自己对文书的理解尽可能做了注解,还收录了巴罗释译的斯坦因第四次新疆探险时在尼雅遗址获得的18件佉卢文书,并在文末对原著文书中的专有名词做了词汇索引,以便读者参考。
本书是关于新疆尼雅遗址等地出土的佉卢文书的译文集。原著于1940年由英国皇家亚洲学会出版,是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巴罗(Thomas Burrow)对新疆出土佉卢文书中保存较好的490件文书进行的释读和英译。这些文书涵盖了佉卢文书的各种类别,具有西域史学和历史语言学等多方面的价值。译者在翻译原著时,根据自己对文书的理解尽可能做了注解,还收录了巴罗释译的斯坦因第四次新疆探险时在尼雅遗址获得的18件佉卢文书,并在文末对原著文书中的专有名词做了词汇索引,以便读者参考。
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简帛研究的结晶之作,涉及云梦秦简、里耶秦简、张家山汉简、天长纪庄木牍、尹湾汉简等诸批重要简牍的专题研究,以及简帛学的学科分支、中国简帛学体系的构建、出土简帛整理的理论与实践、简帛学史的理论总结与研究等有关简帛学理论与学科建设问题的系列前沿思考。该书研究既专注于中国境内出土的简牍帛书资料,亦涉及中国以外世界其他 出土简牍的整理研究与 合作;既关注东亚范围内汉文简牍的出土,亦留意我国古代民族文字简牍的价值与意义,具体研究实践与理论凝练提升并重,立足中国与 视野并举,基本代表和反映了作者各时期简帛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展和认识,以及长期以来从事简帛研究的学术心路历程和思考努力,对推进当前我国简帛学的学科建设乃至 简帛学体系的构建等,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