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分期断代的基础上对甲骨文做分类研究的一个尝试。就某类卜辞而言,对它的研究却是既全面又深入的。由于以分期断代为基础或云前提,这研究便有时代观念;又由于所研究的是这类刻辞的全部(当然是就目前已刊布者而言),这研究便有全局观念,避免片面性,更不致仅据碎片残辞立论发挥。而且,既然是全面的研究,当然也包括了文字考订、卜辞释读、辞例推勘比较、文献印证等方面的问题,必须是深入的。所以,分类研究这一设想,在理论上是完全成立的。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甲骨文各期田猎刻辞概述、有关甲骨文田猎卜辞的文字考订与辨析、关于甲骨文各期田猎地点及田猎中心的讨论、甲骨文田猎刻辞选粹摹本、甲骨文田猎刻辞选粹释文、各期贞人所卜田猎卜辞辑录。
《清华简研究》是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以关于清华简的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为基础。本辑收录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论文33篇,从文字学、文献学、历史学、思想史等诸多方面,对清华简与其他新见出土资料进行了深入考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为作者从已刊发的论文中,选则32篇较为重要者结集出版,涉及先秦两汉出土文献(侧重战国简帛文献)、古文字研究(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战国简帛文字等)为主,兼及先秦两汉传世典籍的研究。书名 逐狐东山 出自《焦氏易林》,取义于在校读古代典籍文献(含出土文献)时若想有所发现犹如山中追逐狐狸那般艰难。论文集仿《庄子》编排体例,总体上分成 内篇 (以战国简帛考证和传世典籍校读之文为主,结论可信性较高者)、 外篇 (学术性论文,但论证过程稍显薄弱,结论或有可商者)、 杂篇 (书评、杂论之类)三部分。每部分所选入的文章大致按照发布的先后顺序排列。
该书有两个版本,其一是一九三九年辅仁大学出版的丛书本,书封面有陈垣署题:辅仁大学丛书 天壤阁甲骨文存。扉页有沈兼士题:天壤阁甲骨文存并考释 唐兰着。书后版权页记 民国二十八年四月发行,共二百部。印刷所 北平彩华珂罗版印刷局,发行所 北平辅仁大学,经售处 北平隆福寺街修绠堂、文奎堂、琉璃厂来熏阁 ,装订两册。 其二是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二○○○年重印本,封面题 天壤阁甲骨文存并考释 ,扉页书名右题 唐兰撰 ,左题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其余内容全部翻印辅仁大学丛书本,装订一册。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现藏辅仁大学丛书本七部,此次整理,从中选出*好的一部复制放大出版。
考察民国时期的文献辨伪,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理论方法,否则不足以得出较为真切的认识。在全面回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佟大群著的《民国文献辨伪学研究》分九章,对这个牵涉颇广、意蕴丰富的学术现象进行了系统探究。其中既有人物研究,也有学案研究;既有部类文献研究,也有代表论著研究。本书的篇章架构和内容,兼顾了人物与事件、专题与个案、纵向与横向、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从文献辨伪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文化转型之间关系的角度,探究民国学人,如何在文献辨伪活动中,实现思想和学术、传统和现代、继承与创新之间的互动与融合,从而推动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及社会的发展进步。
《出土文献》第十二辑精选了39篇出土文献研究领域的新学术成果,内容涵盖甲骨、金文、战国、秦汉吴简四个方面,分别收录了甲骨论文4篇、金文论文7篇、战国论文17篇和秦汉吴简论文11篇,极具学术影响力,代表了出土文献研究动态前沿。
本书为《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 2009,商务印书馆)的续集,选编作者2008年以来发表的同类主题的论文49篇,分为 新出简帛与古文字考论 新出简帛与古文献研究 评论及其他 三个部分。古文字考释资料从商代甲骨文跨越到东汉简牍,囊括了整个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领域。所收文章既有严密的考释文章,也有学术史的回顾,又有对名家研究成果、学界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陈伟,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教授,现任简帛研究中心主任、《简帛》集刊与“简帛网”主编、历史学院院长,研究领域侧重战国秦汉简牍文本复原和内涵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秦简牍的综合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已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个人专著5部,《包山楚简初探》、《郭店竹书别释》获第二、第四届*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主编出版著作十多部,《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第八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本书为《岳麓书院藏秦简》的衍生开发产品,主要针对已经出版的前三卷的简文及注释进行修订补充,以期反映整理者新近的研究成果和广大学者的意见,使其更加准确还原秦简的本来面貌,对广大读者准确把握这批简牍具有重要意义。此次采用小开本、平装本、低定价、携带方便,可以满足更多读者需求。
本书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利用先秦秦汉的本书对历代尤其是清末以来的研究者利用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校读今本《诗经》的成果作了较全面的总结和分析。全书共分为:利用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校正今本《诗经》文字、辨明《诗经》某字之读法、弄清《诗经》字词意义等几个方面,全面搜罗例证,并条分缕析,既有对成功例子的分析、总结和补充,又有对反面例子的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作者也提出了一些自己利用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校读《诗经》的创见。出土文献和传世的《诗经》材料相比勘,校正文字,确定用法,梳理文义,重新对《诗经》的相关内容进行较有根据的解读。
本书是利用现代笔迹学的研究成果对战国简帛字迹进行研究,现阶段利用笔记学原理对古文字字迹进行系统研究的多出现在甲骨文领域中,一些学者对战国简帛字迹有过研究,但均不成系统。本书首次对战国简帛字迹尤其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自己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东镇沂山碑拓集锦》选取元大德二年大元增封东镇元德东安王诏碑、明洪武三年大明诏旨碑、明成化三年重修庙记碑、明成化八年东镇沂山寝庙成记碑、明成化八年刘时教谒东镇沂山诗碑、明弘治元年东藩代祀诗序碑、明正德五年乔宇昭告碑、明正德五年沂山瀑布泉诗碑、明正德十年谒东镇庙诗碑、明嘉靖二年谢芝沂山歌碑、明嘉靖四十四年陈庆诗二首碑、明万历四十二年赵秉忠诗碑、清康熙五十二年灵气所钟御碑等十三统各具有代表性的碑拓,集结成书,以进一步挖掘、传承、弘扬沂山文化,促进文化强县建设和临朐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文史研究者和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份临摹、赏析和收藏的资料。
1973年底,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一批及有价值的古代帛书,此即见于著录而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四经成书于我国早中期。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土使人们对于在百家争鸣中取得思想界主导地位的黄老学派的发展线索,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评价。 作者在国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黄帝四经》做了深入考察、阐释。帛书《黄帝四经》是研究先秦黄老道家的重要文献,本书给与了详尽的解释。全书四大篇,分述《黄帝四经》的四大部分。每篇下列解题,每小节下列内容提要,每小段由原文、注释、今译、阐述组成。书末附 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校定释文 ,据此读者可以更具体、更明确地了解四经的文义和思想底蕴,从而对先秦道家发展的脉络关系有新的认识,对先秦各学派之间的流脉关系有
近年简帛出土古书颇多,有关一些古书的学派判定是许多思想研究者关注较多的问题。然而对于相同篇章,诸家说法差异较大,甚至有多达二三十种意见者。这显然不是简单的诸家说法的问题,而是我们的研究方法有问题。诸家说法之所以看似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成一家之说,却相去万里、互相矛盾,是因为我们在用同样的几种研究方法作推导、得结论,而论者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或故意立异,标为新说,多不能涵摄诸家,圆融无间。探本寻源,其实恰恰是论者作为根据的那些研究方法本身有问题。 《出土文献的学派判定》大体按照问题出现的先后,选取信阳楚简、简帛《五行》、帛书《二三子问》、帛书《易传》、秦简《为吏之道》、郭店楚简《穷达以时》、上博简《子羔》诸篇、上博简《鬼神之明》、上博简《慎子曰恭俭》几篇学界讨论颇多的古
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境外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总数约1200枚,记载了大量佚失的先秦典籍,是郭店简之后,又一次先秦典籍的大发现。自2001年起,这批竹简陆续整理出版。本书收录了其中的《周易》。楚竹书《周易》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早一部《周易》,全篇抄录在58枚简上,涉及34卦内容,共1806字。这次出版,不仅包括楚竹书《周易》的全景图、原大图版和释文,更有竹简的放大图版。一方面可以为文史研究者提供一份新的出土文献资料,同时也供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临摹二千多年前的书法墨迹。
《简帛》是由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2006年创刊, 2013年被收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资料库(CSSCI)2014-2015年来源集刊。自2015年起,集刊由每年一辑改为两辑。辑刊围绕相关的三个层面:以简帛资料为主的古文字研究,以简帛为主的先秦至汉晋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以简帛资料为主要着眼点的先秦至汉晋史研究,发表资料、论文及动态和评介,以作为简帛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阵地。本辑共收录研究论文27篇,材料涉及清华简、里耶秦简、北大汉简、张家山汉简、孔家坡汉简、走马楼吴简等多批简牍资料,内容涵盖了简帛文献学、古文字学、史学等诸多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现今简帛学研究的基本面貌。
《东瓯金石志》十二卷,是一部辑录东瓯地区古砖、石刻并加以考释的石刻专著。该书署“嘉善戴咸弼鳌峰纂辑,瑞安孙诒让仲容校补”著录砖文、碑刻、出土地点、流传、形制、藏所等,后附戴氏、引之、亨甫、傅传、文儁及诒让案语。
《明清时期对云南民族认知的演进与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视角下,通过对明清云南省志的全面解析,就明清云南民族认知演进和国家西南边疆治理进行深入研究。明清时期国家政权对云南民族的认知经历了由收集民族外貌服饰、生产生活方式等表征信息,到关注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和国家民族双向认同的发展过程,认知模式也由明代以汉人移民区为核心向外拓展的墨渍浸染式,逐步转变为清代以已知民族为介质去认知陌生民族的链条推进式;明清国家政权通过主观能动举措形成对云南诸多民族的认知,成为国家西南边疆治理的基础,民族认知与治理之间存在互动调适关系,民族认知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边疆建构有重大意义。
《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历时句法研究》是徐丹先生多年从事历时句法研究工作的成果。全书由 20篇已发表的论文汇集而成。这些论文忠实地反映了作者在各个不同时期对历时句法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部分是关于传世文献的句法研究,其中兼有方言材料的佐证。第二部分集中在出土文献的研究上,尤其是对《战国纵横家书》这一文献的研究。作者认为,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对比、互校,对勾勒出历时句法的概貌十分重要,并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做了实践。为同类研究做了很好的范例。
《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历时句法研究》是徐丹先生多年从事历时句法研究工作的成果。全书由 20篇已发表的论文汇集而成。这些论文忠实地反映了作者在各个不同时期对历时句法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部分是关于传世文献的句法研究,其中兼有方言材料的佐证。第二部分集中在出土文献的研究上,尤其是对《战国纵横家书》这一文献的研究。作者认为,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对比、互校,对勾勒出历时句法的概貌十分重要,并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做了实践。为同类研究做了很好的范例。
本书是国家社科一般课题“岳麓书院藏秦简的整理与研究”的结项报告,是岳麓秦简入藏以来,课题组成员和参与岳麓秦简整理与研究的同仁合作完成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内容包括岳麓秦简的整理报告和《质日》篇、《为吏治官及黔首》篇、《占梦书》篇等相关简文的专题研究。可供相关专业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