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分期断代的基础上对甲骨文做分类研究的一个尝试。就某类卜辞而言,对它的研究却是既全面又深入的。由于以分期断代为基础或云前提,这研究便有时代观念;又由于所研究的是这类刻辞的全部(当然是就目前已刊布者而言),这研究便有全局观念,避免片面性,更不致仅据碎片残辞立论发挥。而且,既然是全面的研究,当然也包括了文字考订、卜辞释读、辞例推勘比较、文献印证等方面的问题,必须是深入的。所以,分类研究这一设想,在理论上是完全成立的。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甲骨文各期田猎刻辞概述、有关甲骨文田猎卜辞的文字考订与辨析、关于甲骨文各期田猎地点及田猎中心的讨论、甲骨文田猎刻辞选粹摹本、甲骨文田猎刻辞选粹释文、各期贞人所卜田猎卜辞辑录。
《清华简研究》是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以关于清华简的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为基础。本辑收录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论文33篇,从文字学、文献学、历史学、思想史等诸多方面,对清华简与其他新见出土资料进行了深入考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为作者从已刊发的论文中,选则32篇较为重要者结集出版,涉及先秦两汉出土文献(侧重战国简帛文献)、古文字研究(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战国简帛文字等)为主,兼及先秦两汉传世典籍的研究。书名 逐狐东山 出自《焦氏易林》,取义于在校读古代典籍文献(含出土文献)时若想有所发现犹如山中追逐狐狸那般艰难。论文集仿《庄子》编排体例,总体上分成 内篇 (以战国简帛考证和传世典籍校读之文为主,结论可信性较高者)、 外篇 (学术性论文,但论证过程稍显薄弱,结论或有可商者)、 杂篇 (书评、杂论之类)三部分。每部分所选入的文章大致按照发布的先后顺序排列。
李明晓*的《散见出土先秦两汉法律文献校注》 吸收古文字与法律史*新研究成果,对先秦至东汉时 期的出土法律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为上古法制 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近几十年大量出土的文献尤其是其中众多的简帛古书,使先秦秦汉时期学术思想史研究得到很大改观。然而*基础的古书年代、学派以及人物年代的问题,至今仍然受到疑古派及胡适、冯友兰等的哲学史编纂学的极大影响。几十年来,学界虽然对某些问题有所反思,但尚未奠基于出土文献而对有关问题进行综合的研究。本书利用出土文献,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以期使先秦秦汉学术思想史及后世的相关研究得以推进。
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境外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总数约1200枚,记载了大量佚失的先秦典籍,是郭店简之后,又一次先秦典籍的大发现。自2001年起,这批竹简陆续整理出版。本书收录了其中的《周易》。楚竹书《周易》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早一部《周易》,全篇抄录在58枚简上,涉及34卦内容,共1806字。这次出版,不仅包括楚竹书《周易》的全景图、原大图版和释文,更有竹简的放大图版。一方面可以为文史研究者提供一份新的出土文献资料,同时也供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临摹二千多年前的书法墨迹。
《东瓯金石志》十二卷,是一部辑录东瓯地区古砖、石刻并加以考释的石刻专著。该书署“嘉善戴咸弼鳌峰纂辑,瑞安孙诒让仲容校补”著录砖文、碑刻、出土地点、流传、形制、藏所等,后附戴氏、引之、亨甫、傅传、文儁及诒让案语。
《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历时句法研究》是徐丹先生多年从事历时句法研究工作的成果。全书由 20篇已发表的论文汇集而成。这些论文忠实地反映了作者在各个不同时期对历时句法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部分是关于传世文献的句法研究,其中兼有方言材料的佐证。第二部分集中在出土文献的研究上,尤其是对《战国纵横家书》这一文献的研究。作者认为,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对比、互校,对勾勒出历时句法的概貌十分重要,并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做了实践。为同类研究做了很好的范例。
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境外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总数约1200枚,记载了大量佚失的先秦典籍,是郭店简之后,又一次先秦典籍的大发现。自2001年起,这批竹简陆续整理出版。本书收录了其中的《中弓》和《弟子问》两篇,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弟子的问答,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佚文。这次出版,不仅包括楚竹书《中弓》和《弟子问》的全景图、原大图版和释文,更有竹简的放大图版。一方面可以为文史研究者提供一份新的出土文献资料,同时也供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临摹二千多年前的书法墨迹。
芦金峰编*的《甲骨文与民族传统体育因素研究》是**次较为系统地利用地下出土的甲骨文资料对在中国早期出现的体育形态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也是首次利用甲骨文材料,从体育的视角,对中国早期民族传统体育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类和分析。总体的研究以甲骨文字和卜辞材料为研究基础,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初步构建起商代体育史的构架。对体育史的研究,特别是对商代体育史的研究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根据出土简帛实物的时代起讫以及中国古代藏书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土简帛与中国早期藏书研究》将文题中的所谓“早期”限定在从殷商到魏晋之际。《出土简帛与中国早期藏书研究》以出土简帛与传世文献的彼此对读和相互印证为主要研究方法,初步勾勒了中国早期文献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等方面(所谓“藏书”)的基本史实及其演进规律。在此基础上,致力于突破“中国”、“早期”本能的时空维度,追问早期藏书的世界意义和现代价值;以及突破“藏书”本能的学科维度,追问早期藏书的文化意味。
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境外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总数约1200枚,记载了大量佚失的先秦典籍,是郭店简之后,又一次先秦典籍的大发现。自2001年起,这批竹简陆续整理出版。本书收录了其中的《孔子诗论》《子羔》《鲁邦大旱》三篇。这三篇形制、字体相近,应是同抄于一卷者。其内容涉及先秦佚诗以及孔子的一些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佚文。这次出版,不仅包括楚竹书《孔子诗论》《子羔》《鲁邦大旱》的全景图、原大图版和释文,更有竹简的放大图版。一方面可以为文史研究者提供一份新的出土文献资料,同时也供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临摹二千多年前的书法墨迹。
本书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利用先秦秦汉的本书对历代尤其是清末以来的研究者利用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校读今本《诗经》的成果作了较全面的总结和分析。全书共分为:利用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校正今本《诗经》文字、辨明《诗经》某字之读法、弄清《诗经》字词意义等几个方面,全面搜罗例证,并条分缕析,既有对成功例子的分析、总结和补充,又有对反面例子的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作者也提出了一些自己利用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校读《诗经》的创见。出土文献和传世的《诗经》材料相比勘,校正文字,确定用法,梳理文义,重新对《诗经》的相关内容进行较有根据的解读。
《初学编(甲金文论*选读甲骨选片)》系作者姜可瑜为甲骨文、金文研究者精心编纂的一部初学入门书,汇辑了甲骨文、金文研究的重要文献,这些文献对初学者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还从《卜辞通纂》和《殷契萃编》两部书里精选了数百片甲骨,为初学者观摩研究提供便利,另外还附有作者发表过的论文若干篇。
本書綜合利用考古學整理信息和簡牘遺存信息首次大規模、系統地復原整理長沙走馬樓三國吴簡采集簿書,並在此基礎上構建“吴簡文書學”,奠定古井簡牘文書學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又運用“二重證據分合法”研究模式,以確認的簿書爲依據,對孫吴臨湘侯國文書行政的基本情况進行研究,勾勒了官民互動的一些社會景象,探討了孫吴在漢晋社會變遷過程中所發揮的承續和革新作用。
《简帛》是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围绕相关的三个层面,一以战国文字为主的古文字研究,二以简帛为主的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三以简帛资料为主要着眼点的先秦、秦汉史研究,发表论文和动态、评介、资料性文字。集刊实行严格的匿名审稿制度,坚持原创性、规范化、国际性,每年出版两辑。
本书是利用现代笔迹学的研究成果对战国简帛字迹进行研究,现阶段利用笔记学原理对古文字字迹进行系统研究的多出现在甲骨文领域中,一些学者对战国简帛字迹有过研究,但均不成系统。本书首次对战国简帛字迹尤其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自己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甲骨文与殷商时代神灵崇拜研究》简介: 商朝是有可靠史料记载的古老国家。所有国家 都有自己的治国方略,商朝的治国方略系通过神灵崇 拜而得到。崇拜的形式是 祭祀 ,即通过祭祀讨好 神灵 。然而,祭祀本身并非由殷商统治阶级创造 出来,而是从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即由远古时代的 各种神灵崇拜演变而来。甲骨卜辞所见的各种各样的 自然神,表明了这一事实。殷商时代的统治阶级系由 几个强大的氏族或部落联合而成。各氏族或部落有自 己崇拜的神灵即图腾。图腾的*社会功能是区别 我 和 非我 。商朝统治阶级信奉较多的自然神, 同时也重视祖先神灵的崇拜。从甲骨卜辞记录来看, 随着社会的变化祭祀制度也有变化。到殷商末期,对 自然神举行祭祀的记录已几乎没有,而对祖先神灵举 行祭祀的记录却很多,祭祀制度越来越严格化、简单 化,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