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史》一书通过丰富的史实和考古发现,采用专题形式,向读者讲述了从古代至近代,中国在计量方面取得的成就。全书共分三大部分:传统计量的理论与实践、传统计量向近代计量的转型、中国计量历史人物。内文涉及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计量基准的建立及管理、历代度量衡的发展、计时方法的演化、立法要素的测定、空间计量的进步、量器和衡器的演变、货币、印章与度量衡、古代有关计量理论、传教士带来的变革 、清代度量衡科学的发展、传统度量衡制度的尾声、北洋政府统一度量衡的尝试、近代度量衡制度的建立、近代度量衡制度的推行与管理、民国时期时间计量的进展、先秦两汉时期的计量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计量人物、隋唐时期的计量人物、宋元时期的计量人物、明清时期的计量人物、传教士对中国计量的贡献。本书通过详实的内容
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以其精美的泥塑造像和壁画闻名于世。本书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同名展览配套图录,展出麦积山石窟精品138件/组,第44、62、123窟整窟复原,首次展示第121窟、 释迦会子 及127窟全部壁画,首次展出13窟大佛 装藏 ,首次展出舍利塔地宫考古发掘出土的2尊造像,全景 揭秘 麦积山30个窟。本书是对麦积山石窟的一次全面展示,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探索麦积山石窟的前世今生。书中详细介绍了石窟的开凿历史、艺术风格演变以及宗教文化背景,展现了北魏至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书中的图片精美,文字翔实,为读者提供了一次视觉与知识的双重盛宴。 本书分为 发现 保护 和 麦积奇观 三部分,不仅记录了麦积山石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还展示了石窟保护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保护成果。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收录《仲尼曰》《曹沫之陈》两篇文献。本辑包括竹简原大图版、放大图版,释文注释,以及 附录 (包括 《仲尼曰》与相关文献对照 上博简《曹沫之陈》编联释文 上博简《曹沫之陈》摹本 )、字形表、竹简信息表等。 《仲尼曰》竹简保存完好,书法精美,由13支完简组成。简长约43厘米、宽约0.6厘米,两道编绳。原无篇题,不分章。简文顶格书写,首尾不留白。1-7号简背有编号, 7、8、12号简背有习字。简文所记孔子的言论共25条,见于今本《论语》者有8条,另有一些可与《礼记》《大戴礼记》《孔丛子》等传世文献对照,但文字不尽相同。安大简《仲尼曰》可能摘抄自《论语》在战国时的编定本。简本的发现,对研究《论语》的成书、流传、文本的发展变化以及孔子思想等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曹沫之陈》原有46支简,实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藏历代玺印一千多方,其中仅战国古玺就有200多方,这批古玺文字精美,大多数保存完整,此次集中整理,除重新制作精良印面钤本外,特意拍摄印面、印体高清照片,并以封泥形式体现文字及字口特征,多位一体,全面展现这批战国古玺的形态特征。《玺印卷》编排合理,体例完善,图版之外,整理者作为古文字专家和考古文博专家,除重新隶写释文外,还对所有古玺做了分类、分域以及去伪存真,在当今层出不穷的古玺印类印谱中,堪称上乘之作。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的大型礼乐重器,自出土之日起便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曾侯乙编钟拥有迄今所知为完整的周代乐音系列及其乐律称谓体系,同时,作为礼乐之器它还蕴含着丰富的礼乐文化思想,是公元前5 世纪中国文明的一个璀璨的缩影,是中国先秦社会的文化符号,是中国青铜时代*的艺术精品,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本书以曾侯乙编钟的科学报告、背景资料、研究成果为基础,邀请各学科专家,从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古文字学、声学、冶金铸造学等多个领域对曾侯乙编钟进行诠释,全面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并尝试探索尚未涉及的空白领域,是部以全球化视野角度撰写的、全面反映曾侯乙编钟文化面貌及多学科研究成果的专著。
蜀石经肇始于后蜀广政间,毋昭裔在成都主持将儒家经典刻石,共计十种:《孝经》《论语》《尔雅》《周易》《毛诗》《尚书》《仪礼》《礼记》《周礼》《左传》(前十七卷)。入宋后,续刻《左传》卷十八至三十,又补刻《公羊》《穀梁》及《孟子》三经。蜀石经碑石在宋代以后开始湮没,至明清时仅有拓本流传,已属罕见。现仅存《毛诗》、《春秋》三传、《周礼》残拓以及近代新出土残石拓本。本书即以上海图书馆藏黄丕烈旧藏《毛诗》卷一《召南?鹊巢》至卷二《邶風?二子乘舟》残拓,并附重庆三峡博物馆藏近代出土《周易》《尚书》《毛诗》《仪礼》残石拓片。附录录文和解题。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有字甲骨近500片,部分为罗振玉旧藏,其中有一部分未曾著录过;也有一部分虽曾被著录,但或是仅著录其正面刻辞,而遗漏其背面;或是拓本经过割裁,以致文辞不全。 作者团队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这批内容丰富的甲骨进行全面的精细化整理,并结合研究成果,对这批甲骨刻辞进行准确的释文考订和缀合整理。此外,该书还标明了每片甲骨的称重,这在甲骨著录整理研究中属于首创之举,为研究者提供了甲骨的另一维度。 《吉林大学藏甲骨集》在甲骨文字考释、甲骨文分类与断代、甲骨缀合、殷商史研究,以及探索甲骨材料的著录方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书以古陶瓷残片和陶瓷器物为主,同时又兼顾了读者对玉器、铜器、字画、杂项等其他古玩器物收藏鉴赏的需要,着重介绍了它们的鉴定和赏析方面的知识。本书中所介绍的器物除载明器物收藏者或收藏单位外,均为作者本人多年收藏之藏品,通过对实物的各方面特征进行客观真实的分析,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本书配置了大量精美的照片,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翔实具体,叙述深入浅出,基本上囊括了常见的古玩种类,给广大读者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手资料。此外,本书还附有窑址访古记,较为详细地记录了2018 2019年作者窑址访古期间的所见所闻,使读者能基本上了解古陶瓷窑址情况和沿途博物馆藏品的信息。
《中国·郑州考古(二十):新砦遗址与新砦文化研究》对已发表的新砦遗址发掘资料和新砦文化研究文章进行了汇总,共收录文章62篇,分为田野考古发掘简报与简讯、综合研究、新砦城址研究、新砦遗址出土遗物研究、新砦遗址多学科研究、学术争鸣、回顾与前瞻七个部分,是全面了解新砦遗址和新砦文化的综合性著作,具有极强的资料性。《中国·郑州考古(二十):新砦遗址与新砦文化研究》可供考古学、历史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与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本书为“山西国宝精华”系列之高平铁佛寺二十四诸天像,“山西国宝精华”系列是以单页形式,一页呈现一座塑像或一个局部壁画,展示山西省 塑像壁画的艺术特征,进而彰显这些古代遗存的历史、艺术价值。本册为铁佛寺二十四诸天像,作为现存 有特点的二十四诸天像,其面目狰狞、动态夸张的独特塑造手法、表现技巧、强力的视觉冲击力,震惊海内外,被誉为海内孤品,明塑之冠。本书呈现二十四张诸天像,单页单塑像,背面附以诸天像之介绍之品鉴。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沙埋和阗废墟记》叙述了1900年斯坦因次来我国新疆和田进行考古探察的经过,介绍了从印度的克什米尔到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山川气候、风土人情、社会经济状况、自然环境变迁等,更重要的是,记录了震撼当时国际学术界的考古发现与简要的分析研究,包括丹丹乌里克遗址的佛教壁画、尼雅遗址的佉卢文木牍等等。《欧亚历史文化文库:沙埋和阗废墟记》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尘封历史,还是一幅20世纪初上述地区自然景观的卷轴和生动形象的社会风情画面。
《文物通论/钱基博集》是钱基博先生所写的一本通论文物的专着,也是他的后一部作品。所论文物时代上自殷商,下至明清,就每一时代而言,内容均分三个部分,一为历史背景,二为本时代的典型文物,三为华中师范学院(现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博物馆所藏的该时期文物。钱先生既抓住了每个时代重要的文物类别,阐明其典型特徵,凸显了时代特色,又注意前後时代的继承与创新,真实再现了文化发展的复杂过程。钱先生的文笔优美,新见迭出,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文物通论/钱基博集》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