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是*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普及图书,是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四川省年度重点出版项目、四川出版发展公益基金项目,由四川民族出版社策划、中国民族博物馆编纂而成。 本书基于中国民族博物馆长期开展的重要学术工程 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实物表征体系研究 ,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等历史文化资源,遴选一百件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文物,建构出 物 的谱系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有力地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程和历史必然性,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内涵。 本书用物史互证的写作方式,讲述多民族共同书写的中华民族史;用超高清的精美原图,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用有趣有味的语言表达,
《画说中国历代甲胄》的作者长期研究中国历代甲胄,多次实地考察建筑壁画、出土文物及存世雕刻实物等,参考已有的考古成果和历代资料文献,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历代甲胄服饰形制的理解与推想,以绘画分解的方式,直观、具象地解说了中国历代甲胄的形制、结构、材质、穿着方法等基本情况。本书的主要特点在于,作者根据各个朝代与甲胄相关的已知资料,结合不同朝代工艺技术的发展、作战武器的变化等因素,加入不同程度的理性假设来推测未知的空白,从而使各个朝代甲胄的整体形象得到全面直观的展示,并进一步总结出历代甲胄的演变与传承。《画说中国历代甲胄》不仅对军戎服饰研究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影视、戏剧、动漫、游戏等各个相关领域的美创人员,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玛雅人给人类史上留下了极为迷人和神秘的文明篇章。尽管他们定居于美洲的丛林,并不利于城市的发展,但他们仍然创造了宏伟的盛世,在天文学、数学、农业、艺术等方面都取得极高成就。不可思议的文明图景,也引发人们将它与外星文明相联系的猜想。 本书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制图家、摄影师、插画家和编辑组成的多学科团队精心创制,用前沿考古科技解读还原玛雅文化遗址,串连起文明的发展轨迹与历史的兴亡;壮观的3D模型复原,权威的文本,美轮美奂的建筑、考古发现、彩色浮雕和壁画,图表和地图等珍贵资料,带领读者浸入式回归文明现场,走入玛雅人的神秘而又真实的生活。 RBA 环球考古大系 《重返玛雅》 《重返古埃及》 《重返古希腊》 《重返古罗马》
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发展直到唐代才令人改观。在中国,金银的开采、冶炼和器物制造技艺经历了漫长而缓慢的发展历程,到唐代才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准。在国泰民安、财富聚集、相对自由的大唐帝国,奢靡享乐之风盛行,金银器物便成了人们的追求。正是此刻, 丝绸之路 兴盛畅通,中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国家的金银器物的大量传入,犹如 万事俱备 之后的 东风 一样,为唐代金银器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契机。于是,如积累沉淀的巨大能量突然爆发,唐代金银器以从未有过的崭新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本书研究了唐代及唐以前金银器近500件器物,对每件器物都进行了详细鉴定、深入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唐代金银器资料全、研究深的著作。本书费时20年写成。
《重返古埃及》立足于从埃及金字塔、陵墓、神庙等的考古发现去考察古埃及的文明、历史以及古埃及人的生活,主要从埃及著名的考古遗址现场切入,如吉萨的胡夫金字塔、卡夫拉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卡纳克的阿蒙神庙和卢克索的神庙,帝王谷和王后谷的图坦卡蒙陵墓、尼斐尔泰丽陵墓,努比亚的阿布辛贝神庙,菲莱岛的伊西斯神庙、托勒密王朝神庙等,精准、细致地呈现了古埃及文明和古埃及历史的发展脉络,同时也间接呈现了古埃及考古发掘的前世今生和埃及学的发展历程。 本书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制图家、摄影师、插画家和编辑组成的多学科团队精心创制,用前沿考古科技解读还原古埃及文明遗址,串连起文明的发展轨迹与历史的兴亡;壮观的 3D模型复原,权威的文本,美轮美奂的建筑、惊人的考古发现、彩色浮雕和壁画
1.《长安印典 大秦封泥》是一部展示作为秦代官印遗存的秦封泥,以及蕴含于其中的秦代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类图书。全书不仅介绍了秦封泥的起源、应用、出土、存藏、价值、研究及其文字特点、艺术风格等内容,还以秦封泥文字内容所反映的历史史实为切入点,结合大量典籍文献与出土文物,展示了秦朝的职官、地理、车马、法律、盐税、医疗、纺织、音乐、传驿、宫殿苑囿、军事制度等秦朝社会的方方面面。全书选取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藏秦封泥约130枚,以及相关出土文物、考古遗址及示意图等图片近80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而不失严谨的语言风格,为读者了解秦封泥、认知秦文化开启了一扇窗口。 2.关于秦封泥 封泥,是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早期的封泥主要被用来封存货物。秦汉时期是简牍文书流通的鼎盛时期,出于保密的需要,
古意 ,是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不仅贯穿古今,而且通行于文学、美术和音乐等诸多艺术领域。不仅是艺术技巧的要求,也是艺术作品精神气韵的体现。本书主要通过搜集隋唐墓葬中出土铜镜的资料并结合隋唐时期的文化背景而展开。在资料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四个方面的研究:,古意之踪。分析隋唐铜镜中图案和铭文的复古因素及其古意,探讨其图文古意的演进过程,并对唐代的特种工艺镜的来源进行讨论,从视觉可见的图文与工艺两方面考察了隋唐铜镜与汉镜的紧密联系。第二,古意之源。从隋唐墓出土的隋唐以前的古镜,认识到隋唐铜镜中的古意来源于古代样本的遗留,并结合唐代对古镜的认识论述了隋唐铜镜的古意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第三,古意之造。以千秋镜和道教镜的铸造为例,意欲强调由于唐代对古镜神异观念的崇信,使得
本书稿包含12篇文章,以部分洛阳出土的具有域外工艺色彩的文物为基础,是一本讨论洛阳历史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专题研究作品。书稿分别讨论了洛阳北魏永宁寺雕塑艺术,及墓葬中所出土的印章、石刻、镇墓明器、陶俑、酒具等文物中所包含的西域元素,以此管窥当时中原与西域的物质、技术、交通、文化等交流。这种具有国际背景意义的历史资料,加之洛阳地区出土的诸胡石刻文献中所见 中外亲族 的人文叙事,更揭示出当年内地常驻居民与东来胡人民族血缘融合的客观存在。 本书稿对洛阳地区显现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文物从多维视域上予以学术关注,加之形象史学、文化生态学、行为人类学等视角的解读,可让读者感受到过往时代中外人际交流的真实存在,也为丝绸之路考古注入新鲜血液。
《手铲释天书 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 I》访谈对象为24位出生于20 40年代的夏文化考古学家,他们分别是安金槐、黄石林、邹衡、张彦煌、许顺湛、赵芝荃、张光直 、李学勤、李民、方酉生、王克林、殷玮璋、郑杰祥、李伯谦 、李经汉 、杨育彬、高天麟 、高炜、李先登、陈旭、方孝廉、徐殿魁、郑光、饭岛武次。通过他们对夏文化相关问题的解答,中国夏文化考古的学术史跃然纸上。本书首版于20年前,无论是编写体例,还是内容涉及均有发凡起例之功,一直备受考古学界推崇。本次修订,原貌呈现当时的学界状态,保持学术观点的原真性,体现夏文化探索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手铲释天书 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 II》对18位出生于30 60年代的夏文化考古学家进行了访谈,他们分别是李伯谦、刘绪、张松林、董琦、宋豫秦、郭引强、王巍、方燕明、李维明、
本书分文物、省级文物、市级文物、区级文物等不同层级,全面系统展示了福州市鼓楼区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福州鼓楼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文物),其中既有福州历史文化名人林则徐、严复、沈葆桢等故居,又有寺庙佛塔等珍贵宗教遗迹,更有寻常士商文人保存完好之古厝,古色古香,既是福州璀璨历史文化的遗存,更集中展现了传统闽派建筑的精粹与特点。全书收录文物古迹齐全,整理有序,对传承福州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本书通过夏文化研究、商文化研究、周文化研究、田野考古与纵论四部分,分别展示著名考古学家刘绪教授在夏商周考古与田野实践中的综合研究成果。所选论文反映了刘绪教授以田野考古为基础的学术研究广度和深度,也是当前夏商周考古前沿问题研究进展的缩影。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服饰大变革的时代,秦汉以来逐渐定型的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开始重构。北朝服饰在承袭汉魏传统的同时,融合了北方民族及西域地区服饰特征,塑造了裤褶服、圆领/翻领袍、踝躞带、长蚴靴等特色服饰,对隋唐乃至后世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北朝服饰在整个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早在宋代,沈括、顾文荐、朱熹等学术大儒便有精彩论断。本书系统梳理了北朝陶俑、壁画、棺椁线刻等所见人物图像资料,结合出土服饰实物及文献记载,对北朝服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古类型学分析及分期、分区研究,力求全面把握北朝服饰的形态演变序列及时空特征,进而探讨服饰演变背后的政治变迁、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及历史地位等问题。
本书通过论述货币发展的历史沿革,从侧面呈现了历史的另一种风貌,揭橥历代兴衰的奥秘。书中附有精美的艺术图片,结合AR技术,全维度立体展现珍品钱币实物细节, 揭示了古人的世俗生活,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感与价值。 本书亦是一本古钱币方面的专业书籍,书中囊括了历代纲目货币的清晰彩图,并附有详细的阐释,其中不乏诸多首次公开的考古发现与学术观点,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 权威名家献声、推荐,500余幅货币彩图,详尽的图释,图文共赏, 货币里的中国史,透过钱眼看中国。
《考古学集刊》创刊于1981年,目前已出版29集,每年出版2集。该刊主要刊登长篇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考古研究论文,以及有关科技考古的实验报告、论文等与考古学相关的学术性、资料性论著。固定栏目有调查与发掘,研究与探索,考古与科技,变动栏目有考古学家与考古学史,国外考古,学术动态。自1981年创刊以来,在学界已有很大影响。本集共收录9篇文章,内容包括考古调查与发掘简报、专题研究、城市考古等板块,兼顾宏观研究和微观探索。
本书共收录东晋至明代墓志82件、地券13件,合计95件,其中东晋1件、唐代28件、五代6件、北宋10件、南宋33件、元代3件、明代14件。本书收录的墓志、地券,主体部分由慈溪市博物馆近年征集收藏,其余为民间博物馆或私人所藏,均有拓片。这些资料绝大部分是初次公布,其中有12件已见于章国庆《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仇鹿鸣等《五代十国墓志汇编》以及钱汝平、厉祖浩的考释文章,本书再次收入,拓片大图却是第一次公布,录文也多有订补。 本书收录的墓志,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比如《余安行墓志》所载史料可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相关记载的错误,《辛衍继妻陈淑仪墓志》所见辛弃疾后代情况,更新了我们对地方志或相关史志的认识。
本书是由中国考古学会丝绸之路考古专业委员会、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出版的系列集刊,计划每年出版2辑。以介绍丝绸之路考古、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以及相关的学术著作书评为主要内容。本辑收录考古报告1篇、专题研究论文8篇、学术评述4篇。 本书适合从事丝绸之路考古、历史、文化等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