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记》是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个人口述史。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读过四个系,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上学记》写的就是何先生1949年的求学生涯,其中西南联大的七年是主要篇幅。何先生以治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思想底蕴,以谦和率真的学者姿态,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感受,讲述在特殊的年代,尤其是抗战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知识和风雅。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何先生说: 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并不是真正对人的尊重。一个人的思想本来是活泼的、与时俱进的,又何必一定要把它弄成一种思想上的木乃伊,让人去顶礼膜拜呢? 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上学记》不止是一本口述史,更是一本打开历史之门、知识之门,乃至真理之门和思想之门的启蒙之书。当然
红色延安口述 历史 是一套以口述实录、访 谈录、回忆录、老照片以及有关原始档案等为基本内 容的党史史料集成。我们试图以亲历者、当事人、知 情者的讲述与回忆来补充党史中的历史要点和历史细 节,还原历史事件,呈现 在延安十三年的辉 煌历程,再现一个本色、真实的延安。 《 友人在延安(红色延安口述历史)》以口 述、实录和学者的考证,还原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到延安及陕甘宁边区访问或工作的十多个 的 友人的历史群像,再现了中国抗战和延安走上世界大 舞台前的 窑洞外交 活动的历史风貌。
本书是一部由谢雪萍口述、朱洪海撰稿的口述历史作品。谢雪萍18岁奔赴延安,是开国少将张学思的夫人,也是张学良将军的弟妹。本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叙述了谢雪萍奔赴延安与张学思相识相爱,1940年,随张学思率领的 东干队 奔赴冀中前线,亲历了八路军在抗日前线血与火的斗争,以真实经历反映了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军队坚持抗战的历史。第二,张作霖以及张学良时期的张氏家族状况。第三,对张学良的记述和回忆,尤其谢雪萍曾经两次去夏威夷面见张学良,有关晚年张学良的生活状态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为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抗日先烈们,书后扫码欣赏《在太行山上》,由北京开国功勋后代艺术团演唱!
他的馆,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 他的人,江湖义气,豪气干云,浑身是胆,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唯馆唯史唯物到极致。 他,就是朋友戏称双料妖精,江湖人称蜀地舵爷,自称馆奴的建川博物馆聚落馆长樊建川。zui为人熟知的是他建了一群博物馆,但少有人完整了解他的过去:下乡、当兵、上学、任教、从政、从商,是怎样的契机和人生经历,让他zui终转向收藏事业,成就今日以博物馆为终生事业的馆奴第yi人;历时十余载,建馆时的风风雨雨,又怎样在樊建川的情怀智慧与各路贵人的鼎力相助下消散,终让散落人间的文物聚积川渝,重现世纪风云,敲响民族历史的警钟。
《邹逸麟口述历史》细述了上海租界弄堂里一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家庭及家族数十年间的变迁,记载了口述者先后在教会学校和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求学成长过程,重要的当是详述了师从谭其骧先生从事《中国历史地图集》研究而开启的治学之途。此书实录了一个衣食无忧、怯弱本分的上海少爷,由于中国社会的大变革而转型,跋涉于史林、遨游在学海,并成为学界翘楚的耕读生涯。由口述者娓娓道出的一个个历史场景,情节生动、细节真实,一如其平实质朴的治学风格,充满着对亲人的深情,对学术的挚爱,对后辈的期许,呈现了一位学者的八十年华。他的生命历程再度诠释了先贤的经典:认真做事,老实做人。 本书稿为著名历史地理专家,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地方史志学会原会长,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原副主
基本信息 书名: 上学记(增订版) 作者: 何兆武 开本: *: 32 页数: 现价: 见顶部 出版时间 2016-04 书号: 9787020114665 印刷时间: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本书是《同舟共进》文章精选集。文章主要是对中国历史当事人或见证者如胡耀邦儿子胡德平、江青秘书阎长贵与杨银禄、张闻天秘书何方等进行采访整理而成,访谈时间跨度大,主要以讲故事的方式,阐述这些人物的沉浮和命运。
本书的主人公孟威廉(Wilhelm Mann, 1916-2012),生于曼海姆的犹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为著名精神病科医生。1936年入海德堡大学。1939年逃抵上海,同年在贵州图云关加入中国红十字会。1949年入职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成为王应睐下属,合作研究抗生素和胰岛素。1966年返回民主德国,在柏林著名夏里特医院生化实验室工作。本书记录的就是孟威廉的口述回忆,作者是药物学家出身的汉学家文淑德(Ulrike Unschuld)女士。在21世纪初年柏林的一次聚会中,文淑德女士认识了孟威廉。在他辞世前的几年里,文女士为他做了口述史的访谈,成为《有办法》这本书的主干。与一般口述史书籍的不同在于,文女士不仅为口述内容做了详实的注解,记述了19世纪到20世纪德国犹太人真实的生活处境,还对孟威廉在中国所经历的各阶段的历史做了简明而准确的介绍。
《上学记》是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个人口述史。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读过四个系,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上学记》写的就是何先生1949年的求学生涯,其中西南联大的七年是主要篇幅。何先生以治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思想底蕴,以谦和率真的学者姿态,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感受,讲述在特殊的年代,尤其是抗战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知识和风雅。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何先生说:“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并不是真正对人的尊重。一个人的思想本来是活泼的、与时俱进的,又何必一定要把它弄成一种思想上的木乃伊,让人去顶礼膜拜呢?”
在美国的 50余年,董鼎山一直是上班族,没有专事笔耕,但这无妨他硕果累累的蓄积。他不仅用中、英文双语进行写作,而且他的作品题材之广,发表刊物之多,海内外影响之大,在当前美籍华裔作家中都是少见的。本书是董鼎山先生的回忆录,从童年到终老,叙述得非常详尽,对现代学人有非常大的启示。 这些文章传递了大量欧美文学界、出版界的信息,以及他的睿智深刻的分析。他所具有的两种文化背景,使他在行文间有种耐人寻味的魅力,既有东方的细致缜密,又有西方富于幻想的浪漫气息。他以诚实、坦率、开朗的态度,检视与剖析文学作品中的特殊社会现象与人性表现,把他自己的所学所悟亲切而生动地讲述给别人听。他文如其人,热情真挚,天然去雕琢。
该书为民俗学研究专著。以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各行业的赫哲族同胞为调查对象,书写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公务员、教师等人的口述史。严格遵循口述史的记录规范与书写原则,如实记录诸位被访谈对象接受访谈时的情境。所有口述史内容都经过当事人的授权。通过被访谈对象(赫哲族文化持有者)具体讲述分析赫哲族同胞在生产生活、求学工作等方面关于民族文化传承与变迁的个人经历,从而系统揭示作为当地文化持有者的赫哲族在文化传承方面 合宜 的选择和他们的精神世界,系统揭示赫哲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本书由20位活跃在创作一线的优秀作家对20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进行面对面访谈后,形成纪实文学作品。本书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力求多角度地刻画老兵形象,关注军人在战场中的成长和蜕变;在表现人物情感方面,不仅描写战场上的生死之情,同时关注人们对于和平以及美好生活的期盼。 br 本书以战争中的青春身影,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通过对这些英雄的战火青春的讲述,再现革命前辈追求革命初心,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气魄和革命精神。
一个出生于红色家庭的“红二代”,其父为原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孔原,其母许明为周恩来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 一个“文革”前北京四中的高材生,北京市“优良奖章”的获得者,校团委副书记,北京市第一批入党的中学生党员。 一个首都红卫兵西城纠察队的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连续发布十个“西纠通令”,曾对初期的“文革”运动有过很大影响的红卫兵。 一个因此两度入狱的青年,其父母也因此被江青点名为“西纠黑后台”,直接导致其父被关押多年、其母自杀的家庭惨剧。 一个曾被人称为“当年在陕北窑洞里读过黑格尔”的知青,1978年以同等学力考上吴敬琏开门弟子的硕士研究生。 一个曾任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的秘书,后任光大集团总经理和中信集团董事长的国企领导者。 他的六十年经历是怎样度过的,充满了什
《上学记》是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个人口述史。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读过四个系,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上学记》写的就是何先生1949年的求学生涯,其中西南联大的七年是主要篇幅。何先生以治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思想底蕴,以谦和率真的学者姿态,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感受,讲述在特殊的年代,尤其是抗战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知识和风雅。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何先生说:“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并不是真正对人的尊重。一个人的思想本来是活泼的、与时俱进的,又何必一定要把它弄成一种思想上的木乃伊,让人去顶礼膜拜呢?”
这套《北京口述历史》是由北京出版集团与我,以及几位年轻同人共同策划的。我们的宗旨,是希望用口述历史的方式,为北京这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以及它所经历的这百余年的变迁,尽我们所能地,留下一些记录,哪怕只是些断片和残影。 北京作为一个数百年的“京城”,一个大国的首都,研究和介绍它的各种学术著作和其他出版物,乃至描述它的故事的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早已经是汗牛充栋。而我们这个口述系列与其他诸多作品的不同,就在于这是以北京人自己的口,来讲述的他们在这座城市所亲历的生活、感受,以及对祖先记忆的一套丛书。我们试图以这样一种具有学术规范的访谈方式,让北京人自己说话,自己来展现他们的性格与待人处事的特点,反之也通过他们,来深入具体地观察北京这个城市和它的历史。
在北京郊区的村村落落中,“隐匿”着这样一个被遗忘的人群。他们的祖先,都是清代八旗制度下的“庄头”。“庄头”既不同于汉族地主,也不同于内城旗人或八旗兵丁,他们为皇室和王公贵族经营庄园、土地,催租督产,是清代八旗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或可富甲一方,但却世代为奴。如今,关于他们的历史记忆,正在一代代人的淡化中逐渐泯灭……本书通过将口述访谈、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相结合,在多重视角下,考察了京郊地区旗人社会及其后裔的生活状况。
本书通过旗人世家叶赫颜扎氏后裔阎珂的访谈口述,向读者呈现了叶赫颜札氏家族的简要历史、亲戚关系,晚清民国的旗人生活百态,以及时代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与改变。这些访谈从微观角度入手,经由谈一人、一事、一地、一礼,体现了一个旗人世家自晚清民国至今的命运,内容丰富多彩。书中谈及旗人世家的许多生活细节,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戚谊往来,皆为亲历亲闻,故较一般记载细密真切,翔实可靠。
一个深度参与中国当代历史进程的美国人 以独特的视角、罕有的诚实与宽广的胸怀 讲述他一生执着追求理想、跌宕起伏乃至惊心动魄的命运历程,并直白表达他深入的思考和见解。 在无数真实可感的历史细节与碎片中 折射出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真实历史境况和纹理 李敦白1921年出生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年轻时以一颗赤子之心,抱着改造旧世界,建立公平合理新世界的美好理想,秘密加入美国共产党。二战结束时来到中国,开始了他投身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动荡起伏的三十五年历程。他与我党许多高级领导人,包括宋庆龄、*、江青、周恩来、刘少奇、陈毅、王光美、任弼时、邓小平、王震、李先念、*等,都有私人交往;他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并亲眼目睹很多高层发生的事情,叙述中他披露了领袖人物在生活与工作中的大量细节,弥为珍贵。他以“一个中国
夏禹龙同志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毕生从事理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研究方面,均有突出性贡献,曾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建立了全国*旱的邓小平理论中心之一。此外,他还与汪道涵等领导同志熟识,参与了浦东开发开放、上海世博会举办等重大活动的咨询决策工作。夏禹龙同志解放前即于南洋模范中学加入中共地下党,建国后长期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及著述,饱经沧桑,经历极富传奇色彩,是目前上海宣传系统屈指可数的前辈。由葛涛、夏禹龙编著的《思想之自由乃我毕生不渝之追求--夏禹龙先生口述历史(精)/上海社会科学院院庆60周年口述系列丛书》为夏禹龙同志对其一生的口述回忆记录,糅合了他的人生经历与治学道路,包含着他对历史的总结与匠用。
2012年中山市委市政府主持启动了 孙中山研究口述史 大型项目。四年来,该项目在市委宣传部领导下,市社科联项目组走南闯北,采访了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以及海外如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地的98位学者,拍摄了超过300多小时的录音和录像资料,整理了近300万字的口述史文稿,*终完成了12本的《孙中山研究口述史》。 无论是从孙中山研究来说,还是从学术史的角度去看,《孙中山研究口述史》既是一次个体学术生涯的口述回忆和既往社会文化的再度呈现,又是一项孙中山研究资源的抢救性保护工程。 《孙中山研究口述史 武汉卷》收入对章开沅、冯天瑜、萧致治、吴剑杰、严昌洪、罗福惠、马敏、朱英等8位学者的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