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是一本老照片集,书稿中收集的老照片,真实反映了上个世纪以来,作者的外公、外婆各个历史时期的家庭生活风貌。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本照片集也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百余年历史,百余张照片,岁月年轮不着点墨即跃然纸上。岁月沧桑,真情鉴证。虽时光流逝,儒雅老人慈蔼音容犹在心中。
本书是迈克尔 巴克森德尔对其早期生活和创造力形成的精彩记录。描述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他在剑桥拜F.R.利维斯为师的求学生涯,在德国、意大利和瑞士的游学经历,在维多利亚与阿尔贝蒂博物馆的生活细节,与约翰 波普-亨尼西的共事经历,以及他决心追随格特鲁德 宾和恩斯特 贡布里希加入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院的缘由,展现了他在精神、情感以及文化上成熟的过程。
本书主要由对九位澳门报贩、一位澳门报人的访谈整理而成。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澳门报业zui辉煌时入行,在如今报业衰微时依然坚守在这个行业,可谓见证了澳门报业兴衰的 活化石 。他们的回忆和讲述,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澳门报业近几十年的发展、变迁。
《上学记》是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个人口述史。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读过四个系,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上学记》写的就是何先生1949年的求学生涯,其中西南联大的七年是主要篇幅。何先生以治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思想底蕴,以谦和率真的学者姿态,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感受,讲述在特殊的年代,尤其是抗战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知识和风雅。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何先生说:“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并不是真正对人的尊重。一个人的思想本来是活泼的、与时俱进的,又何必一定要把它弄成一种思想上的木乃伊,让人去顶礼膜拜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超过2万的犹太人为躲避希特勒的屠杀,历尽千辛万苦从欧洲辗转来到上海避难,这些登上 诺亚方舟 的犹太难民在上海开启了一段令他们终生难忘的新生活 本书收录了诸多经历了那段难忘岁月的犹太人所写的回忆文章,生动地讲述了他们在上海的生活与经历。
福寿园入住了数量可观的历史名人,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家喻户晓的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有见义勇为的烈士,有遗爱人间的劳模。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承载着历史的一章一节、一枝一叶、一点一滴。福寿园集团的领导慧眼独具,见深识远,发挥福寿园与名人亲属联系密切的优势,斥资从事口述史工作,由伊华、马学强编辑这部《先贤与城市记忆--口述历史专辑(1)》。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举,既在研究者与福寿园入住名人亲属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将他们已为人知或鲜为人知的事迹挖掘、整理出来,为复原历史真实提供了难得的细节资料,丰富了上海人文资源的宝藏,也为纪念先贤、教育后人作出了特别的贡献。
本书通过旗人世家叶赫颜扎氏后裔阎珂的访谈口述,向读者呈现了叶赫颜札氏家族的简要历史、亲戚关系,晚清民国的旗人生活百态,以及时代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与改变。这些访谈从微观角度入手,经由谈一人、一事、一地、一礼,体现了一个旗人世家自晚清民国至今的命运,内容丰富多彩。书中谈及旗人世家的许多生活细节,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戚谊往来,皆为亲历亲闻,故较一般记载细密真切,翔实可靠。
他们生于 1930 年代的中国,他们出身中产家庭,考入清华大学,是当时的学界精英,而他们曲折的经历就是现代中国史里面激情燃烧岁月的一章,他们的际遇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年幼时即随父母流离颠沛,在上海租界求学追求进步 他们曾距离大师们如此之近 他们,见证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
《中国梦美国梦(一个70后的口述史)》记录了作者胡惊雷,一名七零后在成长过程中对中美两国的看法与自己的理解。
《上学记》是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个人口述史。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读过四个系,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上学记》写的就是何先生1949年的求学生涯,其中西南联大的七年是主要篇幅。何先生以治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思想底蕴,以谦和率真的学者姿态,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感受,讲述在特殊的年代,尤其是抗战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知识和风雅。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何先生说:“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并不是真正对人的尊重。一个人的思想本来是活泼的、与时俱进的,又何必一定要把它弄成一种思想上的木乃伊,让人去顶礼膜拜呢?” 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上学记》不止是一本口述史,更是一本打开历史之门、知识之门,乃至真理之门和思想之门的启蒙之书。当
《开封市改革开放系列丛书 开封改革开放口述史》以口述史的形式,记录了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以来开封改革创新的典型事例,反映了古城人民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不畏险阻、不畏困难,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家改革开放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伟大实践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本书以大量抗战亲历者口述回忆为主线,同时结合战役实地寻访,使读者在阅读抗战老兵真实的经历中,亦可以对他们所经历之历史背景、战争经过等有系统了解,力求还原*真实的抗战。 作者以细腻的笔法,立足于记述真实历史,对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国战场与盟军共同对日展开战略反攻等抗日战争的有关历史细节也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全书以丰富的口述历史为基础,力求为读者呈现抗日战场上不为人知的一面,在振奋精神的同时,也能触动人的心灵,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曾目睹了整个北洋的兴衰,亲身经历军阀混战时期的一些重大战役,诸如援湘战役、*次直奉战、第二次直奉战、直鲁联军与国民军之战、北洋政府安国军与国民革命军(即北伐军)之战等等,参与了直系奉系几乎所有的重大军事行动。
《老兵口述抗战②:石牌、常德、衡阳、桂林四大保卫战》讲述了正面战场上比较有影响的防御战,包括石牌保卫战、常德保卫战、衡阳保卫战、桂林保卫战。这些防御战尽管都打得惨烈悲壮,然而除了石牌保卫战外,其余的都失败了。 石牌保卫战(1943年5月—6月),中国军队坚守石牌村,硬生生地斩断了日军伸向重庆的一只魔爪,保证了重庆的安全。此后,日军彻底放弃了沿着水路深入大西南的梦想。被西方军事家赞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常德保卫战(1943年11月—12月),余程万带着74军57师8000人,苦战16昼夜,抗击9万日军,几乎全军覆没,常德失守。然而,57师的坚守,为中国军队的反包围赢得时间。6日后,常德失而复得,交战双方恢复战前态势。 衡阳保卫战(1944年6月—8月),阻挡了日军的凶猛进攻,成功粉碎了日军企图3天拿下衡阳城、7天
《我们的家史——中学生笔下的那些年》,本书为第三届全国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获奖文选。 “写家史”是中学生认识自我和实现自主教育的过程,强调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他们自主选题,与受访的长辈平等对话,通过问答接触到了多元而复杂的历史细节,进而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养成对家族、对历史“同情的理解”。 书中记述了仅仅出于玩心热情参与文革大串联的懵懂少女,在唐山地震后不眠不休抢险救人的年轻军医,远赴边疆十余年仅以家书联系的战士,和家贫为匪、偷渡异乡的农民等人。他们是真实历史中的一分子,他们是我们身边有故事的普通人。 2011年至今,大赛已成功举办四届,每届参赛学生均超过万人,参赛学校超过1000所。累计培训教师、学生十万多人,数十位专家学者提供评审、指导和专题讲座等志愿者服务,
在北京郊区的村村落落中,“隐匿”着这样一个被遗忘的人群。他们的祖先,都是清代八旗制度下的“庄头”。“庄头”既不同于汉族地主,也不同于内城旗人或八旗兵丁,他们为皇室和王公贵族经营庄园、土地,催租督产,是清代八旗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或可富甲一方,但却世代为奴。如今,关于他们的历史记忆,正在一代代人的淡化中逐渐泯灭……本书通过将口述访谈、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相结合,在多重视角下,考察了京郊地区旗人社会及其后裔的生活状况。
“延安,一段值得永远珍藏的中国记忆;延安,一个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话题” “红色延安口述?历史”是一套以口述实录、访谈录、回忆录、老照片以及有关原始档案为基本内容的党史史料集成。我们试图以亲历者、当事人、知情者的讲述与回忆来补充党史中的历史要点和历史细节,还原历史事件,呈现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辉煌历程,再现一个本色、真实的延安。 《第三只眼看延安》收录了抗战时期众多中外人士访问、参观延安后所写的纪实性文章。全书再现了带有正统观念和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外人士观察、描述延安的真实场景,提供了一个认识延安的崭新视角,架起了中国“红区”与“白区”、共产党与西方国家相互了解的桥梁,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延安走向世界、世界了解延安的局面。
《老兵口述抗战③:远征缅甸》这本书,通过很多亲临印缅战场的老兵的讲述和回忆,串起这场战争的进程。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然后用两个月时间占据了东南亚大片土地,切断滇缅公路,中国与外界连接的后一条通道被卡断。1942年3月,中国十万远征军出国作战,然而由于指挥脱节、情报不畅等原因,远征军全面失利,不得不撤出缅甸。 几个月后,大部分远征军回到国内,少部分撤往印度。 一年后,中国重组远征军,兵分两路,在印缅战场展开反攻,在缅北战场的新一军连战连捷,在滇西反攻的远征军也相继取得腾冲、松山、龙陵战役的胜利。终,两支中国远征军胜利会师。
《流亡——抗战时期东北流亡学生口述》是一部关于东北沦陷后知识分子流亡关内的口述历史。该书稿以“松花江上”“离家”“上前线”“我来自北兮回北方”四个部分将几十位抗战时期东北流亡学生的经历、情感、命运及时代变迁呈现给广大读者,是一部通过口述者的人生经历对当今社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读本。
《上学记》是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个人口述史。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读过四个系,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上学记》写的就是何先生1949年的求学生涯,其中西南联大的七年是主要篇幅。何先生以治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思想底蕴,以谦和率真的学者姿态,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感受,讲述在特殊的年代,尤其是抗战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知识和风雅。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何先生说:“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并不是真正对人的尊重。一个人的思想本来是活泼的、与时俱进的,又何必一定要把它弄成一种思想上的木乃伊,让人去顶礼膜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