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是一本老照片集,书稿中收集的老照片,真实反映了上个世纪以来,作者的外公、外婆各个历史时期的家庭生活风貌。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本照片集也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百余年历史,百余张照片,岁月年轮不着点墨即跃然纸上。岁月沧桑,真情鉴证。虽时光流逝,儒雅老人慈蔼音容犹在心中。
今年是全民族抗战爆发 77 周年,明年将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殖民统治,带给北京的创伤刻骨铭心,在血与火洗礼中挺身而出的仁人志士永载史册。《亲历抗战—— 20 位抗日老兵的口述》就是用口述方式再现北京抗战史,真实、鲜活地记录那段悲壮却光荣的历程。 用口述再现历史是困难的。困难在于, 77 年的沧桑已将多少历史的亲历者化作永恒,他们英勇、独特的抗战经历还没有来得及记录就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飞逝,健在的亲历者越来越少,他们的记忆或许会因着历史的久远和生理机能的衰残而越发模糊。 用口述再现历史是光荣的。光荣在于,我们这些晚辈后生可以与当年或金戈铁马或潜伏敌后的老兵面对面,默默陪伴、静静聆听、深深忆念。作为首都党史工作者和媒体人
本书是迈克尔 巴克森德尔对其早期生活和创造力形成的精彩记录。描述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他在剑桥拜F.R.利维斯为师的求学生涯,在德国、意大利和瑞士的游学经历,在维多利亚与阿尔贝蒂博物馆的生活细节,与约翰 波普-亨尼西的共事经历,以及他决心追随格特鲁德 宾和恩斯特 贡布里希加入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院的缘由,展现了他在精神、情感以及文化上成熟的过程。
他们不是风云时代的弄潮儿,也不是广为人知的大资本家,而是介于“三小”与资本家之间的工商业者,基本属于被忽视、被失声的小人物群体。然而以小见大,在他们的回忆中亦可折射出杭州地区近现代工商业之社会变迁。这些接受采访的老工商业者包括杭州复大纸行协理、经理,元泰布庄少掌柜,傅毛记绸厂企业主要负责人,“延寿堂”药店副经理,“杭州钮炳记运输行”经理,“春成茶栈”经理,义源金铺总经理,美国邓禄普轮胎公司浙江总代理,等21位老人。他们的口述细节详实,不仅记录了创业、守业之艰辛历程,也强烈鲜明的表现出新旧两个时代的对比,特别对公私合营、三反五反等社会运动中亲身经历有生动描写,反映了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杭商口述史》的作者徐斌是近年来颇有知名度的公知学者,其辞职报告曾被广为传播。
本书主要由对九位澳门报贩、一位澳门报人的访谈整理而成。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澳门报业zui辉煌时入行,在如今报业衰微时依然坚守在这个行业,可谓见证了澳门报业兴衰的 活化石 。他们的回忆和讲述,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澳门报业近几十年的发展、变迁。
《上学记》是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个人口述史。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读过四个系,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上学记》写的就是何先生1949年的求学生涯,其中西南联大的七年是主要篇幅。何先生以治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思想底蕴,以谦和率真的学者姿态,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感受,讲述在特殊的年代,尤其是抗战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知识和风雅。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何先生说:“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并不是真正对人的尊重。一个人的思想本来是活泼的、与时俱进的,又何必一定要把它弄成一种思想上的木乃伊,让人去顶礼膜拜呢?”
《我的中国四十年:前CNN北京记者站站长吉米口述》属于 北京大学国际校友口述实录 ,记录北京大学国际人才培养的历史,提升北京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声誉。一百多年来,北京大学始终追求 为五洲万国所共观瞻 的国际地位,一直致力于为世界培养优秀的人才。在国家发展各个阶段,北京大学完成了不同的使命和任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1952年9月, 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的 14名外国留学生成建制调整到北京大学,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来华留学工作的开始。60多年来共有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名留学生在北京大学完成学业。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了解国家留学生教育的政策演变,记述北京大学留学生教育的历史,总结北京大学留学生教育的成就。所有这些也从一个重要侧面印证了北京大学对世界、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超过2万的犹太人为躲避希特勒的屠杀,历尽千辛万苦从欧洲辗转来到上海避难,这些登上 诺亚方舟 的犹太难民在上海开启了一段令他们终生难忘的新生活 本书收录了诸多经历了那段难忘岁月的犹太人所写的回忆文章,生动地讲述了他们在上海的生活与经历。
福寿园入住了数量可观的历史名人,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家喻户晓的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有见义勇为的烈士,有遗爱人间的劳模。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承载着历史的一章一节、一枝一叶、一点一滴。福寿园集团的领导慧眼独具,见深识远,发挥福寿园与名人亲属联系密切的优势,斥资从事口述史工作,由伊华、马学强编辑这部《先贤与城市记忆--口述历史专辑(1)》。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举,既在研究者与福寿园入住名人亲属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将他们已为人知或鲜为人知的事迹挖掘、整理出来,为复原历史真实提供了难得的细节资料,丰富了上海人文资源的宝藏,也为纪念先贤、教育后人作出了特别的贡献。
本书通过旗人世家叶赫颜扎氏后裔阎珂的访谈口述,向读者呈现了叶赫颜札氏家族的简要历史、亲戚关系,晚清民国的旗人生活百态,以及时代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与改变。这些访谈从微观角度入手,经由谈一人、一事、一地、一礼,体现了一个旗人世家自晚清民国至今的命运,内容丰富多彩。书中谈及旗人世家的许多生活细节,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戚谊往来,皆为亲历亲闻,故较一般记载细密真切,翔实可靠。
邓力群曾在刘少奇同志身边从事秘书性工作,亲身经历许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刘少奇同志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性格品质、思想理论、*同志与刘少奇同志的关系等,都有深入的了解。 邓力群以亲历者和知情人的身份,讲述刘少奇同志的贡献、思想、理论、作风,以及他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内容既能展现刘少奇同志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怀,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又能廓清历史迷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他们生于 1930 年代的中国,他们出身中产家庭,考入清华大学,是当时的学界精英,而他们曲折的经历就是现代中国史里面激情燃烧岁月的一章,他们的际遇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年幼时即随父母流离颠沛,在上海租界求学追求进步 他们曾距离大师们如此之近 他们,见证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
《中国梦美国梦(一个70后的口述史)》记录了作者胡惊雷,一名七零后在成长过程中对中美两国的看法与自己的理解。
荣登由*与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中国高校出版社书榜(2013年10月)” 石兴邦先生的故事很多。一些大事件已经见诸许多留世的浩繁书卷。本书选择了先生的许多生活故事,并试图让读者如同亲耳聆听老先生娓娓道来的家长里短,近距离了解老先生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使之更丰满、更可亲。用这个活生生的凡人往事,注解莫测高深的伟大人生这一神圣课题。同时,对先生所参与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学术活动,我们尽可能多选取生活的细节、注重“未知”的呈现,回避一些生涩的学术渲染和人事纠葛,使之可信,可读,可传。
《上学记》是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个人口述史。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读过四个系,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上学记》写的就是何先生1949年的求学生涯,其中西南联大的七年是主要篇幅。何先生以治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思想底蕴,以谦和率真的学者姿态,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感受,讲述在特殊的年代,尤其是抗战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知识和风雅。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何先生说:“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并不是真正对人的尊重。一个人的思想本来是活泼的、与时俱进的,又何必一定要把它弄成一种思想上的木乃伊,让人去顶礼膜拜呢?” 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上学记》不止是一本口述史,更是一本打开历史之门、知识之门,乃至真理之门和思想之门的启蒙之书。当
《方舱记忆》最真实地反映了不同背景、不同诉求的不同群体在此次抗“疫”战争中的生活、工作状态,体现了医患同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也彰显了他们身上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国精神”。 《方舱记忆》所折射的时代精神,对提升民族凝聚力、提振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
《开封市改革开放系列丛书 开封改革开放口述史》以口述史的形式,记录了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以来开封改革创新的典型事例,反映了古城人民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不畏险阻、不畏困难,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家改革开放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伟大实践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本书以大量抗战亲历者口述回忆为主线,同时结合战役实地寻访,使读者在阅读抗战老兵真实的经历中,亦可以对他们所经历之历史背景、战争经过等有系统了解,力求还原*真实的抗战。 作者以细腻的笔法,立足于记述真实历史,对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国战场与盟军共同对日展开战略反攻等抗日战争的有关历史细节也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全书以丰富的口述历史为基础,力求为读者呈现抗日战场上不为人知的一面,在振奋精神的同时,也能触动人的心灵,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曾目睹了整个北洋的兴衰,亲身经历军阀混战时期的一些重大战役,诸如援湘战役、*次直奉战、第二次直奉战、直鲁联军与国民军之战、北洋政府安国军与国民革命军(即北伐军)之战等等,参与了直系奉系几乎所有的重大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