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了粟裕以省立师范学生身份投笔从戎,加入北伐军的叶挺铁军,开始其传奇军事生涯,在专门训练军官的铁军教导团中接受系统而严格的军事教育和训练,成为红军中有名的神枪手。南昌起义中,粟裕被任命为起义军前敌委员会警卫队班长,负责周恩来、贺龙和刘伯承等起义领导人和前敌委员会的安全警卫工作,同时负责策应朱德领导的南昌军官教导团的起义。跟随朱德上井冈山后,粟裕虚心学习毛泽东和朱德的军事思想、经验和理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1928年七溪岭战役中,粟裕带领三人小队俘虏上百名敌军,朱德夸赞粟裕是青年战术家,是未来革命的接班人。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指挥的黄桥战役为华中抗战打开了局面。1942年石港之战,粟裕指挥 老虎团 创造出了以零伤亡痛歼日寇600余人的战争奇迹。1944年车桥战役全歼日伪军千余人,自己仅伤亡
本书是一部讲述老帅张作霖与少帅张学良的传记性著作。前半部分重点讲述老帅张作霖传奇的一生,从出生时的弱不禁风,到少年的卖货郞,再到宦海沉浮大赢家,成为名副其实东北王,再到皇菇屯的惊天一炸死于日本人之手 后半部分重点讲述的是少帅张学良幼年丧母,作为大军阀张作霖*钟爱的长子又几经战争的洗礼,忍受父亲被日本人谋杀的家仇国耻,*终担负起身上的家国重任,成长为东北三省的领导者,并于三十六岁那年与杨虎城将军策划了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一致抗日,而他自身却因此被软禁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一书,是张爱萍上将之子张胜,利用16年时间打磨的一部传记文学精品力作。作者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和对父辈的无限敬仰之情,用独特的笔法展现历史,用全新的理念揭示人物,饱含深情地记录了张爱萍上将的传奇人生。该书自出版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广大读者的高度赞誉。近,记者就作者是如何走上从军之路的、在与父亲的交谈交流中有怎样的感受感悟、书稿是怎样酝酿形成的、张爱萍上将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对当今时代的人们有什么教益和昭示等话题,专访了张胜。
张学良, 20 世纪中华民族富有传奇色彩和浪漫色彩的人物之一。他是曾经拥有四省地盘和数十万雄兵的第二代 东北王 ,他是二三十年代中国政局的焦点和中心人物。他与杨虎城将军联合发动西安事变,有力地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也改写了中国现代史进程。 张学良 1920 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 皇姑屯事件 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 东北易帜 ,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 1990 年恢复人身自由, 1995 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 2001 年 10 月 14 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 101 岁。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 西安事变 ,促成国
万耀煌(1891-1977),字武樵,湖北黄冈人。17岁投笔从戎,由保定南下参加辛亥革命,后入学保定陆军兵官学堂、保定陆军大学第五期。1919年毕业。是我国早接受完整新式陆军教育的军人和军事专家之一。 1920年后,万耀煌从鄂军参加国民革命军,曾任夏斗寅部参谋长,转战两湖,历北伐、讨桂、讨唐、讨阎至抗日战争诸役,以能征善战著称。由副师长、师长、军长、军团长至上将。为国民党军中著名军事将领。抗日战争前后,曾担任陆军大学、中央军官学校和中央训练团教育长,为国民党军中有声望的军事教育家。在抗战胜利后担任过湖北省政府主席。一生多任军职,始终以军功自诩。 《万耀煌口述自传》由沈云龙、贾廷诗、陈存恭等人先后访问40次,采录而成,郭廷以亲自校阅整理其口述记录稿。因万耀煌存有历年日记,这部口述自传资料甚为详实具体。对于
本书以1990年,孙立人将军91岁高寿时,在进加护病房前夕,对他此生所见的的一位大陆人士所行的《后的军礼》开篇,收录了冰心、孙新俊、孙敬婉、盛发绪、周良沛等两岸各方人士有关孙立人将军不同时期不同生活片断的三十多篇短文。
本书作者沈醉,18岁起就加入了刚刚创立的军统,并在其中度过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个18年。他亲眼见证了军统的草创、壮大、缩编、败逃,自己也从线的“行动组”,辗转做到军统总务处长,又被“发配”到云南。他个人的经历,就是军统兴衰的缩影;他笔下的军统,是对已刻在自己生命中一段漫长歧路的冷静反思。每一段内幕,都是一份无法释然的记忆。
◆内容简介 卫立煌是中华民国高级将领,是蒋介石的 五虎上将 中的 虎将 。取得了中原大战中击败石友三解除南京之围、鄂豫皖 围剿 、镇压 闽变 分路暨主功、击败冈村宁次收复郑州、缅北滇西反攻战役(含强渡怒江战役)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忻口会战亦破坏了日军的作战计划。1949年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届人大代表,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等职。日军华北*司令香月清司称其为 支那虎将 。史迪威在回忆录中称其为国民党军队中*能干的将领,美国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其为 常胜将军 。 卫立煌将军的一生,是戎马倥惚的一生,亦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有人说,卫立煌将军以一个白丁之身穿黄袍(黄埔军校)戴绿帽子(陆大毕业),他是将星下凡;也有人说,卫立煌是中共在蒋介石身边*的卧底;甚至还有人
◆内容简介 该书稿刻画了奉军统领张作霖的不平凡一生。张作霖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就将其招安。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维护国家统一,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 东北王 ,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 。与孙中山、段祺瑞及卢永祥结成同盟。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统治者。在位期间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拢,拒绝签订卖国条约。1928年因前线战事不利,张作霖被迫返回东北。乘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史称皇姑屯事件,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逝世。该书稿在掌握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对张作霖一生的功过是非做了较为公正的评判。*的特色是运用了大量的东
元帅传是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的决定,由传主生前所在后单位组成编写组编写,是国家权威版本。传主是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传记编写组,多历经十余年,采访传主生活、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及当事人,搜集综合了无数珍贵的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忠实而完整地再现了共和国开国元勋的光辉一生。 刘伯承( 1892 — 1986 )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四川省开县人。重庆蜀军将校学堂毕业,后曾入苏联高级步兵学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早年参加四川讨袁之役、护法战争、讨伐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战争,参与发动泸顺起义、南昌起义。曾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长江局军委书记兼参谋长、中央军委委员、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瑞金卫戍司令、红军总参
吴焕娇编著的《黄埔名将戴笠/黄埔风云榜》是黄埔风云榜系列之一,《黄埔名将戴笠/黄埔风云榜》讲述了:“苏杭才子”、“中国情报之王”、“军统大魔头”、“黄埔名将”、“忠义爱国义士”、“中国的盖世太保”、“中国的希姆莱”、“中国神秘人物”……生前与身后,加诸于戴笠身上的毁誉之词判若云泥。作为一位身份复杂的民国著名人物,虽死60余年,至今我们尚未能完全识得他的“庐山真面目”。作为近代史上有名的将军,他的士兵都隐而不现;他的情报系统强大得让美国人后悔没有听从他的劝告,否则,改写“珍珠港事件”不会是日本人,而是他。 作为蒋介石的一把“配剑”,他以“秉承领袖意志,体念领袖苦心”为荣。
何应钦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地位仅次于蒋介石的军事首脑。他曾参加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国共*次合作的国民革命,被孙中山任命为黄埔军校总教官。他因追随蒋介石反共而飞黄腾达,历任团长、旅长、师长、军长、方面军总指挥、军政部长、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等职。 去台以后,何应钦是台日条约的重要牵线人,他在 反共复国 的主旨下,对台湾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提出过一些积极的建议,进行过一些努力。特别是他始终坚持只有一个中国,反对台湾 独立 、 两个中国 及 一中一台 的阴谋。虽然他顽固地坚持极不现实的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但强调中国应该统一,却是与蒋经国时代台湾当局调整大陆政策的前提相吻合的,也是为所有炎黄子孙所欢迎的。
蒋百里(1882-1938),民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1901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12年出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19年,随梁启超等赴欧考察。先后辅佐过蔡锷、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1936年,在西安事变的和平演变中起过重要作用。1937年日军侵华,蒋百里积极投身抗战。1938年11月病逝宜山,被国民党追赠上将军衔。著作有:《欧洲文艺复兴史》《日本人》《国防论》等。 在本书中,曹聚仁用精炼的笔触交代了复杂的时代背景,撷取蒋百里人生中的重点事件予以讲述,如出任保定军校校长、作为西安事变中的 特客 、历次赴欧考察等,并用较多的笔墨将蒋百里*智慧的军事思想一一道来,其间也夹杂着蒋百里与左梅的爱情故事、对女儿的教育与呵护,显示出他的真挚、柔情。世人多感叹蒋百里命运不济,未能一展才能,而曹聚仁则认为是
元帅传是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的决定,由传主生前所在后单位组成编写组编写,是国家权威版本。传主是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传记编写组,多历经十余年,采访传主生活、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及当事人,搜集综合了无数珍贵的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忠实而完整地再现了共和国开国元勋的光辉一生。 罗荣桓( 1902 — 1963 )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湖南省衡东县人。早年组织通城秋收暴动,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曾任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委员、红四军军委书记兼政治委员、红一军团 ( 兼东路军 ) 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扩大红军突击队总队长、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委员、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