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由一个不识不知的贫寒小子,艰苦奋斗,屡著勋劳,而成为功业煊赫、权势重大、拥数十万大兵之军事领袖,其中年为国民革命努力以完成北伐之殊功伟迹,与晚年团结戮力以达到抗战胜利之苦心孤诣,耿耿精忠,自无可非议。但也因其间及晚年与国民党中央时合时分,屡有不协之言论与行动,不免受人指摘。 作者简又文曾任冯玉祥军中政治部主任,与冯半生结患难之交,以第一手资料,站在客观的历史立场作此传记,再现冯玉祥沉浮一生。
本书为蔡锷的年谱长编性之作。在体例上虽也依年月日纪事,但又异于一般年谱著作。首先,辑录文献不限于蔡锷本人,而力所能及地兼顾了与其史事有关的同代人之作。其次,为便于读者了解局部事件的始末,以及其他互为联系的问题,采用了专题性的时、空相结合的集中反映方式。再次,为免内容失真,所辑文献一律原文照录,并不采用由编著者以现代语言转述的通常做法。至于蔡锷史事,则对包括本书编著者成果在内的以往研究,不论史实性的研判,还是观点的阐释,均从事实出发,提出不少新见,作为后人研究的参考。此外,还新增了一批未刊档案和报刊文献,为人们继续深入了解和研究蔡锷,提供了新的视野和途径。
蒋百里(1882-1938),民国有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1901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12年出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19年,随梁启超等赴欧考察。先后辅佐过蔡锷、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
本书作者沈醉,18岁起就加入了刚刚创立的军统,并在其中度过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个18年。他亲眼见证了军统的草创、壮大、缩编、败逃,自己也从第一线的“行动组”,辗转做到军统总务处长,又被“发配”到云南。他个人的经历,就是军统兴衰的缩影;他笔下的军统,是对已刻在自己生命中一段漫长歧路的冷静反思。每一段内幕,都是一份无法释然的记忆。
《白崇禧口述自传》原名《白崇禧先生访问记录》,是白崇禧晚年完成的最后一项工作。从1963年2月开始,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先后派出科研人员访问白崇禧128次,时间持续了近4年,直至1966年11
阎锡山是中国近代目前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他一生经历了同盟会反清、辛亥革命、洪宪帝制、民国创立、中原大战、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随国民党败退台湾,几乎参与了所有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这样说,阎锡山的人生经历,就是了解中国近代社会历史进程,乃至了解中国国情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线索。本书在为读者揭示他的传奇人生故事的同时,展示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画卷。
该书稿刻画了奉军统领张作霖的不平凡一生。张作霖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就将其招安。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维护国家统一,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 。与孙中山、段祺瑞及卢永祥结成同盟。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优选统治者。在位期间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拢,拒绝签订卖国条约。1928年因前线战事不利,张作霖被迫返回东北。乘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成重伤,史称皇姑屯事件,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逝世。该书稿在掌握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对张作霖一生的功过是非做了较为公正的评判。优选的特色是运用了大量的东北方言
%26nbsp;%26nbsp;张发奎是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抗日战场上,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率部参加了多次战役,英勇果敢,是国民党军中难得的军事人才。本书用十章的篇幅为
黄旭初是桂系文武兼备重要将领,他在回忆录中以亲历者视角记述了李宗仁、白崇禧与蒋介石的恩怨离合。黄旭初的回忆录,资料主要取自他的日记,从1931年至1975年四十余年间,他都写有日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有黄旭初的日记和信札,是珍贵的国家二级文物。黄旭初回忆的事件,都有具体的时间和路线,所记述的战役也极为详细。这是黄旭初回忆录不同于一般回忆录的珍贵之处,对于民国历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张学良,20世纪中华民族富有传奇色彩和浪漫色彩的人物之一。他是曾经拥有四省地盘和数十万雄兵的第二代“东北王”,他是二三十年代中国政局的焦点和中心人物。他与杨虎城将军联合发动西安事变,有力地促成了第二次
《李宗仁回忆录(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李宗仁(1891—1969),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屈指可数的政治领袖和风云人物,曾为桂系军事首领,国民党中央领导阶层的重要成员。1948年4月任国民政府副总统,1949年1月在蒋介石下野后任代总统,同年12月赴美。1965年叶落归根,并于北京发表声明,决心为祖国统一作出贡献。李宗仁一生戎马,历经护国、护法、北伐、蒋桂、抗日、国共内战等战争无数,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政治与历史的走势。读历史的人,纵使以成败论英雄,对这样一位不平凡的历史制造者,也不能等闲视之。李宗仁寓居美国期间,应哥伦比亚大学之邀,在“东亚研究所?中国口述历史学部”襄赞下,于1958年开始亲自口述了他三十余年的戎马生涯及所参与的军国大事,由历史学者唐德刚整理撰写,遂成《李宗仁回忆录》。本书也是唐德刚个人已出版的著作中,
《狷介与风流:蒋百里传》书写了兵学界泰斗人物蒋百里寂寞而高洁的一生。他是清末秀才,也是传说中五百年才出现的军事奇才。他受袁世凯器重,被钦点为军官学校校长,他是蔡锷的密友,梁启超的学生,张学良、蒋介石等都要尊他一声“先生”,他有一个愿意陪他坐牢的朋友叫徐志摩,曾有一个副官叫蒋纬国,还有一个女婿叫钱学森……而他真正的传奇之处在于,仅以一人之力两次打败整个日本陆军。早年,他以步兵科名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中日朝野均为之震动,此为其一。其二便是他对中日之战的言论——“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它讲和”,初次形成了抗战持久论的思想。可是,为何终其一生他也只被称作军事学家,而非军事家?
《共和国首任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战传》的作者是罗元生。《共和国首任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战传》:萧劲光,1903年生在湖南长沙一个穷苦手艺人家。1919年,震撼中外的“五四”运动使萧劲光产生了探索和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强烈愿望。1920年,萧劲光成了东方大学第一批中国学生中的一员。在学习上萧劲光认真刻苦,出现在成绩评定表上的总是个优字。然而,在学习过程中经常索绕在他头脑中的却是这样一个问题: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是枪杆子打出来的,中国要走俄国人的路,军事家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圆了他学军事的梦。一所初级红军军官学校招生,东方大学根据学生填写的志愿了萧劲光。1925年秋,萧劲光完成了莫斯科东方大学的学业,立即回国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之中。国民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和扶助下,发展异常迅猛。革命军首次东征,陈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是一项反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发展、繁荣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光辉业绩的宏伟工程。它的主人公包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其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传记,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功勋卓著的元帅、将领,参与新中国创建大业的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各个方面的著名爱国人士,贡献突出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劳动模范,以及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这些传记的意义远远超越记述个人生平的范围,它们是新中国开国史、建国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基史、创业史的浓缩,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陈赓传》由中共中央军委批准立项,总装备部组织编写,历时五
刘伯承是震撼20世纪中国军界的一代名将,早在护国战争、护法战争时期就以“军神”闻名;在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将领中,他的资历也少有人及。他不仅是八一南昌起义的参谋长、红军时期的总参谋长,还是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的司令。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过彝区、千里跃进大别山,他一生经历战事无数,长于谋略,深得对手的敬畏。另外,在十大元帅中,刘伯承的特色是从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当到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是名副其实的“将军的校长”。毛泽东曾感叹:“刘伯承是条龙”。朱德称赞刘伯承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是“军事的奇才”。蒋介石则长叹手下无人堪比刘伯承。 本书是一部展示刘伯承戎马人生的传记作品,深入解读了刘伯承一代“军神”的战场生涯,许多段落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可读性
他被国民党称为“中国情报工作之父”,他一手创办了国民党的重要情报机关军统局,他被美国情报机关称为“世界第一间谍”。蒋介石说:“戴雨农同志不死,我们今天不会撤退到台湾!”周恩来说:“戴笠之死,共产党的革命,可以提前十年成功。”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神秘的人物”,戴笠的一生充满了谜团,就连他的死亡也疑云重重。本书通过对戴笠的家庭、成长、求学、创业、交友、特务经历、性格爱好及其与蒋介石各方面的关系、对美合作乃至于暴死原因等的具体研究分析,来全面描述展现这位“一代枭雄”。让我们一起回到那跌宕起伏,充满激情、革命和理想的民国岁月,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探访戴笠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