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萧华上将的战友、部下、家人等70篇回忆文章汇编而成。萧华,1916年出生在江西兴国一个贫苦工人家庭,12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3岁担任共青团江西兴国县委书记,14岁被发现并安排到红四军任青年委员,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7岁任少共靠前师政委,并成为年轻的师政委。39岁成为共和国很年轻的上将。2016年1月,是萧华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这些文章,从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不同侧面,回顾了萧华同志对终国人民革命事业的很好贡献,展现了萧华同志令人难忘的精神风貌,反映了萧华同志多方面的才华,也寄托了作者们对萧华同志的深切怀念之情。
作者担任韩先楚秘书工作二十年,本书记载和回忆了战功赫赫、一代名将韩先楚不平凡的战争经历。同时记录了韩先楚当任福建省委书记期间,把心血揉进了八闽大地,团结力量,大抓经济;担任军区司令员时期走边防、调部署、讲战例、促训练、提高战斗力;担任军委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期间走基层、听民声,直谏中共中央军委,谋改革等往事。
本书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刘忠将军的回忆录,系统地回顾了他从一个普通的泥水工人成长为我军高级指挥员的经历,尤其是其中对于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回忆和记录,留下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亦使本书成为上海出版界为数不多的关于长征的亲历回忆作品。
本书由萧华上将的战友、部下、家人等70篇回忆文章汇编而成。萧华,1916年出生在江西兴国一个贫苦工人家庭,12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3岁担任共青团江西兴国县委书记,14岁被发现并安排到红四军任青年委员,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7岁任少共靠前师政委,并成为年轻的师政委。39岁成为共和国很年轻的上将。2016年1月,是萧华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这些文章,从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不同侧面,回顾了萧华同志对终国人民革命事业的很好贡献,展现了萧华同志令人难忘的精神风貌,反映了萧华同志多方面的才华,也寄托了作者们对萧华同志的深切怀念之情。
《张自忠传》通过对张自忠将军生平的记述,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心怀天下、大公无私、一心报国的一代名将。《张自忠传》引用材料详实、论述精当,不乏许多真知灼见,对于读者认识抗日战争的历史、认识中华民族反抗的历史、认识张自忠将军本人都有着莫大帮助。
《蔡申熙传》共十五章,主要包括:醴陵少年、投身黄埔、初战广东、光荣北伐、南昌烽火、夜半枪声连角起、中央江西省军委书记、中央军委参谋部参谋、长江局军事部部长、北上大别山、战将、军中智囊、驰骋在鄂豫皖东线反“围剿”战场上、中流砥柱、热血铸忠魂。
狄青(1008~1057),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宋史》有传。行伍出身,后应诏戍边,任延州指使。他骁勇善战,屡建战功,对抗西夏赵元吴“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深为戍边名臣范仲淹、韩琦器重,累升至彰化军节度使、枢密副使。皇右四年(1052)广源州(今越南高平地区)部族首领侬智高称帝,五年(1053),狄青平定叛乱,“帝嘉其功,拜枢密使”。狄青一生征战,严于治军,喜读兵书,以范仲淹赠言“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自勉。嘉佑元年(1056)去职,次年三月卒,仁宗“帝发哀,赠中书令,谥武襄”。 本书为张立新、贾平所著的《狄青传》。
《开国财经统帅陈云》内容简介:开国之初,毛泽东对陈去在稳定特价、统一财经中的突出表现称之曰“能”,并说:平抑特价、统一财经,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大跃进”磨难中,毛泽东认为真理在陈云手里,并说:“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 周因来和陈云在政务院和国务院的工作中是一对好搭档。周恩来曾说:“在财经工作这一点上,我们是依靠陈云同志的。”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家,但是首倡学习陈云经济论著的却是刘少奇。 1979年开始的经济调整工作,邓小平是倚重陈云的。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作了关于经济调整问题的对话。邓小平称赞道:“我完全同意陈云同志的讲话,这个讲话是我们在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
陈永庆是战争的亲历者,经历了战火洗礼;是抗战精神形成的源泉,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他们及为抗战而牺牲的众多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将青春和热血献给了祖国。在暮年之际,一切归于平静之时,将过去的一些事、一些人、一些经历记录下来,留给后代,让现今的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用《我这九十年--陈永庆回忆录》纪念曾经和老人一起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们。
本书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刘忠将军的回忆录,系统地回顾了他从一个普通的泥水工人成长为我军高级指挥员的经历,尤其是其中对于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回忆和记录,留下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亦使本书成为上海出版界为数不多的关于长征的亲历回忆作品。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生于1928年,是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地缘战略家,曾任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也是目前美国重量级的智囊。他的地缘政治思想继承了麦金德海权对抗陆权的理论,但颠覆了麦金德关于边缘地带与心脏地带的关系。他的对外战略设计也从地缘政治这一角度出发,放弃了尼克松-基辛格开启的美苏缓和进程,推动卡特政府实现了由缓和向新冷战的转变。此外,他参与的美国对外重大决策事件还有推动中美战略关系的确立、促成阿以和平,以及伊朗人质事件。《布热津斯基:美国的地缘战略大师》正是通过他参与的这些重大事件,来剖析他的思想如何最终影响美国对外战略的形成。
本书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刘忠将军的回忆录,系统地回顾了他从一个普通的泥水工人成长为我军指挥员的经历,尤其是其中对于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回忆和记录,留下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亦使本书成为上海出版界为数不多的关于长征的亲历回忆作品。
本书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刘忠将军的回忆录,系统地回顾了他从一个普通的泥水工人成长为我军高级指挥员的经历,尤其是其中对于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回忆和记录,留下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亦使本书成为上海出版界为数不多的关于长征的亲历回忆作品。
在中国民间社会,郭子仪是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安史叛乱起,大唐危在旦夕,他临危受命,率军收复靖边军、马邑,东下井陉,进军河北。又攻克长安,收复洛阳,有再造大唐之功。以后的数十年,历经坎坷,几度沉浮,始终是大唐王朝的擎天巨柱,每遇重大变故,必是郭子仪出来挽救危局。为将60余载,历事四帝,“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二十余年”。又深喑为人、为臣之道,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一生福、禄、寿、考俱全,是中国民间的福星。《郭子仪传/三晋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材料翔实,运用史料角度独特,并收集了部分同题材著述中所没有的史料,以通俗晓畅的文字,记载了郭子仪的一生。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生于1928年,是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地缘战略家,曾任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也是目前美国重量级的智囊。他的地缘政治思想继承了麦金德海权对抗陆权的理论,但颠覆了麦金德关于边缘地带与心脏地带的关系。他的对外战略设计也从地缘政治这一角度出发,放弃了尼克松-基辛格开启的美苏缓和进程,推动卡特政府实现了由缓和向新冷战的转变。此外,他参与的美国对外重大决策事件还有推动中美战略关系的确立、促成阿以和平,以及伊朗人质事件。《布热津斯基:美国的地缘战略大师》正是通过他参与的这些重大事件,来剖析他的思想如何最终影响美国对外战略的形成。
《蔡申熙传》共十五章,主要包括:醴陵少年、投身黄埔、初战广东、光荣北伐、南昌烽火、夜半枪声连角起、中央江西省军委书记、中央军委参谋部参谋、长江局军事部部长、北上大别山、战将、军中智囊、驰骋在鄂豫皖东线反“围剿”战场上、中流砥柱、热血铸忠魂。
狄青(1008~1057),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宋史》有传。行伍出身,后应诏戍边,任延州指使。他骁勇善战,屡建战功,对抗西夏赵元吴“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深为戍边名臣范仲淹、韩琦器重,累升至彰化军节度使、枢密副使。皇右四年(1052)广源州(今越南高平地区)部族首领侬智高称帝,五年(1053),狄青平定叛乱,“帝嘉其功,拜枢密使”。狄青一生征战,严于治军,喜读兵书,以范仲淹赠言“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自勉。嘉佑元年(1056)去职,次年三月卒,仁宗“帝发哀,赠中书令,谥武襄”。 本书为张立新、贾平所著的《狄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