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爱新觉罗皇室血统的睿亲王多尔衮为大清建国创下基业。他是大清朝的实际创立者,辅佐顺治皇帝福临定鼎燕京。他是一位少年英雄,立下了辉煌显赫的战功。从镶白旗旗主到皇父摄政王,在权力的风口浪尖书写着自己传奇的一生。本书以多尔衮、孝庄、顺治帝为主线,以历史时间为序,记述了多尔衮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以至中年的成长过程所发生的大事件。全书文笔流畅,用生动的故事从侧面烘托出人物的性格,通过一件件完整的故事情节(如大妃生殉、征战察哈尔、太后下嫁等),使读者更加立体地认识睿亲王多尔衮。
《知行合一王阳明》是关于王阳明的传记作品。本书简练地介绍了王阳明的一生,诸如他的生活,如家庭、幼年、游历、应试、政治、改过、讲学、贬谪、剿匪、平逆、晚年,等等,并辅以六十余幅相关稀见图片,图像、遗迹、作品等等,均包举无遗,让你全面了解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同时,也轻松读懂阳明心学的核心精髓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晚清时期的曾国藩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之一。肯定者誉其为 完人 ,谓其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谓其成就 震古烁今 ;否定者则谓其为 吾祖民贼 , 民族罪人 ,谓其愚诚而不顾 民族大义 。那么,曾国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切尽在书中。
本书从李鸿章早年落拓,写到他参加镇压太平军、甲午海战及创办洋务运动,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 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发迹,创办洋务运动他的声望达到顶点。在甲午海战中他苦心经营的海陆军全军覆没。梁启超深刻地分析了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中的种种失误。指出李鸿章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世界的竞争是国民智力和创造力的竞争。彼时日本及欧美等国已经开化。民众在世界眼光和参政热情上已经大大领先,而满清政府仍然禁锢民智民力,失败也就难免了。 洋务运动的失败宣告了李鸿章创办的官督商办的官僚资本主义必然失败的命运。官僚既不懂工商业的技术和管理,反而把它当作渔利的工具,不仅企业没有效率,更压制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限制了他们的参与热情,窒息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 作者把李鸿
不朽的功业 悲剧的性格 明朝名臣张居正出身寒门,历经科考,从秀才、举人、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迁任内阁次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直至内阁首辅,兼帝王之师。十年宰相任上,张居正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新政,进行一系列改革,把衰败、混乱的明王朝治理得国富民安,史书上称他为“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其赫赫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称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负盛名的 三大改革家。 然而这样一位深谙为官从政精髓、颇具治国安邦奇才的政治家、改革家,生前尊荣备至,死后却惨遭辱没;其临危制变、力挽狂澜的一系列改革政策也付诸东流。这固然与一代改革家诞生在无法改革的时代有关,也与他复杂矛盾的性格有必然联系。一方面,他刚毅深沉,多谋善断,勇于任事;另一方面,他独断专行,贪财好谗,
暮气的清朝,为何*终成就了英雄、将军、宰相左宗棠? 以晚年入值军机为例,他负责 神机营 ,直接领导皇家禁卫军,统领各路大内高手,承担起保护大清朝廷的安危。他到底以何取信,凭什么自稳? 1875年起,他占据3倍于法国面积的新疆,完全有能力独立建国,而朝廷始终如一信任,全无隔阂。这与曾国藩1864年打下南京后遭遇极度猜忌,被逼自剪羽翼,构成强烈反差。朝廷对两人态度判若云泥,背后原因难道不值得深探? 左宗棠一生个性彰显,缺点明显,际遇却平步青云、骤然显贵,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 1000年来全世界40位智慧名人 之一。他人格真实,处世智慧,办事风格虽备受传统争议,*终却创下中国1200年内无人能及的大事业。 《左宗棠的正面与背面:为官有术,做人有道》一书,选取左宗棠毕生9个关键面: 选择、交友、修身、创新、识才、用
诸葛多智而近妖 (鲁迅语)。诸葛亮真有那么神奇吗?他真的算无遗策,用兵如神吗?诸葛亮的智慧又是从何处来的呢? 答案尽在书中。
张居正(1525年一1 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明代湖广江陵(今属湖北省荆州市)人,时人又称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张居正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 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1567年(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 张届正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张居正改革是近代前夜影响 为深远、 为成功的改革,他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 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扭转了财政危机,为万历年间资本主义萌
作为西方世界的部李鸿章传记,本书于1895年在英国出版时,李鸿章尚未过世。也正是在这一年,洋务运动彻底失败,李鸿章被迫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本书详细记录了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到签订《马关条约》这五十年的仕途生涯,它的特点在于,史料的钩沉多于观点的陈述。作者凭借其特殊的在华身份,接触了大量当时的奏折、信件和报道,并以客观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一位功过参半、复杂又矛盾的李鸿章。本书为后世研究李鸿章及晚清历史的学者与史家提供了珍贵的参考文献,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在“晚清要臣”这一政治身份的背后,李鸿章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本书力图还原李鸿章的原貌,将评判留给读者。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集,起自1840年初,终于1871年底,主要记录了其官宦生涯、身体状况,平定太平军、捻军的经过,治军方法、治学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家族事务处理、经济开支、健康养生,等等,共计近1500封。本书收录了近1000封。其写信对象有祖父母、父母、叔父母、四个弟弟、两个儿子,本书据此分了五篇;不过,各自所占篇幅不等。其中,写给四个弟弟的约占七成,写给两个儿子的则近乎两成。 《曾国藩家书》虽然是家书,但其中提及的人物众多。除了家庭成员以外,还有亲家陈源兖、郭嵩焘、罗泽南、刘蓉、郭沛霖、贺长龄、袁芳瑛等, 晚晴八大名臣 中的骆秉章、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沈葆桢、李鸿章(另外两位是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也悉数出场;此外,还有湘军、淮军重要将领王錱、塔齐布、李续宾、李续宜、乔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