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李鸿章早年落拓,写到他参加镇压太平军、甲午海战及创办洋务运动,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 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发迹,创办洋务运动他的声望达到顶点。在甲午海战中他苦心经营的海陆军全军覆没。梁启超深刻地分析了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中的种种失误。指出李鸿章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世界的竞争是国民智力和创造力的竞争。彼时日本及欧美等国已经开化。民众在世界眼光和参政热情上已经大大领先,而满清政府仍然禁锢民智民力,失败也就难免了。 洋务运动的失败宣告了李鸿章创办的官督商办的官僚资本主义必然失败的命运。官僚既不懂工商业的技术和管理,反而把它当作渔利的工具,不仅企业没有效率,更压制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限制了他们的参与热情,窒息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 作者把李鸿
本书是两宋名臣李纲的传记。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病逝于仓前山椤严精舍寓所,赠少师,谥忠定。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等。本书利用正史中的传记结合地方志史料简要叙述了李纲的一生,包括其家世、参加科举与出仕后的政绩等,重点叙述了其在 靖康之变 时保卫东京,忠心为国的事迹,并对李纲一生的业绩及其文学成就做出了评述。
姜正成编著的《一统中原(赵普)/中华历朝 宰相大传系列》讲述了:赵普字则平。他15岁随父迁居洛阳,自幼学习吏治,后进入禁军大将赵匡胤的幕府,并逐渐成为赵匡胤的心腹谋主。显德七年(960)正月,赵普直接指挥了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建立起赵宋皇朝。从此,赵普开始进入皇朝的中央政府,由枢密直学士而枢密副使、枢密使,然后独任宰相十年。开宝六年(973)时,赵普被罢去宰相职务,出任节度使同平章事。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太平兴国六年(981),赵普第二次担任宰相职务,已是六十岁高龄。太平兴国八年(983),他再次被免去宰相职务,到地方上任节度使兼侍中。端拱元年(988),赵普第三次出征宰相,成为宋代 位三次为相的大臣。淳化元年(990),赵普罢相,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淳化三年(993)致仕(即退休),被授予太师
耶律楚材字晋卿,号玉泉 法号湛然居士。蒙古名为吾图撒合里。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生长于燕京(今北京),世居金中都(今北京),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成吉思汗时,被召用,随后又扈主西征.观天象卜吉凶,力劝成吉思汗不要妄杀无辜,得成吉思汗信任,人称“神人”,遂为成吉思汗的股肱大臣,尊宠至极。元太宗窝阔台时,耶律楚材有顾命之义,拥主之功,上谏针砭时弊的十八条,保证了江山的初步稳定。改革税制,让习惯于马上争战的蒙古人大开眼界,欣喜若狂、大力召用并培养“治天下匠” (指儒士),终使“武功”盛极的蒙古统治者收到“文治”之效。耶律楚材,其德其才可使许多中原名臣相形见绌,而与同时的南宋权臣相比, 手。《奠基蒙元(耶律楚材)》以全新的视角对耶律楚材波澜壮阔的一生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历史背景,详细介
包拯,古往今来知名度 的官员,黎民百姓呼唤清官与盼望治世的精神寄托。包公秉公执法、一身正气,其清官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世代传颂,历久不衰。 《正说包公》由李炜光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的《正说包公》系列讲座汇编而成。作者(李炜光)广泛涉猎《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包拯集校注》等典籍,引经据典,研究性地探讨了包公身世及其生平功业,侧重表现了包公孝、廉、正、智、真的鲜明个性。立体地再现了一代名臣——包公的清官形象。通观全书,包公为官,贵在一个“清”字:清正、清明、清廉。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千年后,包公的至理名言仍是当今为政者师表,为民者心愿。
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声名煊赫的。他是一个越超了他生活的时代,历久不衰、千古传颂的人物;他是一个突破了阶级界限,从帝王将相到市井平民,从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汉,众口皆碑,妇孺皆知,受到普遍称赞、歌颂的人物。本书详细介绍了渚葛亮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资料丰赡翔实,分析雄辩有力,见解深刻独到,是中国占代史研究和历史人物传记创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姜正成编著的《一统中原(赵普)/中华历朝 宰相大传系列》讲述了:赵普字则平。他15岁随父迁居洛阳,自幼学习吏治,后进入禁军大将赵匡胤的幕府,并逐渐成为赵匡胤的心腹谋主。显德七年(960)正月,赵普直接指挥了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建立起赵宋皇朝。从此,赵普开始进入皇朝的中央政府,由枢密直学士而枢密副使、枢密使,然后独任宰相十年。开宝六年(973)时,赵普被罢去宰相职务,出任节度使同平章事。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太平兴国六年(981),赵普第二次担任宰相职务,已是六十岁高龄。太平兴国八年(983),他再次被免去宰相职务,到地方上任节度使兼侍中。端拱元年(988),赵普第三次出征宰相,成为宋代 位三次为相的大臣。淳化元年(990),赵普罢相,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淳化三年(993)致仕(即退休),被授予太师
姜正成编著的《一统中原(赵普)/中华历朝 宰相大传系列》讲述了:赵普字则平。他15岁随父迁居洛阳,自幼学习吏治,后进入禁军大将赵匡胤的幕府,并逐渐成为赵匡胤的心腹谋主。显德七年(960)正月,赵普直接指挥了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建立起赵宋皇朝。从此,赵普开始进入皇朝的中央政府,由枢密直学士而枢密副使、枢密使,然后独任宰相十年。开宝六年(973)时,赵普被罢去宰相职务,出任节度使同平章事。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太平兴国六年(981),赵普第二次担任宰相职务,已是六十岁高龄。太平兴国八年(983),他再次被免去宰相职务,到地方上任节度使兼侍中。端拱元年(988),赵普第三次出征宰相,成为宋代 位三次为相的大臣。淳化元年(990),赵普罢相,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淳化三年(993)致仕(即退休),被授予太师
姜正成编著的《一统中原(赵普)/中华历朝 宰相大传系列》讲述了:赵普字则平。他15岁随父迁居洛阳,自幼学习吏治,后进入禁军大将赵匡胤的幕府,并逐渐成为赵匡胤的心腹谋主。显德七年(960)正月,赵普直接指挥了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建立起赵宋皇朝。从此,赵普开始进入皇朝的中央政府,由枢密直学士而枢密副使、枢密使,然后独任宰相十年。开宝六年(973)时,赵普被罢去宰相职务,出任节度使同平章事。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太平兴国六年(981),赵普第二次担任宰相职务,已是六十岁高龄。太平兴国八年(983),他再次被免去宰相职务,到地方上任节度使兼侍中。端拱元年(988),赵普第三次出征宰相,成为宋代 位三次为相的大臣。淳化元年(990),赵普罢相,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淳化三年(993)致仕(即退休),被授予太师
包拯,古往今来知名度 的官员,黎民百姓呼唤清官与盼望治世的精神寄托。包公秉公执法、一身正气,其清官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世代传颂,历久不衰。 《正说包公》由李炜光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的《正说包公》系列讲座汇编而成。作者(李炜光)广泛涉猎《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包拯集校注》等典籍,引经据典,研究性地探讨了包公身世及其生平功业,侧重表现了包公孝、廉、正、智、真的鲜明个性。立体地再现了一代名臣——包公的清官形象。通观全书,包公为官,贵在一个“清”字:清正、清明、清廉。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千年后,包公的至理名言仍是当今为政者师表,为民者心愿。
邓禹才识过人,少有知人之明。王莽末年农民战争爆发后,绿林军将领拥立刘汉宗室刘玄为帝,建元 始。 始政权建立不久,立即派遣刘秀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名义持节北渡黄河,抚慰河北各州郡。邓禹听到这个消息,立即渡河北上追赶刘秀,追到邺城(今河北磁县南)才得相见,促膝谈心,为之出谋画策。从此,邓禹成为刘秀帐下参与决策的 亲信的谋士。邓禹不仅是一位善于运筹帷幄的谋士,而且他还是一员勇于冲锋陷阵的将军。由于能文能武,故能出将入相,在平定河北、河东和建立东汉政权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武十三年(37年),东汉削平各地割据势力,完成了统一大业。邓禹以功 封为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侯,食邑达四县之多。永平元年(公元58年),邓禹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谥为元侯,有确认他为中兴功臣之首的意思,故后来凌烟阁
张俊杰编著的《朱棣 有谋(跟永乐皇帝学实用谋略)》讲述了:在中国历 ,曾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生于乱世,长在皇宫,年轻时封王守边,却在盛年时起兵造反, 终从侄子的手中夺下了皇位。他就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 朱棣虽然弑君夺位,却开创了一个水乐盛世。 是什么让朱棣一生成就斐然? 通过宫廷政变夺取帝位的人屡见不鲜,而藩王从地方起兵夺得地位的却只有朱棣一人。从八百人起事到坐拥天下,一个没有政治理想、不懂谋划的人是不可能创造出如此奇迹的。朱棣以他的韬略和权谋创造了千古功绩,堪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就让我们跟随《朱棣 有谋(跟永乐皇帝学实用谋略)》,从永乐皇帝朱棣跌宕起伏的一生中,领略他齐集一身的王霸之学、 之变,获得为人、处世、立功的经验与学问,练就自我保护、披荆斩棘的谋略和智慧。 永乐皇帝朱棣
蔡瑶编著的《汉高祖刘邦传》介绍了刘邦反复曲折的一生。楚汉争霸,作为本书的核心内容。项羽出身楚国贵族,天生的战神,以传奇的英雄著称;刘邦则出身市井,身无所长,是被厚黑大师李宗吾点名的“脸皮 厚,心肠 黑”,是历 的流氓。毫无疑问,刘邦根本不是项羽对手,但垓下一战,项羽乌江自刎,刘邦终于 战胜了项羽,成为楚汉争霸 的赢家。历史必然选择刘邦而不是项羽,是统一战胜了分裂,这是中华帝国的必然选择。
这本由何圣庠著的《李纲传(精)》是两宋名臣李纲的传记。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病逝于仓前山椤严精舍寓所,赠少师,谥忠定。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等。本书利用正史中的传记结合地方志史料简要叙述了李纲的一生,包括其家世、参加科举与出仕后的政绩等,重点叙述了其在“靖康之变”时保卫东京,忠心为国的事迹,并对李纲一生
包拯,古往今来知名度 的官员,黎民百姓呼唤清官与盼望治世的精神寄托。包公秉公执法、一身正气,其清官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世代传颂,历久不衰。 《正说包公》由李炜光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的《正说包公》系列讲座汇编而成。作者(李炜光)广泛涉猎《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包拯集校注》等典籍,引经据典,研究性地探讨了包公身世及其生平功业,侧重表现了包公孝、廉、正、智、真的鲜明个性。立体地再现了一代名臣——包公的清官形象。通观全书,包公为官,贵在一个“清”字:清正、清明、清廉。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千年后,包公的至理名言仍是当今为政者师表,为民者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