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5日,一则来自瑞典的消息,让身处国庆假期的中国人,平添一个欢乐的理由——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85岁的屠呦呦获奖,同时打破了多个记录——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奖项、中医药成果获得的*奖项、以及中国女性*次捧得诺贝尔奖。这是中国科学界、中国医药卫生界的荣誉,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更是全体中国女性的骄傲,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为之自豪,理应得到*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为了便于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屠呦呦的精彩一生及其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我们邀请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编写了该书。该书语言通俗易
《肝胆相照(吴孟超传)》由方鸿辉所著,《肝胆 相照(吴孟超传)》是中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 采集工程”——吴孟超院士研究成果。这份研究报告 旨在以史实还原传主吴孟超的学术成长历程,即以本 次采集工作所获得的资料为基础,适当借鉴其他旁证 或间接资料,力求准确、清晰地描述传主吴孟超的家 庭背景、求学历程、师承关系,以及对他日后的学术 风格、科学成就产生深刻影响的工作环境、学术交往 中关键人物、重大事件和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节点;也 力求能清晰地勾勒出吴孟超关于肝胆学科的学术思想 、学术观点和学术理念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以及 不少具有科学史上留脚印的重要事件,并以简练的语 言提炼并总结对其学术成长的特点及影响的重要因素 。
国家“十一五”重大出版工程《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全书按学科分别结集卷册,并于卷末另附学科发展大事记,以反映中国各学术专业领域的百年发展脉络。书中着力勾画这些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路径和学术生涯,力求对学界同行的学术探索有所镜鉴,对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有所启迪。《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医学卷》记述了300余位著名医学专家。其中,中医学与中西医结合分册记述了35位专家学者,是研究我国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文献。
《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和典藏等多重价值的精品力作,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专业思想、传承中医精髓、提高医德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本集记载了门纯德的生平事迹,阐发了其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和突出贡献。
《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和典藏等多重价值的精品力作,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专业思想、传承中医精髓、提高医德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本集记载了任应秋的生平事迹,阐发了其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和突出贡献。
百年变迁,沧海桑田,浙二医院作为浙江省首屈一指的医院,在其一百多年的行医实践中,赢得了病人的广泛信任。而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医院涌现出的几代名医。在这些名医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高超的医术,还有着高尚的德行。他们生动地诠释了浙二医院始终践行的关爱百姓、服务社会的崇高理念。把他们的医道仁道记录下来,既是浙二医院的宝贵财富,对普通读者、病人来说,也会是非常有价值的读物。特别是在当下,医生和病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时有缺失。这种对浙二名医生涯的描述和其背后精神实质的探寻,会更有效地建立和弥补上这种重要的信任。
在医疗环境不甚理想、社会缺乏有效沟通、医师群体倍感无奈的当下,来一场 寻找大医精神 活动。穿越浩瀚中华历史,由孙思邈 大医精诚 不断演绎而来的 大医精神 ,是医者具有崇高医德、精湛技术的精神品质。对大医精神代表的找寻和对他们故事的展现,至少可以起到沟通社会、重拾行业信心之作用。 活动的展开,恰好印证了这一点:60名 大医精神 代表从全国的医师队伍中被寻找、推荐出来,他们中有的是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院士;有的是扎根某个专业有所建树的人;有的是在基层医疗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乡村医生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心中有大爱、对从医有深刻体会、对生命敬重、对病患无私奉献的 大医精神 的代表。邢远翔主编的《寻找大医精神》便记录的他们的故事。 今天,当活动结束,《寻找大医精神》的 大医
在三千余年佛教产生与流布的过程中,曾涌现出 众多与医药有关的人物,包 括与医药有关的佛与菩萨、医僧、居士医家,及传承 佛医思想与医术的世俗医家等, 他们为人类的医学保健事业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佛医人物传略》由陶晓华和廖果编著,共收录佛医 近660余人, 分别归为佛典医贤、佛门僧医、居士医家与崇佛医嗣 等4类,各类人物又以朝代先 后排列,并对每一人物的生平、学术、贡献作一简述 ,希望有助于人们了解佛教对 医学的影响和有关佛医人物的事迹。《佛医人物传略 》书末并附有“人名笔画索引”。本书资料均引 经据典,可供佛医研究者、佛教文化爱好者、中西医 药工作者等参考。
曾宪九教授高瞻远瞩布局学科,呕心沥血培养人才,使协和始终保持了在新理论、新技术上的引领地位,甚至赶超国际水平。曾宪九教授挑选基本外科中*挑战性的胰腺外科,进行了几十年艰苦探索研究,成就让国际同行钦佩。 在他的领导下,协和医院在国内率先创办了肠外肠内营养、重症医学科、血管外科等新兴学科。他主编的《临床外科手册》和《》外科护理学》是当时国内外科医师开展临床工作的重要指导手册。他还被美国专家赞为“世界外科学界的一盏明灯”。
《当代中医药领域杰出人物案例研究》为《学术思想传承与创新丛书》之一。《当代中医药领域杰出人物案例研究》对王永炎院士、陈可冀院士、程莘农院士、朱良春国医大师、陆广莘国医大师、路志正国医大师、刘昌孝院士七位中医药领域杰出人物,从“生平略传”、“学术成就”、“学术思想与传承谱系”、“创新学术思想轨迹与中医药发展”四个方面进行了述评,并应用现代文本挖掘技术对他们的成功条件、成才共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当代中医药领域杰出人物案例研究》对推动中医药科学理念与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当代中医药领域杰出人物案例研究》可供中医药科技工作者、临床实践人员、中医药专业学生及对中医药研究有兴趣的人们阅读。
《为了孩子的明天(张金哲传)》由夏媛媛所著, 《为了孩子的明天(张金哲传)》是中科协“老科学家 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张金哲院士研究成果。 在研究报告的形成上,我们除了通过已搜集到的资料 进行分析和考证,详细还原张金哲的学习、教育与研 究经历之外,还试图尝试分析张金哲的科学研究方法 与思维方式;研究新学科组织与建立的模式与方法; 张金哲作为学科带头人对团队的管理模式;探讨社会 大环境与家庭小环境对张金哲学术成长的影响等。而 在研究报告的结构安排上,我们张金哲院士的家庭背 景、求学经历、师承关系、学术成就、工作环境、同 行评价六方面内容为基本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整理 后,以学术成长时间的先后为顺序,提取了院士学术 成长过程中的若干关键时间段或重大的事件进行详细 描述及分析。首先是院士的童年
《军中大医:黎介寿黎磊石合传》有这样两位奋斗者,他们历经风雨沧桑,他们在无悔征程中奏响生命激情的乐章,他们在传奇岁月里谱写生命绚丽的诗行 有这样两位攀登者,他们的身影频繁闪耀在国际医学舞台上,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万千患者心坎里 两位共同走过风雨历程的兄弟院士;两位各自取得辉煌成就的军中名医。一段世界医学史上美妙的传奇;一段中国医学界*的佳话。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鼻祖 黎介寿;中国现代肾脏病学开拓者 黎磊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