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袁隆平先生生前亲自授权、审读,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官方认可。 袁隆平被誉为 杂交水稻之父 ,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帮助中国从粮食短缺迈向了粮食充足供应,还与数十个国家开展合作,帮助他们解决粮食安全和营养不良问题,被誉为 亚洲英雄 。 本书作者多次深入采访袁隆平先生,根据采访所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把一个有血有肉的袁隆平成功地推到了读者面前。书中对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先生几十年如一日艰难探索杂交水稻的历程做了生动的叙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情节和罕为人知的故事,详实、丰富、立体地展现了袁隆平先生的心路历程和传奇人生。
暂无内容简介。。。。。。
卢纪和主编的《规模化猪场现场管理及技术操作规范》分为五章和附录部分,是北京养猪育种中心多年生产实践经验和成果的集成。各章分别是: 章:生产操作技术规范;第二章:育种操作技术规范;第三章:兽医操作技术规范;第四章:设备方面操作技术规范(使用、保养、维修);第五章:统计方面操作技术规范。
暂无内容简介。。。。。。
朱兆良,植物营养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32年8月21日出生于山东青岛。小学就读于明德小学,初中就读于礼贤中学,高中就读于青岛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化工科。1949年以同等学力考取山东大学,入农学院农艺系,1950年9月转到理学院化学系,1953年毕业,9月到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此后一直在该所从事植物营养方面的研究工作。1993年,获陈嘉庚农业科学奖,并于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部学部委员)。 朱兆良从事植物营养研究六十多年,在协调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氮素管理理论和技术发展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是我国土壤氮素研究领域的带头人与开拓者。他建立了用土壤矿化铵15N丰度作为参比值,测定水稻全生育期间非共生固氮量的方法;首次对稻田土壤的供氮能力进行定量解析,指出无氮区水稻的吸氮量
......
曾德超,1919年1月4日出生,海南省琼山县人,我国农业机械和农业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农业工程学家、农业机械学家、教育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1995年,曾德超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阡陌舞者 曾德超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分8章系统地描述了曾德超先生起伏跌宕的人生经历,特别对他学术成长的经历以及他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及农业工程和农业机械化专业教学上做出的贡献做了脉络清晰的梳理,给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和科技史研究人员提供治学的宝贵借鉴。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是第四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称采集工程)丛书之一。余松烈是我国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奠基人之一,农学家、教育家。传记以时间为纵线,以余松烈学术成长的重要节点作为章节划分的依据,以余松烈在农村的小麦高产试验、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创新、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普及工作为主线,介绍余松烈的学术成长历程、学术成就以及为我国冬小麦亩产和总产近十倍增长所做的重要贡献。共分为求学经历、早年谋生、早期教学科研工作、创新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完善推广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良种良法服务三农、推广科技及矢志不渝、教书育人、品德高尚等九章及结语。
由李继勋编著的《鱼病防治关键技术及实用图谱》对生产中多发、危害较大的常见鱼病加以叙述,涉及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及其他方面的鱼病共计67种。各类鱼病包括病原、诊断症状、流行情况及防治方法,并有鱼病检测与诊断、鱼病的基本预防方法、渔药的正确使用等内容组成完整的运作知识,便于在实践中应用。 本书以实用性为主,力求通俗易懂,重点深入浅出地讲解鱼病防治的有关常识,图文并茂。本书不仅可供广大养殖户使用,也可作为水产院校、研究单位、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及检疫单位专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数据报告/中国奶业白皮书》通过对中国奶牛数据中心收集的数据资源进行分析,从奶牛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青年公牛后裔测定、体型鉴定、个体遗传评估等方面,展示了我国近二十年在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林草事业稳步推进的同时,也涌现出许多动人的林草故事,本书形象生动地讲述了林草行业和社会各界在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扶贫、林草资源管护等领域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的独创故事。
覃兆刿、林天新编著的《碧水丹心(刘建康传) 》可谓是全部工作的一个结晶。童年至中学阶段的叙 述,让我们看到已是耄耋之年的刘建康对故乡的眷恋 和深刻的记忆;大学至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阶段 的描写,让我们读懂了外敌入侵、国难当头时知识分 子的使命感和报国之心;作者挖掘到刘建康1955- 1956年的部分工作日记,为我们还原了风华正茂的刘 建康在梁子湖的亲力亲为;而在“淡水生态学”一章 里,作者更是对刘建康在这个研究领域持续数十年的 工作施以浓墨重彩……书中既对刘建康先生的学术成 就作了全面展示,也从多角度显现了刘建康对老师、 对同事、对学生、对家人的尊敬、平等、提携、关爱 ;书中不乏学术名词的叙述,更有生动有趣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