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台湾文学始祖沈光文研究”(16JDGH119)的研究成果。沈光文(1612—1688),字文开,号斯庵,浙江鄞县人。明末清初,沈光文在从事抗清复明斗争失败后,由广东渡海北上时突遭飓风,漂泊至台湾岛。寓台三十年间,沈光文不仅教授生徒,作育英才,行医济世,而且著述宏富。他在台湾播撒中华文明的丰功伟绩,得到后人的高度赞誉,其在台湾文学史、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与贡献。沈光文的诗歌开创了台湾遗民文学、乡愁文学、乡土民俗文学的先河,他还首创了台湾第一个诗社“东吟社”,台湾之赋,亦始于沈光文之《台湾赋》。戴光中认为:“后来台湾文学创作的蓬勃发展,其主导样式、主要文学活动、主要精神取向,无不渊源于沈光文。他是无可争议的台湾文学始祖”。这一论断
随着大飞机C919成功试飞,我国已实现了大飞机梦。今年已近90岁的程不时是新中国靠前代飞机设计师,程老不仅是中国飞机发展的见证者,更是亲历者。程老少年时代经历了抗战的苦难,立志航空救国,自21岁投身我国的航空事业,80多年来为了祖国的大飞机梦不懈奋斗。本书以靠前人称自传体的形式,饱含深情地记叙了他的科技报国情怀。
本书讲述了一个、几十年后无来者的现代建筑宗师的一生。他的大师级学术巨著《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单就史学、文学而论世界上也是少见的。他归国数十年里,研究中西古建筑,开拓中国建筑史上的空白领域。建立起东北大学建筑系,在中国营造学社任法式组主任,创立清华建筑学系。他一生事业立定,却启迪于妻子林徽因,他们一生为之奋斗的共同事业也是建筑。因此,书中还写了他们的共同奋斗。
今年是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逝世一周年,为了缅怀和追忆这位见证新中国文物事业发展全过程老人的生前多彩而传奇的历史往事,罗公生前故旧亲朋在短短两个月内就撰写了近百篇极具价值的纪念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多是文化、文物、古建等学界名流,他们集中追忆了与罗公交往的诸多感人往事,其中不乏窥见中国文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舒乙主编的《罗哲文纪念文集》能囊括如此高质量的文章,实属难能可贵。
从桌子到椅子,从真空吸尘器到电话,从台灯到汽车,《改变设计的设计师》全面介绍了从17世纪至21世纪世界上很重要的50位产品设计大师。 保罗·罗杰斯著的《改变设计的设计师》回顾了这些设计大师的生平和成就,其中包括威廉·莫里斯、菲利浦·斯塔克、维尔纳·潘顿、亨利·福特、勒?柯布西耶、詹姆斯、戴森等。本书还特别介绍了那些潮流、尝试新材料和新技术、设计日用品和品质品的大师,他们中的许多人有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本书还阐释了设计历史记录重要的10个设计理念和流派,从包豪斯到人体工程学,这本简明指南探索了有关产品设计的一切。
人生漫漫,一生所历之物长存不变者几稀,唯有钢筋混凝土坚硬如故,大庇天下俱欢颜。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方说铁塔丑,今日地标傲优选。悉尼剧院扬白帆,朗香教堂妙结构。至刚至坚之物亦至柔。这钢筋铁骨之身的建筑自有柔情,承载着一代建筑大师的豪情与荣耀亦映射其梦想与哀愁。筑梦天下,为天下筑梦。且看世界很好建筑大师身后的故事。 梁振忠、刘超编著的《世界建筑大师那些事儿》精选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初具有代表性的20位建筑大师,用现代语言,客观评述了他们在艺术上的很好成就和逸闻趣事,文字犀利幽默,引人入胜,具有可读性。能使广大读者从新的角度了解历史,了解建筑艺术。
本书讲述了一个、几十年后无来者的现代建筑宗师的一生。他的大师级学术巨著《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单就史学、文学而论世界上也是少见的。他归国数十年里,研究中西古建筑,开拓中国建筑史上的空白领域。建立起东北大学建筑系,在中国营造学社任法式组主任,创立清华建筑学系。他一生事业立定,却启迪于妻子林徽因,他们一生为之奋斗的共同事业也是建筑。因此,书中还写了他们的共同奋斗。
她是我国20世纪位杰出的女建筑学家。她是诗人、作家,现代文学史上独领风骚的巾帼才俊,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的人生不算长,可是经历了繁华与优渥,贫困与疾病;收获了亲情、友情与爱情;也获得了圆满的婚姻。她,就是林徽因。 《世界太大还是遇见你:林徽因传》是一本优美动人的文学传记,以时间为脉络,用清澈的文字、全面翔实的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林徽因的传奇人生,进而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缩影,给人积极的人生启示。
《罗明燏传》介绍了我国爱国教育家,土木建筑、造船、航空等领域的专家,早期一级教授,华南工学院首任院长罗明燏先生平及在广州城市建设、高等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随着大飞机C919成功试飞,我国已实现了大飞机梦。今年已近90岁的程不时是新中国靠前代飞机设计师,程老不仅是中国飞机发展的见证者,更是亲历者。程老少年时代经历了抗战的苦难,立志航空救国,自21岁投身我国的航空事业,80多年来为了祖国的大飞机梦不懈奋斗。本书以靠前人称自传体的形式,饱含深情地记叙了他的科技报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