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中国家庭的国际教育三部曲(套装)共包括新东方CEO周成刚老师所著的三本书,分别是: 梦想之书 《镜头里的世界名校》 理念之书 《走向远方:穿越世界的教育寻访》 选择之书 《不一样的成长:写给中国家庭的国际教育启蒙书》 三本书完整涵盖了周成刚老师带领团队历时7年,走访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近200所海外名校的寻访总结。三本书分别从梦想、理念、选择三个不同的维度,以图文并茂的生动形式,将真实的国际教育带给中国家庭。 其中, 梦想之书 《镜头里的世界名校》是一本令人惊艳的海外名校的风采摄影集。读过这本书,没有孩子能不向往世界.俞敏洪、李开复、李彦宏、徐小平、赵嘉等众多大咖联袂推荐。17个国家,102所学府,500张高清图片,带你身临其境畅游世界名校,种下梦想的种子! 理念之
《中国人英语自学方法教程(第二版)》一书以原典英语学习法为主要内容,阐述适合中国人自学英语的方法体系,介绍认知科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实用的英语学习方案和资源。本书既有丰富的案例、具体的方法、细致的程序,又处处渗透哲理分析。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论丛:翻译与文化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外事口译中中英表达方式差异的体现及口译应对技巧、科技新闻英语标题的翻译、从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翻译理论浅谈中文电影片名的英译、从“露西”到“谢耳朵”:美国情景喜剧六十年变迁等。
一门学科要有开拓和突破,需要深入了解学科自身的发展史。翻译活动在中国有着近三千年不间断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翻译传统,但将这一翻译活动的演变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来进行考察,却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的。邹振环著的这本《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对于中国翻译史学在20世纪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了全面的历史回顾:将20世纪中国翻译史研究的演变过程以“起承转合”为线索,对20世纪(1902-2000)中国翻译史研究的起步、发轫,如何经过民国时期的承接、承势,至1949年后的演变、转折,并在20世纪末完成了中国海峡两岸汇合、会聚的过程,作了的梳理。全书以翻译史研究论著为主要资料,结合其他文献,抢先发售勾勒出20世纪中国翻译史研究发展演变的脉络与系谱。作为一部专门学科的史学史,全书资料翔实,论说丰赡,品评力求客观而深入,填补了学术史研
《多模态与外语教育研究》全面介绍新时代中国在多模态领域与外语有关的科研和教学,汇集了众多专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推动多模态领域与外语有关的科研与教学,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直面应用译学理论里的核心课题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回顾与评述翻译评估研究现状和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认识和翻译质量概念认知等的基础上,根据篇章语言学关于语篇属性,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言研究的语篇视角以及言语行为框架理论及其形式(语言)、功能和情景三个系统及其辩证关系的阐述出发,建构出基于英汉互译文本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批评话语分析方法(第二版)(英文)》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入门教材,介绍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历史进程、基本理论、主要研究方法、流派和代表性人物。书中七篇文章各成一体,七篇文章的作者大多是话语分析领域的代表人物,七篇文章既勾画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学科全貌,又以具体的个案分析介绍了有代表性的研究途径,既可以作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学习教材,也是话语研究者、社会学研究者学术视野的读本。
《外教社博学文库:索尔·贝娄成长小说中的引路人研究》以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的三部小说《勿失良辰》、《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和《贝拉罗莎暗道》为研究对象,以三部作品中的引路人为切入点。以成长小说的研究视角为关照,以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利奥塔尔的后现代社会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寇或的“亲社会”观、巴赫金的复调及镜像理论、本雅明的历史救赎观等为思想背景,深入探讨二部作品中的引路人对男主人公的成长影响及引路人的文学意义。本书是索尔·贝娄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是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