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手绘快题作为一个高级职业化的设计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其目的是使参加的设计师或者毕业后准备进入设计职场的学生们,在解决问题和设计技法上达到一个相当高的职业化水准。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期以来坚持低年级学生徒手草图能力的培养,本书将近年学生作业结集出版,以促进各建筑院校学生徒手草图绘制技巧交流,加强徒手草图基本功训练。
本书利用现存的1855、1865、1876、1947等年代历史地图及不同时期历史照片,通过扫描、拼合、描绘、复原等技术措施,针对近代上海公共租界中区,制作了大量的历史空间分析、示意图纸,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空间演进进程进行了研究。该书对公共租界中区的初期发展进行了城市规划解读,根据经整理的历史地图和历史图片,分别对公共租界中区的城市功能、住宅布局、空间形态、道路桥梁、市政水系等空间元素的历史变迁进行阐述,反映了外滩地区空间形态的来龙去脉及其缘由。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简称“上海2035”)获得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上海2035”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对接“两个阶段”战略安排,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了上海至2035年并远景展望至2050年的总体目标、发展模式、空间格局、发展任务和主要举措,为上海未来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规划明确,上海的城市性质确定为: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将坚决按照努力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总要求,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
步行空间历史悠久,却被以小汽车交通为主导的现代社会所忽视,随着我国经济条件的改善,城市内部生态环境的污染、居民身体素质下降、社会关系冷漠以及公共文化生活缺失等问题的加剧,使得社会和谐成为当前需要面对的问题,新常态下的中国需要更加重视城市步行空间设计。广大设计师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通过良好的步行空间规划与设计,促进对上述城市问题的改善。 本书基于人性化的设计理念,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手段,将理论总结与案例分析、设计理念与法规知识相结合,通过对纵向“构思—评估—管理”的设计全过程以及横向“街道、广场、住区、公园”等主要设计内容相结合,使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的大中专院校师生、初入门的设计师及其他爱好者可以快速构建整体性的设计理论框架、系统掌握设计要点、丰富设计思路以及掌握基
在古城复兴的大背景下,如何深耕古城生活体验,探索古城活化路径,是当前城市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建筑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本次苏州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厦门大学联合毕业设计以“古城活化”为题,选择与传统历史街区毗邻的苏州古城25号街坊地块作为设计基地,开展相关研究和设计。同时在联合教学指导中,持续推进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探索打破传统的设计教学围城,改变封闭式设计教学,从传统单一学校的“教学相长”模式转换为校际协同育人模式。《古城记忆:苏州古城25号街坊“琴棋书画”精品民宿建筑及城市设计》充分结合古城活化的理念,各校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合理组织连续教学过程与环节,形成“开题调研、中期评图到终期答辩”三个教学环节成果展示。《古城记忆:苏州古城25号街坊“琴棋书画”精品民宿建筑及城市设计》充分展
《理想空间No.81:湿地规划与设计》内容编排上包括主题论文、专题案例及他山之石三方面内容。其中,主题论文根据湿地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人工湿地公园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城市水体设计中生态功能提升的若干可能途径;专题案例从湿地规划设计(湿地公园规划和湿地生态修复)、湿地景观设计、湿地工程设计三个方面展开叙述,分别就湿地规划设计工作者在宏观规划、微观设计、工程技术层面遇到的问题进行一一解决;后在他山之石部分以马来西亚森林城市总体规划作为镜鉴,为未来湿地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价值。
本书为无障碍设计的综合性读物。全书共分10章,章为绪论,介绍无障碍环境的内涵和使用对象;第2、3章为调研和行为观察部分,采用了访谈法、问卷法、现场跟踪观测法和行为模拟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肢障者进行调研,对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第4-6章是将调研结果从生理、心理和行为特性三个方面分别进行研究,指导无障碍设计;第7章是肢障者辅助器具和交通工具的无障碍设计,从产品设计的角度结合人机工程学,对步行车、护理床、移位机等辅助器具进行功能、结构和形态尺寸的无障碍分析;第8章是根据以上生理、心理和行为特性的研究结果,分析生活居住空间、公共交通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的无障碍设计,从室内空间形态与组织、室内界面处理、室内采光照明、室内色彩与材料质地、室内家具与陈设、室内设施和室内绿化七个方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第9章
虽然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一直都是城市规划的中心议题,但基础设施作为城市中的设计元素扮演着相对次要的角色。由于人们对现代高效的高容量基础设施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且传统的基础设施项目也在显著地改变着城市肌理和地形及其周边的景观,基础设施已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有效手段。本书通过多座城市不同规模的案例探讨了基础设施在空间设计方面的含义,强调了基础设施与城市设计的关联性,对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本书简要介绍了土工格室和土工格室挡墙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采用离心模型试验、有限元数值分析和极限平衡理论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土工格室挡墙的破坏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发现了土工格室支护结构破坏模式存在类边坡破坏和刚性挡墙破坏两种形态。采用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通用条分法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评价了土工格室挡墙的破坏模式,初步探索了土工格室加筋土结构的三维数值模拟方法。 本书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土工格室挡墙的破坏机理、破坏模式及稳定分析方法的研究新进展,而且还可以了解土工格室挡墙的一些工程应用情况。
在我们快速变化的这个世界,儿童所受的社会和环境变化的影响经常被忽略。《儿童和他们的城市环境》一书详细研究了这些变化,关注了关键的活动、空间和儿童体验,以及如何努力才能确保儿童从变化中受益。 作者克莱尔·弗里曼、保罗·特伦特强调了规划师、建筑师、房产专业人士的重要性,他们将儿童纳入规划设计过程,能够为儿童创造积极的城市环境。 作者认为儿童的生活正在同时变得更加富裕和贫乏。除了显见的财富增长,儿童之间的差异在加深。每一章都包括大量国际范例,描述了在校正儿童友好环境的平衡方面的一些好的做法和政策。 本书将童年看作是一个自由的、参与社会活动和环境探索的时期,鼓励创造能满足儿童需要的城市环境。作者强调在此期间,我们会同时收获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城市和社会。
《山地城市立交群设计》旨在从城市空间用地布局、城市交通需求、交通运营、交通安全等方面构思城市立交群的设计,通过交通数据量化分析构造立交群,以交通运营分析确定立交线形,以经济与交通环境等综合指标确定立交群方案。该书分为两篇,共16章,篇为技术经验篇,主要介绍城市立交群设计的考虑因素、构思及流程等技术经验;第2篇为实战案例篇,主要以重庆火车北站北站场立交群为例,完整介绍了山地城市立交群设计的全过程。 《山地城市立交群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城市立交群设计的构思和流程,总结城市立交群设计的实战经验,为广大立交规划设计工程师提供案例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