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既有城市生命线风险控制管理的理论性总结,又有大量工作实践方法、措施,通过对典型的城市生命线风险控制管理经验事例进行剖析,阐述城市供水、排水、燃气、供电、通信等主要城市管网的风险类型、风险辨识、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具有较强的教学指导和工作参考意义。
《理想空间No.81:湿地规划与设计》内容编排上包括主题论文、专题案例及他山之石三方面内容。其中,主题论文根据湿地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人工湿地公园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城市水体设计中生态功能提升的若干可能途径;专题案例从湿地规划设计(湿地公园规划和湿地生态修复)、湿地景观设计、湿地工程设计三个方面展开叙述,分别就湿地规划设计工作者在宏观规划、微观设计、工程技术层面遇到的问题进行一一解决;后在他山之石部分以马来西亚森林城市总体规划作为镜鉴,为未来湿地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价值。
城市更新是我国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主题,其制度建设是核心和难点。当前我国少数先行城市已经建立起基本制度框架,而绝大多数城市仍在探索。如何破解城市更新制度建设的难题,建立起完善的城市更新制度体系,是各个城市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与重大挑战。 《城市更新制度建设:广州、深圳、上海的比较》选取走在城市更新制度改革前沿的广州、深圳、上海三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三地城市更新的核心政策和实施路径;对比三地城市更新制度的体系建构、运作特点、形成原因;展示三地在更新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规划编制、空间管控、政策配套上的异同;总结三地在功能引导、强度管控、公共设施配置和公共要素清单等方面的创新经验,揭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我国城市更新制度创新的未来走向和建议,从而为我国的城市更新提供有益的借鉴
《空间规划与开发法导论:荷兰经验》主要是就荷兰的空间规划与开发法律撰写的一本教科书。章至第3章主要是对荷兰空间规划与开发的基本理论和法律框架进行总结概括。第4章和第5章主要介绍的是荷兰有关空间规划的公法和私法上的法律手段。第6章和第7章针对的是荷兰空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可能会产生的影响方面,主要涉及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现有空间利用和环境产生的影响《空间规划与开发法导论:荷兰经验》可供涉及空间规划、土地利用、城市建设和环境管理等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师生、研究人品和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参阅
本书收录了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赴全国各地考察古建筑的报告 ,以及就北京城规划、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等问题阐述的重要观点, 同时附有写给梅贻琦院长、童寯教授、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彭真市长的信。资料非常珍贵,具有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徽州古建筑是中华建筑文化之瑰宝,始于宋代,盛极于明清,在国内乃至世界享有盛誉。作者 每年都前往徽州写生采风,循着徽州建筑文化的脉络,触摸到了徽州古村落在中国传统风水方面的 奇妙实践。其村落集合之丰富,内外空间组织之精致,绿化、水池与建筑安排之巧妙,建筑形态之 清新高雅,砖雕、石雕、木雕之精湛,均受世人称颂。本书在用优美细腻的文字展现徽州村落独特 景观的同时,用大量精美的图片呈现出了理想的人居环境与自然和谐的山水意境。让读者在纯美的 享受中感受到徽州古村落的韵律和魅力,并且了解到数百年来它们是如何在外观整体性和美感上始 终延续典雅隽永特色的奇迹,吸引着中外游客。
徽州古建筑是中华建筑文化之瑰宝,始于宋代,盛极于明清,在国内乃至世界享有盛誉。作者 每年都前往徽州写生采风,循着徽州建筑文化的脉络,触摸到了徽州古村落在中国传统风水方面的 奇妙实践。其村落集合之丰富,内外空间组织之精致,绿化、水池与建筑安排之巧妙,建筑形态之 清新高雅,砖雕、石雕、木雕之精湛,均受世人称颂。本书在用优美细腻的文字展现徽州村落独特 景观的同时,用大量精美的图片呈现出了理想的人居环境与自然和谐的山水意境。让读者在纯美的 享受中感受到徽州古村落的韵律和魅力,并且了解到数百年来它们是如何在外观整体性和美感上始 终延续典雅隽永特色的奇迹,吸引着中外游客。
《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环境》是优选专享多学科交叉视野下关注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环境发展前沿的系列丛书。《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环境12(连接城市)》其中的2册,主题是“连接城市”,探讨高楼大厦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延伸所发挥的作用,这对于关乎城市整体品质日益重要的度量指标——宜居性而言不可或缺。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这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理论篇、设计篇和案例篇。主要讲述的是绿色、生态时代的高密度城市中心区是一个体现绿色、节能、文化、集约等综合内涵的有机生命体,城市规划研究者和设计者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必须保证这个有机生命体不会因其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而呈现病态和不适,通过有效的规划方法和策略使其呈现勃勃生机和强韧的生命力。本书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理论思维和实践经验的有效结合,探讨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生态设计思路,为规划设计者提供可供参考的方法和典型案例,为生态城市设计方法的持续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槙文彦的建筑哲学——关于城市与建筑的思考》介绍了槙文彦关于城市与建筑的一些思考,梳理了槙文彦50余年的建筑历程。在这长达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槙文彦本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建筑师们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对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n槙文彦一生致力于发展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以精细的手法使建筑表现出理性的思维。槙文彦对建筑和城市都有着独特的见解,他采用散文式的构造方法,赋予建筑更多层次的内涵。他主张开放性的结构,以极强的适应性满足时代变迁的要求,同时他十分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极力为建筑物赋予人性和文化的特征。
经典语句…………Ⅰ 序言…………Ⅸ 译者序…………XIII 引言 I1.自给自足…………003 I2.城市…………009 I3.网络…………019 自给自足的城市 1.住宅(1~10)…………043 2.楼宇(100)…………065 3.城市街区(1 000)…………087 4.社区(10 000~100 000)…………109 5.公共空间…………127 6.城市(1 000 000)…………151 7. 大都会(10 000 000)…………179 结语 从大城市到超级栖息地…………203 致谢…………209 参考文献…………211 后记 新常态下反观城市发展…………219
本书的内容包括:冷战时期的台北阳明山山仔后美军宿舍保存与台湾的现代建筑移植、中国教会大学校园建筑传承与东海大学校园、来自他乡的讯息本土建筑发展脉络中的“宜兰厝”、西方之眼——战后初期台北都市的规训治理等。
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利用大数据更加智慧地建设和管理城市值得人们深入思考,《数据驱动下智慧城市建设研究》即是对此问题思考的成果。 《数据驱动下智慧城市建设研究》共分六章,包括绪论、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概述、数据驱动与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体系框架、数据驱动下的智慧城市实施、结论与建议。 《数据驱动下智慧城市建设研究》既注重对基本理论的详细阐述,又结合中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做了深入分析,具有条理性强、结构严谨、重点突出的特点。 《数据驱动下智慧城市建设研究》可供相关领域教师、研究人员、学生参考,也值得对此领域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利用大数据更加智慧地建设和管理城市值得人们深入思考,《数据驱动下智慧城市建设研究》即是对此问题思考的成果。 《数据驱动下智慧城市建设研究》共分六章,包括绪论、外智慧城市建设概述、数据驱动与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体系框架、数据驱动下的智慧城市实施、结论与建议。 《数据驱动下智慧城市建设研究》既注重对基本理论的详细阐述,又结合中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做了深入分析,具有条理性强、结构严谨、重点突出的特点。 《数据驱动下智慧城市建设研究》可供相关领域教师、研究人员、学生参考,也值得对此领域感兴趣的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