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名著:古今医鉴》是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共十六卷(原作8卷)。明·龚信纂辑,龚廷贤续编,王肯堂订补。《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名著:古今医鉴》首论脉诀、病机、药性、运气四篇,作为临证的理论基础;以下分门论述内、妇、小儿及耳、鼻、口、牙、眼等疾病,所搜集文献上自《内经》、《难经》,下迄金元时期刘完素、张从正、李杲诸家学说。并能结合己见论述病证。所收方剂颇为广泛,其中还记载了不少民间经验方和外治、针灸疗法。
《面诊手诊速查全书》告诉人们通过对面部和手部的观察,得知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状态,从而诊断或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治疗和预防的方案。在“就医难,看病贵”的今天,学会面诊手诊非常有价值,可以帮人们省去跑医院的烦恼,更节省了不必要的医药费,力便快捷,十分实用。
《焦树德从病例谈辨证论治》作者积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体会,从临床实际病例入手,阐释了中医理论、四诊、治则、方药运用等在学习和掌握辨证论治中的重要性,以及在治疗西医病疾时如何运用辨证治的理论与方法。书中结合病例,对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会中的精髓进行了论述。作者从临床实际出发,所述源于临床,高于临床,从临床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深入副省长出,融会贯通,是病案教学中难得的生动而丰富的教材。书中对学生运用辨证论治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辨证论治理论水平和临床效予以阐发。
《天人合一与临床应用》从中医的角度,详细论述了相似相应和辨证论治的关系、人与自然相应和辨证论治的关系、正邪的相互转变性和辨证论治的关系、运气学说与辨证论治之间的关系以及临证验案举例五部分,既有理论研究成果,又有临床典型案例,是指导中医师学会天人合一观点指导下的辨证论治思维形成的参考图书。
《手诊自疗一本通》系统而全面地呈现了手诊的发展历程与实践应用,介绍了手诊的理论源泉、基本方法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等基础知识,并以丰富的实例,从手的整体形态,到掌纹、掌色、手指、指甲各部分的细节如形态、色泽、感觉等具体的手诊方法,均给予了详尽的图解和病理分析。此外,《手诊自疗一本通》还特别提供了80余例手诊的疾病应对方案,利用中医、中药的浴手或敷手方法,对手部相应的反射区进行针对性的刺激和治疗,从而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运动膳食与营养/高等教育体育学精品教材》介绍营养学的基础理论,全面阐述了运动营养在健身人群健身运动中和运动员运动训练及比赛中的作用,以及运动和营养相结合对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促进疲劳的恢复和增进人体健康的作用。重点阐述了运动营养在健身人群健身运动和运动员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应用。
《方症会要》四卷。作者吴氏,清代安徽歙县人,不详其名。书前有吴迈序,谓其父究心方症,此书为手集以备检阅者。全书共收四十六种病症,以内科疾患为主,旁及妇科、五官科等。每病论有论有方,其论多萃取《内经》、仲景及金元诸家之要,故名《方症会要》。《方症会要》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所藏,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吴氏家刊本。作者吴氏,清代安徽歙县人,不详其名。
《中医科护士规范操作指南》根据临床专科护理发展和专科护理岗位的需求,按照国家卫计委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由中华护理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委员组织三甲医院护理部主任编写,旨在指导临床护理操作技能更加规范化。《中医科护士规范操作指南》收集了30项中医护理技术,其中包括23项常见中医护理技术、2项中医导引技术和5项中医保健养生技术,从技术概述、操作步骤、难点及重点、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规范论述,对技术的重点操作方法和评价标准附以图片和图表说明,内容简明、扼要,流程清晰,突出了实用性、规范性,是临床护理人员实施中医护理技术的参考用书。
本书介绍了临床上常用的辨证用药方法33种,每一种方法首先介绍其理论基础,用医案的形式介绍辨证用药思路,给中医师以启迪。附录部分,辑录了历目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用药经验,读者可以相互比较,及早掌握辨证用药的思路。
《牟永昌诊籍纂论》中牟永昌(1906—1969),山东栖霞南埠人。先生天资聪颖,幼承庭训,得其父希光公之真传,20世纪50年代,曾在山东省中医进修班学习。先生于1946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栖东、栖霞县医院工作,并任栖霞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1963年即成为烟台地区名中医。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实施“名师带高徒”政策,柳少逸从师先生,程门立雪,凡六易寒暑,为先生传人。先生将一生之验案数卷尽付于弟子,柳少逸将先生医案进行解读,而成《牟永昌诊籍纂论》。
《李葆富行医60年临床经验选集》以李葆富先生从医60年的临床经验为基础,系统整理了验案和验方,以病名为纲,对案例进行评析,并将先生从医经验和论文进行总结,便于读者学习。是一本难得的临床经验集。主要包括:常见疾病案例分析、经方经验总结等。
《焦树德从病例谈辨证论治》作者积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体会,从临床实际病例入手,阐释了中医理论、四诊、治则、方药运用等在学习和掌握辨证论治中的重要性,以及在治疗西医病疾时如何运用辨证治的理论与方法。书中结合病例,对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会中的精髓进行了论述。作者从临床实际出发,所述源于临床,高于临床,从临床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深入副省长出,融会贯通,是病案教学中难得的生动而丰富的。书中对学生运用辨证论治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辨证论治理论水平和临床效予以阐发。
《牟永昌诊籍纂论》中牟永昌(1906—1969),山东栖霞南埠人。先生天资聪颖,幼承庭训,得其父希光公之真传,20世纪50年代,曾在山东省中医进修班学习。先生于1946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栖东、栖霞县医院工作,并任栖霞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1963年即成为烟台地区名中医。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实施“名师带高徒”政策,柳少逸从师先生,程门立雪,凡六易寒暑,为先生传人。先生将一生之验案数卷尽付于弟子,柳少逸将先生医案进行解读,而成《牟永昌诊籍纂论》。
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具有开胃消食、化滞消积、活血化瘀、收敛止痢、驱虫解毒等功效,是很常用的消导药物,为消油腻肉积之要药。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了山楂的性味、功效及药养常识等,下篇介绍了多种疾病的山楂疗法,列举了300余首巧用山楂防病治病良方,凸显“简、便、廉、验”之特色,对于每一个家庭都非常实用,诚为广大读者防病强身、康复养生的良师益友。
《运动膳食与营养/高等教育体育学精品教材》介绍营养学的基础理论,全面阐述了运动营养在健身人群健身运动中和运动员运动训练及比赛中的作用,以及运动和营养相结合对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促进疲劳的恢复和增进人体健康的作用。重点阐述了运动营养在健身人群健身运动和运动员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应用。
《李葆富行医60年临床经验选集》以李葆富先生从医60年的临床经验为基础,系统整理了验案和验方,以病名为纲,对案例进行评析,并将先生从医经验和论文进行总结,便于读者学习。是一本难得的临床经验集。主要包括:常见疾病案例分析、经方经验总结等。
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具有开胃消食、化滞消积、活血化瘀、收敛止痢、驱虫解毒等功效,是很常用的消导药物,为消油腻肉积之要药。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了山楂的性味、功效及药养常识等,下篇介绍了多种疾病的山楂疗法,列举了300余首巧用山楂防病治病良方,凸显“简、便、廉、验”之特色,对于每一个家庭都非常实用,诚为广大读者防病强身、康复养生的良师益友。
传统脉诊,诊一手换一手,但初学者难免诊一脉忘一脉,实在心中无底,指下难明。作者祖传六指擒龙脉法,临证中双手六指共下,左右共参,由于双手齐下,指力分布可以更加均匀,并可以随时调整,使六部脉从容相互比较,脉诊的重要性得到充分体现。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系统介绍家传六指擒龙脉法的实际操作方法,包括六指擒龙起手手法、六脉定位、十纲脉等,并对脉诊心得予以详细描述,以期读者“循此手法,指下易明”。下篇结合脉法实际操作介绍了医案100余例,进一步阐释了六指擒龙脉法在临床实践的具体运用以及对处方用药的指导价值。
《悬壶撷英:马智临证经验集》为系列丛书。“辽宁中医”名老中医经验丛书,乃秉承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中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之精神,汇集我校附属医院李玉奇、李德新、周学文、马智、张静生、郭恩绵、田维柱七位名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而成。诸老皆长好医术,不慕荣利,溯源《灵》、《素》,问道长沙,理论独树一帜,临证颇有所得。如:李玉奇老首次提出了“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其“观舌识病”、“排斥脉象”等诊疗技法亦成为“医林一绝”;周老创新性地提出了胃癌前状态的“毒热”病因学说,并研制出了一系列组方,其中的“消痈溃得康”在十五年前便获得了国家新药证书,并据“从脾论治、内清外柔”的论治思想,组方“血脂络欣”,干预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效果明显;马老认为,万病不离“痰”、“瘀”、“气
本书介绍了临床上常用的辨证用药方法33种,每一种方法首先介绍其理论基础,用医案的形式介绍辨证用药思路,给中医师以启迪。附录部分,辑录了历目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用药经验,读者可以相互比较,及早掌握辨证用药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