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獨特性是來自先天基因還是後天教養? 愛的本質是什麼?男女差異從何而來? 精神分裂症和同性戀的真正原因為何? 學習與記憶有何關鍵?文化和語言是如何發展出來的? 二○○一年二月,科學家宣布人類基因體中只含有三萬個基因,而不是原先預期的十萬個。這個驚人的衝擊讓某些科學家開始相信,光是基因不足以讓人類成為萬物之靈,我們的獨特性是經由後天教養而來的。於是,生物學界又陷入削足適履的先天與後天爭論中。 廣受好評的科普作家馬特.瑞德利認為,不斷出現的新證據遠比這個迷思有趣多了。後天教養必須依賴先天的基因,而基因仍需要後天的教養才能發揮作用。基因不只是建造大腦構造的工程師,它也會吸收發展中的經驗,對社會線索做反應,甚至參與記憶的過程。基因對人類心智而言,是原因也是結果。 《天性與教養》一
來自異世界的殘酷與悲傷,卻是現代人心靈的恩寵 為什麼不論東西方的民間故事,總有這麼多殘忍暴力的情節?這些恐怖、殘酷有什麼作用?適合給孩子讀嗎?需要改編嗎? 河合隼雄在出版《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後,將未竟的議題整理為本書,探討日本民間故事常見的凶殺、人鬼混血、異類通婚、夢、變身、死而重生、訪龍宮等主題。他試圖在民間故事與格林童話的對照間,找出日本人心理的深層面貌。 他相信,唯有了解自己民族的深度心理,才能解開在現代化中適應不良的心理問題。 若將民間故事視為人們內心深處的真實,便能明白故事中為何充斥殘忍,因為人心中的殘忍就是家常便飯。當孩子聽到殘忍的情節,他們會明白這是發生在內心世界的事,並將其內化,於是孩子就不需要在現實中做出殘忍的舉動。 書末
存在主義心理大師歐文.亞隆 影響深遠的短期團體實務之作 「形成議題」這個簡單的動作並非真的那麼簡單;它讓病人不得不面對埋藏於焦慮深處的各種課題,深達他最根本的存在基礎。──歐文?6?4亞隆 1960 年代末期,美國的精神醫療方式轉向住院病人照顧,並以促使病患返回社會接受家庭照料、定期回診追蹤為目標。然而當時的住院病人團體方式不僅未跟上改變步伐,實際進行方式也令人莫衷一是。歐文?6?4亞隆在實地觀察研究後,結合他對人際學習理論與存在主義的關注,提出了對心理界影響深遠的主張。 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當時精神科急性病房問題,一探龐大醫療體系中工作者間的互動張力,以及病人住院期短、病理型態廣的帶領難題,提供具體有效的團體修正方案、人際互動技巧,以及高、低功能團體的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