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我们存在的基本维度,令艺术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为之陶醉。如今,伊利亚·普里戈金在这本《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珍藏版)》中向广大读者呈现的,是他与自然之经典描述的 决裂。他通过考察西方的时间观,引导我们经历一种奇妙的智力探险——从古希腊出发,经过牛顿轨道和确定性混沌,到达量子理论与“免费午餐”宇宙学统一表述的高度。这本分水岭式的著作表明,一种全新的科学与文化之自然法则诞生了。
本书由大学生自然科学指南和心理学指南两册书合集而成:前者包括物理学、天文学、几何学、化学和生物学,着重讲物理学及一些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后者则介绍了心理学和相关学科的专业领域中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和理论。
《怎样当一名科学家》专为科研导师及指导教师提供关于道德标准的非正式课程而设计。本书论述了科研行为的道德基础以及科研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个人与职业性问题。它不仅适用于所有形式的研究 无论是学术、企业还是政府背景 也同样适用于所有科学学科。 第三版《怎样当一名科学家》体现了自1989年版、1995年第二版出版发行以来的发展。第三版秉承了本书的一贯特点,即包含大量假设情景,为特定情况的思考与讨论提供指导。 《怎样当好一名科学家》主要针对研究生以及刚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但也适用于处于科学事业不同阶段的所有科学家。
学习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课题,特别是孩子在课堂上应该如何学习?更是中国教育直面的一个现实问题。本书讨论了什么是学习以及教育学与学习学的差异,阐述了人类对大脑的认识过程以及大脑在学习中的基本功能,探讨了在学习科学指导下的友善用脑课堂教学的基本范式和课堂教学基本策略。
以前医生建议吸烟,现在又说吸烟致命;我们一度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认定冥王星是一颗行星,深信雷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恐龙,但这些事实已经通通被推翻。可见,事实并非一成不变。 但是,知识的变化并不是毫无章法,而是有迹可循的。在众多领域,知识的进化是系统的、有规律的,这种进化以一种有趣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本书中,阿贝斯曼把我们带入了文学、考古学等诸多领域,有的领域瞬息万变,有的领域的兴衰需要若干年,有的领域的变迁则跨越了几个世纪。 书中有很多引人入胜的例子:英语专业的学生从《伯雷故事集》的统计分析里能学到什么?丈量一座山的高度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许多家长仍然告诉孩子要多吃菠菜? 《失实》一书是通往科学新世界的精彩旅途,让我们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反想过去,应对当
林伟豪*的《博士生**堂研究课(60分钟科研进阶导读)》为科学研究提供基本的指导。内容基于作者自己对研究的理解和科研经验,旨在为年轻的研究者们提供指导,帮助他们掌握通用的研究技巧。作者针对模棱两可的研究术语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让读者*好地了解研究工作。作者建议年轻的研究者要和导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从而获得*好的成长机会。在科学研究中,保持谦卑十分重要。它有助于学生以建设性的方式为研究团队创造和贡献新的知识,并且慢慢地通过同行评议获得研究团队的认可。在充满挑战的研究训练过程中,按时毕业将是*大的认可和满足。 本书包含40篇短文,可为读者提供一个小时的愉快阅读。前20篇帮助尚未开始攻读博士研究生的读者建立科研兴趣;后20篇有助于博士生对科研的深化理解。
本书从中国古代文献中梳理出中国古代科技的萌芽与发展。从医学、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古代化学等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线索,介绍了中国古代科技在从秦汉时期形成到宋元时期达到高峰这一过程中所建立的特有的学科知识体系。
《100个科研故事》是作者张信宝从事山地灾害、山地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研究40余年的历史回顾,以103个科研故事这种独特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100个科研故事》中,作者以亲身的践行,阐明了如何在滑坡、土流、泥石流,核示踪与侵蚀泥沙,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西南喀斯特和地貌演化的科研工作中敏锐地发现问题,深刻地认识问题,切合实际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通过这些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和作者大学毕业后的人生经历,让读者对共和国的过去和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有更深刻的了解。
大数据和大科学的时代背景下,从庞杂的信息资源中理清知识发展的脉络、对科技的重点领域和创新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成为科技、产业和学术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演化网络和动力系统分析知识网络的结构形成和演化模型,从群体行为的视角探寻知识网络中创新趋势的涌向机制和探测方法,统计了创新者群体创造性活动的时空分布。本研究为知识发展和趋势预测提供方法和工具,为制定知识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本书尝试对科技传播与普及进行理论探索,对我国科技传播与普及实践进行总结。本书探讨了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问题,分析了我国近年来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发展情况,讨论了科普实践活动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监测评估问题,概括了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提出了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的重要方向和课题。 本书内容主要有: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历史发展、概念理解、基本构成、基本渠道、当代需求、当代发展,我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以及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科普资源能力建设、科普政策、科普人才、科普基础设施、科普产业、科普实践活动的项目策划和监测评估等。 本书可供科技传播与普及管理工作者、实践工作者、理论研究者以及科学技术工作者、科技管理工作者、科技新闻工作者、科技服务工作者、大众媒体从业者、科
正因为“大学丛书”等一系列著作对中国学术文化及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别意义和重大影响, 自上个世纪出版发行以来,始终备受各界学人和普通读者的推崇喜爱,即便是于战火之中,亦屡有重印。然至今时今日. “大学丛书”中虽有部分名家名著零散出版,却不成系统,拣选不易.甚或有明珠蒙尘,一般学子遍寻不得者。有感于此,我们重新编辑出版了这套民国大学丛书。 此次重编民国大学丛书,是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之“大学丛书”,中华书局出版之“大学用书”,以及上海生活书店、三联书店出版的“新中国大学丛书”基础上,融人了北京大学丛书、清华大学丛书、中山大学丛书、东南大学丛书等民国著名高校名师课程讲义而成。丛书由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担纲选目,既可再现民国大学学术繁荣之盛景,又可为今日之大学学科建设服务。 我们希望.这
本书以GB/T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为依据,根据著者在近10多年科技书刊质量检查中积累的素材,对科技书刊标点符号用法做实例解析。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点号用法、标号用法,以及点号的降格使用、点号与标号的配合、系列标点的处理等。本书主要读者对象是科技书刊作者和编辑,以及对本书内容感兴趣的其他科技工作者。
《科技资源整合与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共八章,内容包括:科技资源整合与产学研合作的相关理论、科技资源开发与产学研合作案例、科技资源整合与产学研合作模式及路径研究、、沈阳市科技资源与产业发展现状、沈阳市企业产学研合作现状、副省级城市科技资源及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沈阳市科技资源整合与产学研合作的问题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