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中国古代天文知识》丛书之一。本书是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二十八宿的本专门的科普著作,立足于文献资料,深入浅出地对二十八宿的含义、来源及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诠释,通过介绍历史上著名的有关二十八星宿的故事,说明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全书学术创新与通俗易懂相结合,视角新颖,深入浅出。
本书系《中国古代天文知识》丛书之一。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天文学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早有历法的国家之一。在早期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利用星体的位置辨别方向,判断时间,识别季节,因而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全书用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天文历法知识知识简明扼要地传达给读者,以翔实客观的资料说明了古代天文历法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可谓源远流长,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本书改版自别莱利曼的《趣味天文学》。全书介绍了 关于天的学说 中基本的内容,用典型的科普语言,帮助读者澄清一些基本的天文学现象。书中对于一些天文现象和材料的研究方式同学校的教程有着本质的不同。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们半懂不懂的天文现象,在这本书里被用一种不同寻常、充满辩证观点的方式给予重新阐述,引领读者轻松走进天文学的大门,从而限度地激起读者的兴趣。
中国古人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又分成二十四节气,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与季节、天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又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二十四节气及天文历法的基础是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回归年,故又称阳历。格里历的平年为365天,闰年在2月末加一天,为366天。本书把现在人们常用的年、月、日、时、季节变化的特性特征、产生发展等科学的梳理,有利于大家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天文学特别是天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不涉及太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作了相关的物理解释。内容包括天文学研究历史的回顾、太阳系、恒星、星系、特殊天体(致密天体)、宇宙论、霍金的宇宙观、探索宇宙、我国天文学研究概况等十个章节。本书的*特点是将霍金的宇宙观单独作为一个章节来介绍,并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霍金思想中深奥的物理内涵。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云彩收集者手册》是著名气象爱好者组织 赏云协会的官方出版物,由会长加文 普雷特 平尼执笔,105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赏云达人供图。这本精致小巧的自然观察手册将帮你解锁以下新技能:认识46种云彩和大气光学现象,知道何时需要带伞,坐飞机时不打瞌睡,增加与老人、孩子、陌生人的共同话题,在长假摄影比赛中一语道破 天 机 《云彩收集者手册》可以是你踏上博物之旅的入门指南,也可以成为资深云彩爱好者的藏书。中文版由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云彩收集者手册》介绍了46种云彩和大气光学现象,并且收录了全世界云彩爱好者拍摄的百余幅精彩摄影作品。从太空边缘的神秘夜光云,到我们周围的重重雾霭,都在这本手册之中。即使没有任何自然观察经验,读者也可以了解云彩的名称、特征
本书结合两唐书《天文志》《历志》及敦煌历日文献,对唐代的天文管理、天文星占、历法修撰和历日颁赐等问题作了专题探讨,揭橥了天文与人文水 融的互动图景,填补了学界有关唐代天文星占探究的不足,为深入了解传统天文学、历法学与帝王政治和古代社会的复杂关系搭建了一座重要的桥梁。书中对异常天象意涵的分析,政治斗争中星象背景的解读,以及历日社会文化内涵的探讨,都有助于准确理解古代天文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无论在学术视野,或是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对当前的社会天文学史和唐史研究都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雷电电弧放电效应及其危害机理研究》由李良福、覃彬全主编,作者根据重庆市科技平台与基地建设项目(CSTC2013PT—GC00001)和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006005—05、GYHY201306069—03)资助的雷电电弧放电效应及其危害机理的研究成果和国家标准《桥梁工程防雷技术规范》研究与制定的科研成果,结合重庆市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和雷电防护技术的具体实践经验,并参考外有关雷电监测、雷电物理、大气物理、大气电学、土壤电学、气体放电、高电压实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腐蚀电化学、金属腐蚀、钢筋锈蚀、钢结构技术、钢结构事故分析、OPGW雷击试验及其防雷技术、金属学与热处理、金相分析、焊接冶金原理、电弧焊、电弧放电和雷电电弧放电等方面资料编著而成。全书共分六章二十五节,对电弧放电与雷电电弧放电的基本概念及其差异、雷电电弧放电的自然现象
本书主要讲述了星系和宇宙学相关内容,包括银河系、星系、星系和暗物质、宇宙学、早期宇宙、宇宙中的生命等。对广大天文爱好者来说,本书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佳作。同时,本书可作为高校天文学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天文通识教育选修课教材。
本书主要讲述利用观测恒星确定测站点的天文经纬度和天文边的天文方位角。 大地天文测量属于大地天文学的范畴,内容包括球面天文理论和实用天文测量两部 分。球面天文理论主要讲述天文坐标( ,A)及天文方位角(a)与天体的天球坐标系 的关系,两种坐标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球面三角形联系起来的。实用天文测量主要讲 述进行野外天文观测所使用的仪器和数据处理系统。本书结合国内现在使用的 ASCA -1型天文测量系统,详细讲述了天文定位、定向的原理,观测方法和程序。本 书内容深入浅出,可操作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可作为测绘导航专业技术人员的 参考用书。
本书作为权威专家精心打造的科普读物,力求融知识、趣味和探索于一体,囊括宇宙万物中玄奥的科学原理,揭秘了宇宙中鲜为人知的秘密,介绍了宇宙中的各个天体和星座以及神奇现象和奇幻事件。全书资料翔实,文字简练,语言通俗,富有韵味,,为你解开宇宙之谜,让你尽览宇宙的神奇。你获得的不是生硬呆板的科学知识,而是对这个神奇世界的好奇和热爱。
这本书介绍了在20世纪世纪七八年代,国家海洋局地震研究室在海洋潮汐预报原理的基础上,自创的 天体运动地震预报法 。这种方法是1967年提出思路,1968年论定方案,1969年编制程序,1970年开始对我国几个主要地震区进行监测。地震研究室的科研团队利用这种方法,相继对1975年辽宁海城、1976年云南龙陵、河北唐山、四川松潘等7级以上大震,震前均不同程度做出了预报。本书稿重点介绍了作者对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整体认识与理解,地震成因的辩证关系,地震的周期性及其与天文因素的关系,利用地震资料与天文周期进行中、短期地震预报具体方法等内容。在附录部分,列出了作者在1970 1984年间,利用 天体运动地震预报法 做出的121次预报及与实际情况检验的对照表。
本本书总体上分为12部分,第1-10部分介绍“十云属”的分类体系,第11部分介绍一些有意思的特殊云,第12部分是介绍一些与云有关的大气发光现象。本书的文字部分,我们采用了统一的格式,你将会看到云的名称、别名、以及标准的拉丁名和分类地位。在如何识别部分,我们采用条目来分别阐述云体的高度、主要特征形态,以及产生的原因和伴随的现象。这是一本图鉴,也是一本画册,有了它,你就已经收集了一片神奇的天空。
我国是历法文明古国,古代成就闻名于世,历法改革次数之多世界罕见,诸多先辈早已作过探索。正是由于他们的启示,我们成立了历法改革研究会,继续先辈们的历法科学探索。 章潜五编*的《中国历法的科学探索》主要内容就是相关研究成果、建议及相关文献。本书共分为六章,分别为 农历 科学*名、春节科学定日、共力研制新历、明确世纪始年、效果和体会、呼吁和建议。附录为相关文献。
本书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介绍了宇宙整体的运动、观测宇宙大小的方法和表明星系退行的观测证据,以及作为大爆炸火焰遗迹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基本特征;简单介绍了关于宇宙的理论,这些理论的成功与不足;本书后半部分还介绍了作者近年来的工作,说明宇宙未来会收缩,计算了宇宙年龄和下一次宇宙大爆炸的时间。后,本书设想了人类躲避宇宙收缩的一些可能方法。
这是爸爸、妈妈讲给孩子听的天文故事。 向往光明和温暖的小彗星哈伊,在 好运气 的帮助下,历经艰辛,穿越太阳系,沿途拜访了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火星、地球、金星和水星,终于见到了向往已久的太阳。读了这本《小彗星旅行记》,相信小朋友一定能够爱上小彗星、爱上天文。 《小彗星旅行记》非常适合亲子共读,稍大一点的孩子也可以自主阅读。
本书部分详细解释了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起源和一些基本概念。在第二、三部分中,首先描写了中国古人通过观测天象来表示时间的手段,并讲述了天空中的星宿及其相关的传说故事。第四、五部分中,介绍了古人纪日、纪月、纪年的方法和古代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第六部分详细描述了日食、月食、流星等多种奇特的天文现象。第七部分则讲述了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在后四个部分中,依次介绍了古人 盖天说 浑天说 等天文学观点、古代的计时方法、若干种天文仪器以及曾经采用过的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