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内容共9篇,每篇针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一类功能或一种数据结构;篇中分章,每章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练习,除了通用的查询、显示、分析,还包括数据输入、编辑、维护,使初学者通过循序渐进式的练习掌握GIS基本功能、数据类型,对GIS产生兴趣,进而理解GIS原理。所有练习均采用ESRI公司的软件ArcGIS10.1forDesktop的中文界面,有专门的练习数据相配套,并附带试用版软件。本教材内容涉及空间、属性信息查询,专题地图显示,属性数据管理,地图布局,空间数据的输入、编辑、校正、转换,空间插值,考虑成本的空间距离,缓冲区分析,叠合分析,邻域分析,空间统计,不规则三角网、三维多面体的生成,视线、视域分析,网络分析,地图注记,制图综合,基于元数据的搜索和维护及模型构建器等,涉及GIS各种数据模型、处理功能,并有综合练习帮助学习
本书介绍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PS、GLONASS、GALILEO、BDS等)的组成、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和应用领域,地球坐标系、天球坐标系和卫星轨道坐标系,瞬时坐标系和协议坐标系的概念及其转换方法,各种时间系统及其转换方法,GNSS卫星运动理论基础,卫星在轨位置计算等理论与方法。本书还介绍了GPS、GLONASS和BDS卫星导航电文的结构和卫星信号的特点;GNSS静态定位原理和误差特点,包括单点定位、相对定位、伪距定位和载波相位定位;GNSS的误差来源和处理方法;GNSS实时动态定位和导航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后,本书针对GNSS在大地控制测量中的应用,介绍了GNSS控制网设计方法、外业测量方法和内业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
本书利用GNSS钟差产品对星载原子钟的特性、模型以及预报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研究,设计了GNSS在轨卫星钟的性能监测和质量评估技术方法和路线,提出了基于开窗分类因子自适应滤波、频谱分析、钟差物理特性和ARIMA模型以及贝叶斯估计理论的系列卫星钟差算法,研究提出了自适应的实时卫星钟差改进模型,改进模型在处理周期项误差、自适应钟差模型选择、起点偏差以及观测*模型调整等多个环节上都提出了新的处理策略。 本书可作为大地测量专业本科生教材、天文学或卫星大地测量专业研究生教材或参考书。
本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地图的基本理论、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以及地图学的发展前沿。全书共五篇十章。其中,前三章为第一篇??地图基本知识,包括地图与地图学、地图的数学基础、地图语言;第四和第五章为第二篇??地图类型,包括地图的两大图种,即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内容、设计与制作;第六~八章为第三篇??地图制作,包括制图综合、地图编制、数字地图与电子地图;第九章为第四篇??地图应用,主要介绍地图分析与应用;第十章为第五篇??地图前沿,主要介绍地图学发展前沿与发展趋势。本书不仅力求模块化介绍地图学的理论和技术,而且针对地图符号设计、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编制,强调了相关软件的具体操作,使读者既能熟知地图的理论和技术,又能进行具体的地图制作实践。
本书阐述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概念、原理和主要方法,覆盖了光学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本书以图像的获取和存储、图像统计和描述、图像显示、图像校正、图像变换、图像滤波、图像分割、图像分类和遥感信息提取为纲,以“理论-方法-应用”为目,便于读者理解和学习。
本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地面激光雷达技术、地面激光点云管理与存储、地面激光点云噪声处理、点云配准、多视点云融合、模型生成系统原型设计等。
本书对测量与计量的有关基本概念和术语如量、单位制、测量、计量等进行详细介绍;介绍了测量误差的定义、表示、分类等,并简要介绍测量误差合成、测量不确定度及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介绍了计量器具与量值传递的定义、作用、分类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简要介绍了不同的测量与计量方法;对几何量、力学与声学量、时间频率量、温度、电磁学与光学量、化学量及电离辐射等典型测量对象的计量与测量问题及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说明。本书内容广泛,注重对学生基本测量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以使他们在掌握共性知识的基础上解决更广泛的检测问题
本书是以西部中等城市——四川省绵阳市为典型案例,在GIS技术的支持下,结合高、中、低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对城市热环境进行研究,从宏观到微观研究城市热环境的变化,对典型城市景观的热环境效应进行分析。揭示绵阳年际、季节和昼夜不同时间尺度上城市热环境的时空演变规律,定量分析不同城市景观的热环境效应。本书可以作为城市热环境教学和研究的参考用书。并可以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对城市发展与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书系统的总结了作者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基于摄影测量原理和原理,系统的介绍了近景摄影测量理论和技术体系,同时结合诸多的工程实践丰富了近景摄影测量的应用实践,为数组近景摄影测量在工程中应用提供参考和探索。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对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发展现状、趋势等方面的阐述。第二章对参与进行摄影测量的硬件进行介绍,该章结合摄影测量原理,介绍了自主研发的两套近景测量硬件设备(双目测量摄影测量系统和多目井下摄影测量系统)。 第三章对近景摄影测量的摄影条件、原理、公式推导和误差分析等内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第四章结合不同类型的工程案例,对近景摄影测量在工程的深入应用做了介绍,理论联系实际,以其近景摄影测量能够应用到更多的工程当中。 本书可为摄影测量、测绘工程以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
本书基于PIE-SDK 6.0,以C#.NET 2013为开发语言对遥感图像处理二次开发实例进行讲解。全书共9章,包括PIE-SDK二次开发概述、PIE-SDK主要控件入门、数据基础操作、遥感数据预处理、遥感数据处理、遥感算法开发、遥感与GIS一体化开发、地图制图、系统设计与开发综合实战等内容。本书配有大量具有实际背景的编程案例,并给出实现思路和代码详解,读者可对照书中代码进行练习。本书强调实用性、实战性和全面性,案例丰富、由易及难、便于自学,展示了基于PIE-SDK进行遥感二次开发的全流程。
《GB\T3792.6-2005测绘制图资料著录规则应用指南》阐述了GB/T 3792.6国家标准制定的目的、意义、修订背景和修订基本原则,依照图名与责任说明项、版本项、数学数据项、出版发行项、载体形态项、丛编项、附注项、标准书号及获得方式项等八大项,详细阐述了测绘制图资料的著录问题和方法。
《测量学原理与方法(Surveying Principles and Methods)(英文版)》主要研究如何测定和记录地面点的位置、高程,以及如何确定地球的形状大小。《测量学原理与方法(Surveying Principles and Methods)(英文版)》分为两部分:传统测量学原理和当代测量学原理。**部分论述运用传统仪器进行测量工作的技术和手段;第二部分论述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摄影测量等的基本原理。 形式上,《测量学原理与方法(Surveying Principles and Methods)(英文版)》全文以英文撰写;内容上,尽量吸收国外同行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力求思想的“国际性”,但在具体方法的应用上又以我国的标准、规范为依据,以便国内读者的使用。
本书重点介绍了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列举了测量学在经济建设多个领域的发展思路和实施方案,同时介绍了3S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全书共12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与全站仪;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小区域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地形图的应用;建筑施工测量;线路工程测量;水下地形测量;现代测绘技术简介。本书内容深入浅出,易教易学。
《2016 2017 测绘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在本学科发展基础上,总结和回顾了过去两年学科发展所取得的重要成就,特别是对测绘与地理信息行业的战略地位及其转型升级发展,若干关键技术进展与应用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进行了评述。本报告坚持专家立场和学术视角,全面展示了测绘学科发展的亮点,深入分析了发展难点,预测了发展趋势并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客观总结,并提出了破解之道。
本书在介绍遥感基本概念与特点的基础上,从遥感物理基础、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影像及其特征等几方面讲述了遥感信息获取原理、主要遥感信息源的基本参数与信息特点,然后简要论述了遥感图像处理的主要方法以及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基本内容与方法。针对数字图像处理发展的特点,对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的原理、基本方法、精度评价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同时,对遥感制图的基本内容、遥感的典型应用以及高光谱遥感进行了介绍。在全书的组织体系上,既介绍遥感的基本内容,又注重反映现代遥感技术的**成果与发展动态,并结合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实际,反映遥感应用内容,力求结构合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
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评价一个GIS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建立有效的空间分析模型,为GIS提供更多更强大的功能,已成为当前GIS研究和应用中十分重要的任务。《BR》 本书是作者在从事空间分析基本理论、模型和方法的研究和教学基础上撰写完成的。书中对空间分析建模和原理进行了讨论,内容包括空间分析基本概念、数学基础、空间叠置分析模型、缓冲区分析模型、统计分析模型、网络分析模型、数字高程模型建模及其精度分析模型、三维地形分析模型、小波分析应用模型等。在模型论述中,特别着重建模的思想、原理的阐述,方法的推导,同时充分应用了数学的思想和观点去建立空间分析的模型和方法。
本书是作者在长期从事地图学教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全书共8章,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地图与现代地图学,地球空间认知与现代测绘成图,地图投影及其选择与变换,地图符号语言与内容符号表达,地图概括原理与方法,数字制图技术与电子地图编制,遥感与地理信息综合制图,地图分析应用理论与方法。本书内容简明扼要,结构严谨,基础性强,适用面广。
本书系统地介绍应用各类测绘仪器进行各种空间地理数据的采集,包括点位坐标与直线方位测定与测设、地形图数字化测绘等外业工作和运用测量误差与平差理论进行数据处理计算、计算机地图成图等内业工作的工程技术和方法。内容主要包括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地图分幅、空间点位平面坐标与高程及直线方位测定与测设、误差理论与直接平差、大比例尺地形图数字成图等基本理论与方法。 本教材在强调掌握有关课程知识体系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测绘理论、技术和新型测绘仪器的应用方面等实践技能内容。该教材适合作为所有工程类测量学的教学,以及测绘科技人员自学测绘新理论和新技术。
本书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基本目标快照差的空间增量形式化描述模型、基于地物特征变化的增量语义分类与描述、基于基态修正模型的增量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