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汲取国内外众多优秀教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与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环境领域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从细胞、分子或种群等不同水平上研究环境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和生态分布等,并从微生物与物质循环的角度叙述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书中还介绍了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并含有与其配套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本书内容全面,文字简明,概念清晰,书中各章节前均有 学习重点 ,章节后附有 建议阅读 本章小结 和 思考与实践 ,力求重点突出,便于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并可供从事环境领域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
《微生物学前沿》由中山大学李文均教授担任主编,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志恒研究员担任名誉主编,国内外有着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知名微生物学者组成编者团队。 本书在扼要介绍微生物学研究进展基础上,涵盖原核微生物系统学、放线菌、细菌、古菌、真菌、病毒、病原病毒与分子免疫、分子微生物学、化学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生命起源与地外生命探索等十一个微生物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进展及技术发展水平。全书各章都配有详实的图表。为了扩展读者进一步阅读的需求,每章还附有参考文献。 本书可作为高校生物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广大的微生物学工作者查阅参考。
本书主要对厌氧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古生菌域以及产甲烷菌、硫酸盐还原菌、厌氧氨氧化细菌、铁还原菌这几类重要的厌氧微生物进行系统的论述,并简要介绍厌氧微生物在废水废气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燃料电池、临床医学等工业方面的应用。
环柄菇类真菌属蘑菇科,其中有些种是有名的食用菌,而有的种则是剧毒菌,误食此类毒菌常常引起中毒甚至导致死亡。作为分解者,环柄菇类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介绍了该类真菌的经济价值,阐述了该类真菌的基本特征和系统分类研究历史,记载了我国该类真菌14属104个分类单位(含种及变种),每种有形态描述、特征插图、生境、分布和必要的讨论等,并注明了各种的可食性或剧毒性。《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提供了我国该类真菌的分属检索表、各属的分种检索表,对物种丰富的环柄菇属还编制了分组检索表。书末附有参考文献、汉名和拉丁名索引,以及各属代表种的彩色图片。
地质环境微生物代表着地球生命的极限和边界,对探索生命起源、促进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和行星科学的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微生物拥有特殊的基因和酶,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推动深地、深海、深空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BR》 本书分别从学科领域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研究特点、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要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未来发展的有效资助机制及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本卷记载了我国被毛孢属等束梗孢类真菌8属67种以及它们的有性型,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图解、培养性状及利用价值等相关信息及其在人民生活及国民经济中的应用前景。对未观察的一些种,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文献并扼要介绍。
本书是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动物寄生虫病学”的配套教材,也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全书共4篇二十章,插图270余幅,包括寄生虫学总论、各论、动物寄生虫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和抗寄生虫药物等内容。在内容编排上,依据寄生虫的分类,兼顾动物种类,同时把重要和常见的寄生虫病放在前面,以便学生容易掌握。
本教材在食品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和进一步深化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动态,融入并强化了一些新的知识点,其中包括微生物与食源性疾病、微生物与食品安全、微生物生长模型与安全预警技术等内容。本教材着眼于国内外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与发展现状,不但对食品生产中的微生物予以较多关注,而且对涉及食品安全方面微生物问题的阐述较目前同类教材更为系统全面。
第二版在保持**版特色的同时,丰富生产应用开发实例,就卫生保健产品、食品和饮料发酵、食品添加剂和补充剂、微生物生物量的生产、微生物酶类、燃料和工业化学品、环境卫生物技术等专题展开论述。**修订版还增加了有关发酵终点的判断,细胞自溶的监测,发酵染菌的防治与处理,发酵过程物理参数、化学参数、生物参数及间接参数检测等内容。此外还增加了一些新设备的介绍。 《微生物工程 (第二版)》共分四大部分 28章:**部分微生物工程原理(9章),第二部分微生物工程下游加工工程(8章)第三部分微生物工程生产设备(4章),第四部分微生物工程生产工艺和产品,举例(7章)。《微生物工程 (第二版)》将理科的有关知识与必要的工程技术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既能掌握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基本的计算和设计工艺流程的原理
《微生物工程(第二版)》是为了配合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的学科建设而编写的本科生教材,作者多年从事微生物工程教学和科学研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微生物工程(第二版)》将理科的有关知识与必要的工程技术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既能掌握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基本的计算和设计工艺流程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版在保持*版特色的同时,广泛吸纳了同行建议,丰富生产应用开发实例,就卫生保健产品、食品和饮料发酵、食品添加剂和补充剂、微生物生物量的生产、微生物酶类、燃料和工业化学品、环境生物技术等专题展开论述。 全书共分四大部分28章:*部分微生物工程原理(9章),第二部分微生物工程下游加工工程(8章),第三部分微生物工程生产设备(4章),第四部分微生物工程生产工艺和产品举例(7章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现代微生物生态学(第2版)》主要介绍正常自然环境、海洋环境、*环境和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这些环境中的作用和这些微生物及其活性产物的应用;同时也介绍了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使用的传统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
《中国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由我国从事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的专家们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撰写的综述论文组成,反映了我国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的过去、现在,并指出了未来尚需研究的方向。共分为真细菌基因组(包括人畜病原真细菌,农用真细菌,环境真细菌,冶金、食品真细菌基因组)、古生菌基因组、真核微生物基因组、病毒基因组、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方法五个部分。《中国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内容属微生物学科前沿领域,可供从事医学、农业、工业、环境、生态、动物医学、植物病原微生物研究的研究人员、教师和研究生参考。
《现代微生物生态学(第二版)》主要介绍正常自然环境、海洋环境、**环境和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这些环境中的作用和这些微生物及其活性产物的应用;同时也介绍了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使用的传统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
军团菌广泛分布在天然淡水环境和人工水系中, 是引起军团菌病的重 要病原体。《军团菌和军团菌病》由朱庆义、宋亚军 、邵祝军、莫自耀主编,根据国内外有关军团菌和军 团菌病的研究成果、文献资料, 以及编者多年来在军团菌研究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和 实际工作经验编写的 专业书。内容分四部分:部分总论:对军团菌和 军团菌病的基本概念、 诊断标准、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危害性,及其防治 对策,作了简要概述。 第二部分军团菌(嗜肺军团菌和其他军团菌种):军团 菌的分类与命名、生 物学特性、基因结构、毒力基因和分泌系统、致病机 制、微生态学、生物 环境与生命循环。第三部分军团菌病:军团菌病的临 床类型、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治疗与预防对 策。第四部分军团菌 和军团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军
本书依据环境微生物学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在经过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本书分两篇,篇为实验与实践,共设9个实验,1个技能训练。第二篇为精要与题解,主要针对普通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学生特点,并参考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考试中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考试大纲,提炼各章的重点与难点,设置习题与参考答案,后列出了模拟试卷和资格考试自测题。
食药用真菌因其生长和代谢特性,是天然活性物质和相关酶的资源库,如何深入挖掘、高效利用这些资源是研究食药用真菌的重要内容。本书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本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食药用真菌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全书共分7章,具体内容包括:食药用真菌中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活性及其应用(第2章);活性物质的合成途径、参与合成的酶及其发酵生产(第3、4、5章);食药用真菌发酵产纤维素、木质素降解类酶(第6章);生物信息学在食药用真菌活性物质与酶资源研究中的应用(第7章)。
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实验教材是指 导学生上好实验课的重要工具。作为国家特色 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类建设成果和江苏省高等教育 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研究成果,《应用微生物学实验》 内容着重训 练学生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同时适当增 加了一些与当前生产实践、生物工程应用有关 的新技术。 全书包括微生物学实验须知,微生物显微及染色 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和保藏技术及设 计型、综合型和探究型实验几部分。本书具有简明扼 要、实用性强的特点,并注意突出对学生独立工 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应用微生物学实验》由赵玉萍、方芳主编,可 作为高等院校微生物学基础实验课教材,此外也可作 为从事微生物工作的有关教学及 科研人员的实验参考书。
《中国菌物学100年》由我国多年从事菌物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数十位专家和教授撰写,是一部内容比较全面、论述有深度的菌物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著作。《中国菌物学100年》分为5编,每编包括若干章,共32章。对中国菌物学简史、菌物学教育、中国菌物人物志、菌物多样性与分类系统和菌物产业与国民经济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述,还包括真菌、地衣、卵菌和黏菌的分类与系统发育、生理与遗传、生态与区系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并对应用真菌学给予关注。每章为一个独立单元,其内容涵盖:对华人100年来相关研究的小结或概述,列举重点研究成果并指出其闪光点,探讨国内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并分析其原因,展望未来并出谋献策。提供了每一位真菌人物的生平介绍,并附其主要论著目录。《中国菌物学100年》还附有大量图表和文献引证等。
本次修订根据目前的教学要求,新增实验6 个,改写20个,全书共有实验98 个。实验内容设计既重视基本操作的全面训练,又突出了新进展、新重点,还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综合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书内容涵盖显微镜技术,微生物形态观察,培养基配制,消毒与灭菌,生长繁殖的测定,菌种的分离、纯化、鉴定、保藏,遗传变异与育种,分子微生物学,病毒学与免疫学基本技术,以及与食品、发酵、环境、土壤和生物防治等有关的一些应用微生物学实验。书中有不少内容为作者独创或改进;对分子微生物学、微生物遗传学和厌氧菌实验技术的重视,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本书具有内容丰富、取材新颖、体系科学、图例简明、易教易学和特色明显等优点。可用作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和其他高校的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环境科学以及食品
孙广玉编*的《植物生理学》以我国北方农林特 色为基础,突出两方面特色:一是教材内容简明扼要 ,与时俱进,又具实践性。本教材虽去除了高中涉及 的植物生理学内容,却又与高中植物生理学相衔接; 虽删除了植物生物化学所涉猎的内容,却又与生物化 学相贯通,同时介绍了现代植物生理学概念、内容和 发展趋势,又可指导农林生产实践。二是教材内容重 点突出,脉络清晰,图文并茂。在各章前面将内容联 络成一张节点图,供读者参考,各章后有提纲挈领的 小结和复习思考题,便于读者巩固和加深理解。通过 本课程的系统学习,可使学生了解植物生命活动的物 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基本规律、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 控制理论,掌握植物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 本理论、规律以及环境条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以及将来的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