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系统总结了我国海产蓝藻的研究成果,是我国第?D部关于海产蓝藻类的分类学专著。书中简明扼要地描述了我国已知海产蓝藻,共计1纲4目22科(包括*亚科)53属123种(包括变种),其中1新科,1新属和10新种,为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的新的分类单元。除少数种类因原报道简单而引用公共文献外,其余种类均以产自我国海域的标本为基础进行科学而详细的描述,包括属种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以及产地、地理分布等诸多内容,并附有形态特征构造插图88幅,图版4幅。
本书主要基于对藻类(主要是微藻)DHA技术链的调研,对微藻DHA中藻种选育、发酵培养、收集提取、富集纯化、精制及产品技术开展全球知识产权竞争格局分析,包括全球微藻DHA专利的发展态势、技术分布、潜在的全球竞争、跨国公司的专利布局、专利申请覆盖国家、技术专利优势、研发重点、产品布局等,分析了印度、巴西、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微藻DHA专利保护状况,尤其是针对我国微藻DHA专利申请机构做了详细分析,*后提出微藻DHA技术研发方向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本书讲述了四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伟大的微生物学先驱??埃米尔?冯?贝林、罗伯特?科赫、保罗?埃尔利希和埃黎耶?梅契尼可夫的故事及其在科学领域做出的贡献;呈现了19世纪医学科学的突破,尤其是医学微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揭秘了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成员提名与调研诺贝尔奖候选者的有趣故事。
食药用真菌因其生长和代谢特性,是天然活性物质和相关酶的资源库,如何深入挖掘、高效利用这些资源是研究食药用真菌的重要内容。本书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本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食药用真菌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全书共分7章,具体内容包括:食药用真菌中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活性及其应用(第2章);活性物质的合成途径、参与合成的酶及其发酵生产(第3、4、5章);食药用真菌发酵产纤维素、木质素降解类酶(第6章);生物信息学在食药用真菌活性物质与酶资源研究中的应用(第7章)。
内容提要
《微生物工程(第二版)》是为了配合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的学科建设而编写的本科生教材,作者多年从事微生物工程教学和科学研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微生物工程(第二版)》将理科的有关知识与必要的工程技术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既能掌握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基本的计算和设计工艺流程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版在保持*版特色的同时,广泛吸纳了同行建议,丰富生产应用开发实例,就卫生保健产品、食品和饮料发酵、食品添加剂和补充剂、微生物生物量的生产、微生物酶类、燃料和工业化学品、环境生物技术等专题展开论述。 全书共分四大部分28章:*部分微生物工程原理(9章),第二部分微生物工程下游加工工程(8章),第三部分微生物工程生产设备(4章),第四部分微生物工程生产工艺和产品举例(7章
本卷对我国子囊菌门中的丛赤壳科和生赤壳科真菌进行了全面的形态学和系统分类研究,记录了26属112种,其中生赤壳科11属45种、丛赤壳科15属67种;对科和属的国内外分类研究概况进行了评述,提供了已研究种的形态描述、图示和必要的讨论,以及中国已知种的分属、分种检索表。上述真菌类群主要是植物和其他真菌上的寄生、兼性寄生或腐生生物,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经济植物病原菌,还有一些可产生具有药用或生物防治价值的代谢产物,少数产生真菌毒素。 《中国真菌志 第四十七卷 丛赤壳科 生赤壳科》可供生物学、菌物学、植物保护学、自然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工作者和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卷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我国近一个世纪以来有关舟形藻科(II)(除舟形藻属Navicula外)分类学研究成果。记叙了双壳缝目舟形藻科3属,共计273个分类单位,其中羽纹藻属Pinnularia(包括8个亚属),有252个分类单位,其中种117个,变种117个,9个变型,9个变种变型。多孔藻属Porosularia(包括2组)共计19个分类单位,种16个,变种3个。湿岩藻属Hygrapetra有2个分类单位,1个种和1个变种。属于我国模式产地的新属1个,种32个,90变种,9变型和9个变种变型。对每一个分类单位均以我国的标本进行形态特征,构造描述,并详细记录了生境、产地和分布,并附有根据我国标本所绘图或照片,或二者兼有。有些还在种之下附有简短的讨论和说明,后面还有英文的各级分类检索表,以及参考文献和名称索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现代微生物生态学(第2版)》主要介绍正常自然环境、海洋环境、*环境和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这些环境中的作用和这些微生物及其活性产物的应用;同时也介绍了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使用的传统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
内 容 简 介 《中国真菌志.第49卷,球盖菇科.1》记载我国分布的球盖菇科真菌9属112个分类单元,包括110种2变种,并提供线条图和部分种类的原生态彩色图片。书末附有中文名称、拉丁学名索引和参考文献。
《中国真菌志 第四十五卷 侧耳-香菇型真菌》对我国侧耳--香菇型真菌进行了属、种的分类学研究。记载了我国分布的该类真菌10属82个分类单元,包括78种2亚种2变种,详细描述了各种的形态结构,依据标本记录了生境以及地理分布等信息,讨论了种间区别和关系以及重要经济真菌的经济价值等,并提供全部种类的线条图和部分种类的原生态彩色图片。书末附有中文名称、拉丁学名索引和参考文献。《中国真菌志 第四十五卷 侧耳-香菇型真菌》可供真菌学及食用菌学教学、科研人员,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爱好者使用。
真菌作为生物界一个古老而重大的类群,在农业微生物、工业微生物以及医学微生物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真菌基因组学》(原著第二版)向读者介绍了多种真菌,包括单细胞真菌酿酒酵母、丝状真菌的模式菌粗糙脉胞菌、重要的工业真菌里氏木霉,以及动植物致病菌镰刀菌、白色念珠菌等的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并以此延伸,对基因组学数据在真菌遗传学研究、工业技术、致病机理解析等方面的应用做了阐释。本书宽广的覆盖面、对*研究结果的详细阐述,使得本书内容深入且极富使用价值。本书可供微生物学、生物工程、生化工程、医学基础和药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参考。
《微生物生理学》是对《微生物生理学》(李季伦编,1993)的修订再版,由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大学和沈阳农业大学的教师共同协作编写完成。《微生物生理学》尽可能地参考了国内外科学研究的**进展,汲取国内外教材的精华,结合编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力求全面系统地阐述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研究方法。《微生物生理学》共分为13章,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细胞结构的特点,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吸收营养的机制和细胞分泌特征,微生物细胞的合成代谢、分解代谢、次生代谢及其代谢调控机制,微生物的生长、分化及其对环境胁迫的应激反应,寄主与寄生微生物的关系等。
《中国真菌志(第四十四卷):牛肝菌科 ( II )》继《中国真菌志第二十二卷;牛肝菌科(I)》之后,续编牛肝菌科(II),包括11属,115种。每种有主要文献引证,形态特征描述,种名拉丁文释义,模式产地,生境与已知树种组合,中国产地及世界主要分布区,部分种追记了其研究史,并讨论了与相近菌种的关系和用途。本卷附墨线图40幅,彩照12幅,图例说明及捡索表均具汉英文对照。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环境工程中细胞型微生物类群——原核微生物及真核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微生物的营养与环境工程;微生物的代谢与环境工程;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环境工程;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工程;微生物生态学原理与环境工程;水污染控制微生物工程;有机固体废弃物处理微生物工程;废气污染控制微生物工程;污染环境微生物修复工程等。
病毒进化 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在过去30年中,艾滋病、汉坦病毒病、非典型肺炎、中东呼吸综合征和埃博拉病毒病等新发病毒性疾病的出现,以及RNA病毒天然的快速进化特性的发现,都推动了病毒进化研究的发展。本书涉及了该领域内*前沿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并突出了对病毒进化史和进化机制的*理解和进展,同时作者还归纳了新发传染病、动植物病毒和噬菌体的研究资料,强调病毒系统间进化方式的多样性,从而进行比较分析。本译著将是中国大陆和港澳台所有从事病毒进化和新发病毒性疾病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书目,同时推荐给在病毒相关领域工作的人员阅读。
“精要速览系列(InstantNotesSeries)”丛书是国外教材“BestSeller”榜的上榜教材。该系列结构新颖,视角独特;重点明确,脉络分明;图表简明清晰;英文自然易懂,被国内多所重点院校选用作为双语教材。《BR》 本书第3版沿袭第2版的编写特点,但对全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全书分为12个部分,包括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分类、代谢、遗传、生态、感染和免疫以及真菌、藻类、原生生物和病毒等内容,增加了系统学、微生物学、RNA代谢、细胞DNA和RNA操作、细菌生物武器、寄生性原生生物等章节。使第3版强化了普通微生物学部分,突出了细菌学内容,同时更加关注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阐明微生物学相关知识,并将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全面、重点地概括了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又突出介绍了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热点问题。
全书内容由微生物资源开发和遗传育种两部分组成,而侧重微生物遗传在常规育种中的应用。对微生物变异、诱变剂的诱变机制和使用方法做了全面的介绍。对微生物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的原理和方法做了全面深入的讨论,并以实例为引线进行了深入的解析讲解,对菌种工作者的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操作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书中虽侧重常规育种,但也做到与时俱进,这体现在噬菌体、转座子、原核生物核外遗传因子的横向转移和原生质体融合与杂交育种等章节中。
《微生物实验教程》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医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教材。书稿分上篇和下篇,上篇为基本技能部分,包括显微镜操作技术、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微生物形态结构观察、微生物生理生化特征测定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微生物分子鉴定,共有 61 个实验;下篇为综合设计性实验,分环境、农业、食品微生物技术和食用药用真菌四个模块,包括农业微生物综合性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食品微生物、食用菌栽培技术,共有 40 个实验,全书共编有 101 个实验,重点突出了科学性、启发性、实用性。该教材不仅适用于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医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同时也能为食品、食用菌生产等行业提供技术参考。
由BibekRay(雷伊)和ArunBhunia(布恩亚)合作编著的《基础食品微生物学(第4版)》作为国际上食品科学及相关专业的经典教材,已修订再版多次。 全书共分为七大部分,分别为食品微生物简介、微生物在食品环境中的生长、微生物在食品中的有益作用、微生物与食品腐败变质、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食品中的微生物控制、微生物检验与食品安全。各个章节安排逻辑性、系统性极强,叙述流畅,简单易懂,概括了食品微生物学方面几乎所有的知识点。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 同时,微生物学、公共卫生学、营养学、兽医学等学科的学生也会学习这门课程。对于食品科学专业的大多数学生而言(食品微生物学方向除外),此课程可以为之构建一个了解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与食品关系的知识基础;而对于食品微生物学方向的学生而言,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