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分5个单元,单元,主要介绍单晶硅衬底结构特点,体硅和外延硅片的制造方法;第二单元~第五单元,主要介绍硅芯片制造基本单项工艺(氧化、掺杂、薄膜制备、光刻、工艺集成与封装测试)的原理、方法、设备,以及依托的技术基础和发展趋势。每单元后都有习题。另外,还在录中以双极性晶体管制作为例介绍微电子生产实习等内容。
《Cadence印刷电路板设计--Allegro PCB Editor设计指南()》由吴均、王辉、周佳永编著,本书基于Cadence Allegro的设计平台,通过设计行业相关专家的经验分享、实例剖析,详细介绍了整个印刷电路设计的各个环节,以期对提高整个行业的设计水平有所帮助。 《Cadence印刷电路板设计--Allegro PCB Editor设计指南()》的特点是介绍了Cadence Allegro平台下对于PCB设计所有的工具,既对基本的PCB设计工具进行介绍,也结合了的工具,例如,全局布线环境(GRE)、射频设计、团队协同设计等。本书也介绍了Cadence的设计方法,例如,任意角度布线和针对的Intel的Romely平台下BGA弧形布线的支持,以及的埋阻、埋容的技术。 本书适合从事从PCB设计的工程师参考学习。
本书按照单片机应用和开发技术需求从易到难划分7章内容,通过项目设计实例(全书共有25个项目)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学习。其中第1章介绍了8051单片机硬件相关知识;第2章介绍了单片机开发所采用的软件和硬件实验平台;第3、4章为单片机内部资源应用设计,并以STC89系列单片机为例,列举了11个基础项目用于读者学习单片机C语言编程技巧;第5、6章主要介绍单片机系统常用的外部器件,列举了11个提高项目进一步锻炼读者的单片机系统开发设计能力;第7章介绍了STC15F系列单片机内部主要部件应用技术,并采用产品开发中的三个综合指导项目让读者进一步掌握单片机开发技能。 本书适合于单片机产品开发与项目设计培训人员、单片机技术认证培训人员、单片机竞赛培训人员以及广大单片机爱好者,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材和参考用书。
资深验证专家刘斌(路桑)向您全面介绍芯片验证,从验证的理论,到SystemVerilog语言和UVM验证方法学,再到高级验证项目话题。这本综合性、实用性的验证理论和编程方面的图书,针对芯片验证领域不同级别的验证工程师,给出由浅入深的技术指南:学习验证理论来认识验证流程和标准,学习SystemVerilog语言和UVM方法学来掌握目前主流的动态验证技术,了解高级验证话题在今后遇到相关问题时可以参考。
本书针对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系统的需求,系统地介绍了辐射探测器前端集成电路的电路结构和设计方法学。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主要介绍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前端读出电路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动态分析、低噪声前端读出电路设计技术和电流模式前端读出电路设计技术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时间/数字转换器技术综述、低抖动延迟锁相环设计技术和多通道大动态范围时间/数字转换器设计技术等;第三部分给出多通道低功耗模拟/数字转换器的设计技术。全书最后给出对下一代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前端集成电路的展望。本书适合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员使用。
本书注重实践和应用技巧的分享。全书共26章,主要内容包括:Altium Designer18全新功能介绍、Altium Designer18软件概述、系统参数及软件环境设置、工程文件管理、PCB封装库设计、PCB设计环境及快捷键设置、网表、PCB结构设计、布局设计、叠层阻抗设计、电源及地平面设计、规则设置、布线设计、PCB设计后处理、生产文件输出、光绘文件检查及CAM350应用、高级技巧应用、DDR3 T型和flyby结构的设计技巧和要点、PCIE基础知识介绍及设计要求、常用PCB接口设计、射频信号PCB设计处理、开关电源PCB设计实例、USB HUB设计实例、IMX274摄像头PCB实例、ZX8025无线充方案应用、AM335X核心板设计。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精益求精、浅显易懂、工程实用性强,通过实例细致了讲述了具体的应用技巧及操作方法。
本文集收录了作者自1989年以来所写的一批关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以及有关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道路和技术策略等方面的论述,共56篇文章,按内容分为七大部分,每部分中的文章按时间顺序编排。作者在文中给出充实的数据、图表和明确的论点,对于人们了解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50年历程和指导、规划当前中国集成电路企业及产业的发展都会有的参考价值。本书适合从事或关心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有关部门、机构、企业的领导、科技和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师生阅读与参考。
本文集收录了作者自1989年以来所写的一批关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以及有关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道路和技术策略等方面的论述,共56篇文章,按内容分为七大部分,每部分中的文章按时间顺序编排。作者在文中给出充实的数据、图表和明确的论点,对于人们了解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50年历程和指导、规划当前中国集成电路企业及产业的发展都会有的参考价值。本书适合从事或关心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有关部门、机构、企业的领导、科技和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师生阅读与参考。
本书按照单片机应用和开发技术需求从易到难划分7章内容,通过项目设计实例(全书共有25个项目)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学习。其中第1章介绍了8051单片机硬件相关知识;第2章介绍了单片机开发所采用的软件和硬件实验平台;第3、4章为单片机内部资源应用设计,并以STC89系列单片机为例,列举了11个基础项目用于读者学习单片机C语言编程技巧;第5、6章主要介绍单片机系统常用的外部器件,列举了11个提高项目进一步锻炼读者的单片机系统开发设计能力;第7章介绍了STC15F系列单片机内部主要部件应用技术,并采用产品开发中的三个综合指导项目让读者进一步掌握单片机开发技能。 本书适合于单片机产品开发与项目设计培训人员、单片机技术认证培训人员、单片机竞赛培训人员以及广大单片机爱好者,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材和参考用书。
《Cadence印刷电路板设计--Allegro PCB Editor设计指南()》由吴均、王辉、周佳永编著,本书基于Cadence Allegro的设计平台,通过设计行业相关专家的经验分享、实例剖析,详细介绍了整个印刷电路设计的各个环节,以期对提高整个行业的设计水平有所帮助。 《Cadence印刷电路板设计--Allegro PCB Editor设计指南()》的特点是介绍了Cadence Allegro平台下对于PCB设计所有的工具,既对基本的PCB设计工具进行介绍,也结合了的工具,例如,全局布线环境(GRE)、射频设计、团队协同设计等。本书也介绍了Cadence的设计方法,例如,任意角度布线和针对的Intel的Romely平台下BGA弧形布线的支持,以及的埋阻、埋容的技术。 本书适合从事从PCB设计的工程师参考学习。
全书共分5个单元,单元,主要介绍单晶硅衬底结构特点,体硅和外延硅片的制造方法;第二单元~第五单元,主要介绍硅芯片制造基本单项工艺(氧化、掺杂、薄膜制备、光刻、工艺集成与封装测试)的原理、方法、设备,以及依托的技术基础和发展趋势。每单元后都有习题。另外,还在附录中以双极性晶体管制作为例介绍微电子生产实习等内容。
本书内容包括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设计电路、电动机及其控制、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科目,既有详细、明了的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又有扩散思维的思考题,还有与实验内容对应的实验报告等,旨在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硬件实物实验的动手能力和面向工程应用设计的知识处理能力。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应用型本科工科类相关专业的实验指导书,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内容主要讨论了电子互联、元器件到封装系统的可靠性问题。章提出了可靠性的相关概念,接着论述了焊点包括焊料和导电胶焊点可靠性的研究方法以及最一般的失效机制,此后详尽描述了加速试验、元器件及封装系统的可靠性问题和工艺方面的可靠性设计等内容,对可靠性及质量管理、可靠性分析测试手段进行了描述。
本书详细讨论了IPv6技术,包括协议报文结构、IPv6地址、地址配置技术、IPv6路由协议、IPv6安全与可靠性、IPv4向IPv6的过渡等。本书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在H3C网络设备上进行大量而翔实的IPv6实验,能够使读者更快、更直观地掌握IPv6理论与动手技能。 本书是为已经具备IPv4网络基础知识并对IPv6技术感兴趣的人员编写的。对于专业的科学研究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本书是全面了解和掌握IPv6知识的指南。而对于大中专院校计算机专业二年级以上的学生,本书是加深网络知识,掌握网络前沿技术的好教材。另外,本书还可以作为H3C网络学院的补充教材。
《集成电路认证硬件木马与伪芯片检测》是系统性分析硬件木马和伪芯片的著作,对硬件木马和伪芯片分类、硬件木马检测、可信硬件设计、脆弱性评估等方面均进行了讨论分析,提出了环形振荡器网络、基于轻量级片上传感器的lC指纹设计等硬件木马防护手段,是目前该领域较为全面的著作,也是相关技术的代表性著作,对本领域发展具有很好的作用。因此,在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过程中,我们组织项目组主要成员翻译了《集成电路认证硬件木马与伪芯片检测》,冀以推动我国硬件木马和伪芯片相关研究的发展,从而促进芯片安全的整体发展。
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是自主、可靠、可控、安全稳定运行,迫切需要推动芯片国产化进程。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要求电力设备更加小型化、微型化,并实现移动作业,促使芯片向着高安全、高可靠、高集成、低功耗的方向快速发展。为了总结智能电网芯片技术及应用成效,更好地研究、开发以及应用智能电网专用芯片技术,编写《智能电网芯片技术及应用》一书。本书共分为7章,包括概述、智能电网芯片关键技术、主控芯片技术及应用、通信芯片技术及应用、安全芯片技术及应用、射频识别芯片技术及应用、传感芯片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