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RTK测量技术实用手册》系统阐述了GPSRTK测量内容,包括:RTK的产生、定义、特点、原理、误差与精度、技术设计、坐标和高程转换、基本操作、各类工程中的应用、道路放样及网络RTK技术等。 本书可供GPSRTK测量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测量专业学生实习、广大测量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用书。
《卫星导航定位原理(高等学校测绘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规划教材)》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目前世界上的四大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以统一的思想论述了GNSS的基本理论、导航定位原理、数据处理方法。结合作者多年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实践,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全书共分10章,主要内容包括: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概论、坐标与时间系统、GNSS卫星信号、卫星轨道运动、基本观测量与误差分析、单点与差分定位原理、基线解算模型、控制测量与网平差,以及参考站网络系统等。 本书适合于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交通土建、农林水利、地质矿产、航空航天、海洋开发等部门从事勘测设计、信息系统、位置服务与导航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导航与控制是当前智能无人系统的研究热点与难点,尤其是针对多运动体无人系统,高精度的导航定位服务与优异的协同控制性能是高效执行复杂任务的前提。协同导航定位技术是保障多运动体无人系统长航时、高精度定位服务的有效手段,智能协同控制则可以进一步提升多运动体无人系统执行任务的效率。本书结合作者团队多年的科研成果,系统介绍智能无人系统协同导航与控制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无线电传感器测距测向、高穿透力低频磁场测距测向、多运动体协同定位、同时定位与地图协同构建,以及智能协同编队与路径规划等内容。
《GPSRTK测量技术实用手册》系统阐述了GPSRTK测量内容,包括:RTK的产生、定义、特点、原理、误差与精度、技术设计、坐标和高程转换、基本操作、各类工程中的应用、道路放样及网络RTK技术等。 本书可供GPSRTK测量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测量专业学生实习、广大测量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用书。
本书首先介绍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背景和历程,然后对一些常见的软件无线电平台进行详细的介绍(第1章);其次介绍软件无线电技术中的主要理论,包括信号采样理论、多速率信号处理技术、数字滤波器技术以及软件无线电的基本结构等(第2章);接着,针对 GNU Radio软件无线电中的软硬件平台进行详细的介绍(第 3章),并给出GNU Radio软件无线电系统环境在 Ubuntu上的安装与测试方法(第4章);随后,介绍 GNU Radio中的附带工具和功能软件,重点介绍 GRC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使用 GRC和 Python来开发通信系统(第 5、6章);在此基础上,本书还详细分析基于 C++语言来开发信号处理模块的问题(第7章),同时对 QPSK&GMSK调制方式、OFDM无线传输以及 MIMO技术的 GNU Radio仿真实现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第8章);最后,本书对常见的基于 GNU Radio的软件无线电科研项目(Op
《无线定位技术》自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被近20所高校选为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本书是《无线定位技术》的升级版,逻辑性、完整性、前沿性和可读性显著提升,改动与新增内容超过50%。本书系统介绍了无线定位的历史脉络、体系架构和基础知识,对定位中的基本概念、通信知识、测距方法、定位解算方法、定位优化方法进行了详细陈述,并介绍了移动信标辅助的定位、基于压缩感知的定位、5G/6G定位等前沿方法,深入浅出地展现了卡尔曼滤波、扩展卡尔曼滤波、无迹卡尔曼滤波和粒子滤波及其应用方法,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定位中的多径和非视距传播的成因与克服方法,由浅入深地介绍了GPS、北斗等卫星定位系统的特点、定位原理、噪声来源与抑制方法,简明扼要地分析了矿井、水下和救灾场景的定位特点与代表性方法。
本书全面分析了GNSS完好性的根源和本质;深入研究了解决GNSS完好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全局高度提出了三级GNSS完好性监测的完整理论体系,构建了GNSS完好性监测综合评估系统架构,分别应用质量控制理论、信号分析理论和一致性检测理论实现全球系统级星座完好性监测、区域增强级信息完好性监测和终端应用级用户完好性监测;提出了基于质量控制的GNSS星座完好性综合评估方法;设计和实现了GNSS信号质量伺服天线跟踪监测系统;改进了快速随机抽样一致完好性监测方法;在GNSS完好性监测性能增强技术研究方面着重分析了终端用户接收机在有其他冗余信息可进行差分时的GNSS完好性监测方法及辅助性能增强技术;同时也开展了GNSS姿态测量领域的完好性监测研究。
本书共包含7部分内容,包括:绪论,捷联惯导惯性系对准方法研究,典型环境下惯性系对准方法的应用研究,惯性系动基座对准实验验证,惯导系统误差转动抑制机理研究,惯导系统误差转动抑制实验研究,结论与展望等方面内容。
本书介绍了惯性传感器原理;惯性导航;卫星导航系统(涵盖GPS,GLONASS,GALILEO等);卫星导航处理;先进卫星导航技术;陆地无线电导航;航迹推算、姿态高度测量;特征匹配;组合导航系统原理及分析。主要内容包括:惯性/卫星组合(组合结构、建模);惯性导航对准与零速修正;多传感器组合导航;故障检测与完整性监测。
《GPSRTK测量技术实用手册》系统阐述了GPSRTK测量内容,包括:RTK的产生、定义、特点、原理、误差与精度、技术设计、坐标和高程转换、基本操作、各类工程中的应用、道路放样及网络RTK技术等。 本书可供GPSRTK测量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测量专业学生实习、广大测量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用书。
《水下组合导航系统》简介:水下组合导航系统可充分利用各导航子系统之间优势互补的特点,大大提高导航系统的精度与可靠性,已成为实现定位导航的有效手段,它一直是导航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与热点。全书内容共分10章:章主要介绍了水下组合导航系统的历史与现状;第2—4章分别介绍了惯性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误差分析、标定及初始对准技术;第5~10章是《水下组合导航系统》的重点内容,其中第5章介绍了组合导航系统基本结构与信息滤波技术,为后续奠定基础;第6—9章分别介绍了惯性/速度匹配组合导航、惯性/地形匹配组合导航、惯性/地磁匹配组合导航、惯性/重力匹配组合导航;0章介绍了静电陀螺监控技术。
本书系统地介绍惯性技术的基本概念;惯性器件及系统的分类、发展史、应用和发展趋势;经典陀螺的理论基础、工作原理和分类;光学陀螺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其应用;振动陀螺的原理及其应用;加速度计;导航系统基本原理、特点、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惯性测试技术;发展中的惯性技术等内容。
本书追根溯源介绍不同卫星导航系统的系统时间及其时间(计测)系统,通过它们与协调世界时UTC/国际原子时TAI相互关系与换算,为授时终端处理不同导航系统互操作打基础;从实际使用的角度出发,梳理授时终端应用的功能、性能技术参数和相关技术要求;从原理上阐明其将对授时信号(信息)三要素――时标脉冲有无、脉冲前沿宽度(抖动)和时间信息(TOD时刻/日期时间码)误码率的影响。本书介绍用于检验/检测终端的方法、测试仪器设备及其使用方法,并对测试结果置信度用评估软件进行评估。这是授时用户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书系统、透彻地阐述了GPS及其接收机设计的各项相关内容,包括GPS信号结构、时空坐标系、测量值、定位原理、卡尔曼滤波、接收机的射频前端、信号捕获和信号跟踪。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差分精密定位、GPS与惯性导航的组合和地图匹配三方面GPS应用技术,并对多路径、电磁干扰、互相关干扰、高灵敏度GPS、辅助GPS等关键课题做了论述。本书理论分析清晰,实用性强,并且内容力求反映近些年来出现的GPS近期新技术和成果。
导航技术在为现代战争提供核心支撑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为民用领域的需求服务。近年来,对导航原理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应地,可以运用导航手段也越来越丰富。胡小平主编的《导航技术基础(导航技术系列教材)》的内容,涵盖了惯性导航、无线电导航、卫星导航、特征匹配导航、以及天文导航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典型应用,并对导航所用到的时间系统、空间坐标等数学基础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介绍。此外,还以车载“惯性/卫星”组合导航实验为案例,分析了组合导航系统的基本设计流程。本书侧重基础、内容精炼,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导航领域的研究、设计人员作为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