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要内容以煤的直接转化工艺过程为主,阐述煤化学工艺基本原理、重要工艺过程和设备以及有关煤化工进展,并以近年来公布的统计公告及新标准为依据更新了数据。全书共分为9章,可按48学时进行教学。介绍了煤炭资源、煤的低温干馏、炼焦及化学产品的回收与精制、煤的气化、煤间接液化、煤直接加氢液化、煤制碳素制品、煤化工生产的污染与防治等的生产原理、方法、工艺计算、操作条件及主要设备等。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化学工艺、能源化工(煤化工)专业教材,亦可供从事能源、煤炭、化工、电力、环境保护等专业设计、生产、科研的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前有编写说明、 煤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正文部分采用章节体,按历史发展时期分为:恢复重建(1949-1956) 、曲折发展(1957-1965)、艰难发展(1966-1978)、改革探索(1978-1992)、浴火重生(1992-2002)、高速发展(2002-2012)、绿色转型(2012-2022)等7章,简要记述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煤炭工业发展历史和现状。后有附录。文中资料出处采用括注方式,书后不再另注明资料的出处。统计数据主要选自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等部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年度发展报告》《煤炭工业辉煌70年》(1949-2019)等资料。
高效利用低浓度煤层气对优化能源结构、保护大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气体水合物技术提纯低浓度煤层气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具有储气率高、节约能耗等优点。本书将分6章详细介绍低浓度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现状、气体水合物及其应用基础、低浓度煤层气的水合物法提纯理论、溶液搅拌体系的提纯实验研究、多孔介质体系的提纯实验研究、低浓度煤层气的水合物法提纯的经济性评价方面的实验与理论研究结果、以及低浓度煤层气的水合物法提纯理论方面的*研究进展。
本书系统介绍单一金属氧化物脱硫剂、复合金属氧化物脱硫剂、稀土氧化物脱硫剂和纳米金属单质脱硫剂的制备方法。对不同气氛下各脱硫剂的反应机理、脱硫反应动力学、再生后脱硫剂的脱硫活性和使用循环次数进行了相应的
《低品位能源利用—— 煤矿乏风瓦斯热逆流氧化理论与技术》介绍煤矿乏风瓦斯热逆流氧化和回收热量利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低品位能源利用—— 煤矿乏风瓦斯热逆流氧化理论与技术》分为九章: 章为绪论,介绍煤矿乏风瓦斯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和热逆流氧化技术各装置的功用;第二章至第五章介绍热逆流氧化机理、蓄热氧化床的阻力特性、蜂窝陶瓷的传热特性、蓄热蜂窝陶瓷的热震特性;第六章至第九章介绍氧化装置的加热起动性能、氧化床的流动分配特性、乏风逆流氧化的取热特性和氧化装置的换向控制技术。
《粉煤灰在矿物聚合材料中的应用》概述了粉煤灰资源化利用和矿物聚合材料的基础知识。从胶凝材料、高强材料、轻质保温材料三个产品角度,系统阐述了粉煤灰基矿物聚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影响因素及制品的相应性能,利用X射线、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红外测试、核磁共振等测试分析方法,研究了粉煤灰基矿物聚合材料的形成过程,*后运用LCA方法对粉煤灰基矿物聚合材料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并与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简单对比。 本书可供从事矿物聚合材料研究的专业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矿物加工、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参考。
《低品位能源利用—— 煤矿乏风瓦斯热逆流氧化理论与技术》介绍煤矿乏风瓦斯热逆流氧化和回收热量利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低品位能源利用—— 煤矿乏风瓦斯热逆流氧化理论与技术》分为九章: 章为绪论,介绍煤矿乏风瓦斯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和热逆流氧化技术各装置的功用;第二章至第五章介绍热逆流氧化机理、蓄热氧化床的阻力特性、蜂窝陶瓷的传热特性、蓄热蜂窝陶瓷的热震特性;第六章至第九章介绍氧化装置的加热起动性能、氧化床的流动分配特性、乏风逆流氧化的取热特性和氧化装置的换向控制技术。
《煤岩体蠕变渗透特性及渗流失稳机理》是一部介绍煤岩体蠕变渗透特性及渗流失稳机理的专著,《煤岩体蠕变渗透特性及渗流失稳机理》共7章。在系统介绍煤岩体渗透特性及强度理论的基础上,从煤岩体力学特性入手,自主研发破碎岩石三轴渗流试验系统,开展侧限条件下破碎煤岩体渗透特性研究、煤岩体变形与渗流时间效应研究及三轴应力状态下煤岩渗透特性研究,分析不同工况下煤岩体的渗流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煤岩体流固耦合渗流动力学模型,并利用解耦方法化简动力学模型,得到煤岩体发生渗流失稳的条件及失稳的临界压力梯度值。 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对所构建的动力学模型进行求解与验证。
《煤氧化动力学理论及应用》针对煤的组成及结构复杂的特点,将煤的复杂自燃机理分解成基本结构单元开展研究,应用现代测试手段与量子化学计算技术对煤自燃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与产热等特性进行测试与计算,总结出煤中易发生氧化与自由基反应的化学基本结构单元群,提出煤中所有活性结构单元的基元反应序列及机理,构建煤自燃的氧化动力学理论,并将该理论在煤自燃倾向性鉴定、确定煤自然发火期和防治煤自燃的高效化学阻化剂等方面进行应用。
《低品位能源利用—— 煤矿乏风瓦斯热逆流氧化理论与技术》介绍煤矿乏风瓦斯热逆流氧化和回收热量利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低品位能源利用—— 煤矿乏风瓦斯热逆流氧化理论与技术》分为九章: 章为绪论,介绍煤矿乏风瓦斯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和热逆流氧化技术各装置的功用;第二章至第五章介绍热逆流氧化机理、蓄热氧化床的阻力特性、蜂窝陶瓷的传热特性、蓄热蜂窝陶瓷的热震特性;第六章至第九章介绍氧化装置的加热起动性能、氧化床的流动分配特性、乏风逆流氧化的取热特性和氧化装置的换向控制技术。
《低品位能源利用—— 煤矿乏风瓦斯热逆流氧化理论与技术》介绍煤矿乏风瓦斯热逆流氧化和回收热量利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低品位能源利用—— 煤矿乏风瓦斯热逆流氧化理论与技术》分为九章: 章为绪论,介绍煤矿乏风瓦斯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和热逆流氧化技术各装置的功用;第二章至第五章介绍热逆流氧化机理、蓄热氧化床的阻力特性、蜂窝陶瓷的传热特性、蓄热蜂窝陶瓷的热震特性;第六章至第九章介绍氧化装置的加热起动性能、氧化床的流动分配特性、乏风逆流氧化的取热特性和氧化装置的换向控制技术。
本书详细分析了我国华南晚二叠世富氢煤(树皮煤)的煤岩学、煤化学和工艺学等特征,并提出了合理利用途径。树皮煤具有极强流动性和热解剧烈等特点,煤化学主要特征是高氢含量、高挥发分以及高H/C原子比,是极好的转化原料。树皮体化学结构具有双重特性。系统分析了富氢煤的液化性能。很后综合讨论了富氢煤的利用途径。本书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
《煤岩体蠕变渗透特性及渗流失稳机理》是一部介绍煤岩体蠕变渗透特性及渗流失稳机理的专著,《煤岩体蠕变渗透特性及渗流失稳机理》共7章。在系统介绍煤岩体渗透特性及强度理论的基础上,从煤岩体力学特性入手,自主研发破碎岩石三轴渗流试验系统,开展侧限条件下破碎煤岩体渗透特性研究、煤岩体变形与渗流时间效应研究及三轴应力状态下煤岩渗透特性研究,分析不同工况下煤岩体的渗流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煤岩体流固耦合渗流动力学模型,并利用解耦方法化简动力学模型,得到煤岩体发生渗流失稳的条件及失稳的临界压力梯度值。 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对所构建的动力学模型进行求解与验证。
《低品位能源利用—— 煤矿乏风瓦斯热逆流氧化理论与技术》介绍煤矿乏风瓦斯热逆流氧化和回收热量利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低品位能源利用—— 煤矿乏风瓦斯热逆流氧化理论与技术》分为九章: 章为绪论,介绍煤矿乏风瓦斯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和热逆流氧化技术各装置的功用;第二章至第五章介绍热逆流氧化机理、蓄热氧化床的阻力特性、蜂窝陶瓷的传热特性、蓄热蜂窝陶瓷的热震特性;第六章至第九章介绍氧化装置的加热起动性能、氧化床的流动分配特性、乏风逆流氧化的取热特性和氧化装置的换向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