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有效的评估,目前学术界、实务界和官方有很多说法和做法。本书结合作者社区矫正工作评估的实践经验,以构筑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社区矫正工作评估理论体系。书中介绍了社区矫正工作评估的一般原理,探讨了社区服刑人员需要评估、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社区矫正社会调查评估、社区矫正质量评估等评估形式。这些评估形式只是根据评估追求的不同目标来划分的,而它们的共同目的就是要让社区矫正工作的管理方和服务方都能较为客观地了解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通过以评促改、以评促进,以更好地提高社区矫正的实际效果。
艾斯通过研究自18世纪以来的美国式自由市场经济的活力,认为公益事业取得了三个重要成果。其一,它解决了财富的使用问题——占有财富,对其征税或者将其捐赠;其二,它在创造公共产品方面与政府互补;其三,公益事业通过聚焦教育、科学和医学,对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艾斯为我们描述了众多个人使用他们的财富来进行机构建设和知识推广,其中就包括本杰明·富兰克林、安德鲁·卡耐基、比尔·盖茨和奥普拉·温弗瑞。艾斯还提到,公益事业通过提升至关重要的力量——比如大学研究,让市场经济获得优势,而这些力量是技术创新、经济平等和经济保障的必要条件。公益事业还能引导那些市场经济机制不够灵活的国家。艾斯以此为例,倡导一个更大的全球公益文化。 《公益之重:富裕阶层如何兼济社会福祉》一书提供了一个市场经
本书全面深入探讨民国杭州娱乐及其变化规律,以近代杭州社会变迁为背景,以城市娱乐变化为中心内容,进行长时段研究,系统再现民国杭州城市娱乐生活的原貌与变迁的历史轨迹,总结民国杭州娱乐发展的价值和影响,总结民国杭州娱乐特点,分析休闲娱乐生活的地位,揭示近代杭州城市休闲娱乐的发展规律,对今天杭州的城市休闲建设有所启迪,为杭州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建设提供借鉴。其成果既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也具有现实价值。
由于在东欧失败,在西欧受损,并且缺乏博学或通俗的支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一种统治指南已经衰落。为什么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一本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虽然即使在资本主义和民主国家里,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和批评资源,但为什么要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城市?作为社会和实践理论,在其整个发展的时间跨度中,马克思主义对城市谈论得相对较少。此外,在20世纪末,城市本身已经变得蔓延开来、模糊不清(像的可汗地图集最后儿页上的城市),甚至也许走到了根本没有构成一个有意义的范畴的一步。
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少子化背景下,我国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但仍面临传统家庭结构逐步解体、养老服务需求复杂多样、社会养老服务发展滞后、养老护理人员短缺等现实问题。《需求导向的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模式研究》以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理论为基础,采用社会调查资料和公开统计资料,梳理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现状,测算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对比社会养老服务供给和需求,提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进而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四四三一”目标模式,并提出对策建议。
本书以细致的田野资料、扎实的田野调查为前提,以一个普通村民的视角看待现代化洪流下的村庄社会变迁。本书是理解当下西藏的乡村振兴建设和现代化变迁的作品。
《曹妃甸滩涂开发利用与环境效应》针对大规模滩涂开发中可能存在的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以我国单体规模的滩涂开发工程——曹妃甸循环经济区建设为例,系统分析了曹妃甸海区动力地貌体系的形成演变过程、水沙输移机制和滩槽冲淤演变规律,开发了大型海岸工程演变效应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模拟技术,揭示了港区围涂等各类滩涂开发工程驱动下动力地貌与环境演变效应,确定了海堤防浪防潮标高和断面型式,提出了基于港口、工业区和城市联动的曹妃甸滩涂开发利用新型生态文明模式。研究成果已经直接应用于曹妃甸滩涂开发工程,并已得到了工程实践的检验。 《曹妃甸滩涂开发利用与环境效应》可供从事水利工程、港口航道及河口海岸动力学等方面研究的科技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遵循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原则,在全面介绍中国碳排放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重点对行政型碳减排政策情景,以及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的市场型碳减排政策情景进行模拟,预测与评价这两类政策情景的宏观经济效应、碳减排效应、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和居民福利效应,并系统性、前瞻性地提出实现碳减排目标的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