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以环境监测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职业岗位所需环境监测知识和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着重突出职业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本书可作为各类院校环境类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中、高级环保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辅导教材。 本教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学习项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教材内容。本教材以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了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7个典型学习项目,即地表水监测、污水监测、环境空气监测、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土壤污染监测、植物污染监测和噪声监测。每个学习项目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了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全书共有29个学习任务。每个任务分“学习目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思考与练习”4个模块。“知识学习”力求简洁、够用
夏新、付强主编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分册是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之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保证之一,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立足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和发展需求,注重对计量单位、标准样品、量值溯源和监测方法等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进行概述,并系统总结和梳理人员资格考核和监测能力认定两方面的工作程序、技术要求和常见问题等,可作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的学习资料和基础性教材。
《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旨在规范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培训工作,满足“十二五"期间技术培训工作的需求。主要读者对象为:全国各级环境监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环境监测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环境监测相关专业的师生,以及关心环保监测事业的公众。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范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的建设与运行管理,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的通用技术要求。 本标准为指导性文件。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技术中心、深圳中雅机电实业有限公司、北京绿创声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正升声学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新华净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2013年9月26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3年12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象山港海域环境评价与发展》从物理海洋学、泥沙动力学、海洋环境学、渔业资源学、水产养殖学等角度对象山港海域环境进行了专题研究,由环境科学总论、象山港概况、象山港水动力环境、20年间象山港海域生态环境的旬年际演变、20年间沉积物比较、象山港海域环境评价、20年来象山港海域环境演变、生态环境演变与养殖产业发展的关系,硅、氮、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象山港海洋环境保护对策及建议、象山港赤潮和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等11章组成。在国内首次用较大时间尺度-20年时间尺度,对象山港海域的环境进行了评价,对读者分析比较工农业生产活动对海域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东江为我国珠江三大水系之一,主要位于广东省境内,担负着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内的近400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近20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急剧增长,东江水系水资源和生态系统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合理有效地开展水质和生态监测显得十分迫切。目前,我国水质监测和生态状况评估仍主要采用理化指标和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人们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等概念的认识,生态健康与完整性评估逐渐成为水质管理的主要目标,生物监测与理化监测一起,正逐渐成为水质和生态管理中常规监测的主要内容。《东江水系底栖硅藻群落与生物监测》针对东江水系现状,提出了一套适合大型复杂河流的底栖硅藻监测方法及评价体系。重点介绍了如何运用底栖硅藻进行生物监测,同时以东江水系为例,运用硅藻指数对河流水系生态系统进行
刘艳霖主编的《水环境监测项目训练(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内容包含水环境监测的各种方法,从样品采集到现代分析仪器使用,从常规环境监测到复杂环境样品中微量污染物的分析。 本书将水环境监测分为7个实训项目:水样采集和保存、物理性质的监测、非金属无机物的监测、金属及金属化合物的监测、有机化合物的监测、生物监测和综合项目训练,共包含45个子项目。本书依据环境保护部的*新标准和方法,结合教学需要,内容表达形式直观,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 本书是高职高专院校环保类专业的相关课程教材,建议学时为120学时,各学校可根据学校实际选讲有关知识,同时也可供各行各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为进一步规范全国环境监测业务技术培训工作,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监测司委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制一套涵盖环境监测业务管理和各专业技术领域的*培训教材即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该书是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中一个分册,首先概述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土壤环境监测工作进展;然后讲解了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无机有机项目分析测试方法,然后介绍了其数据处理和结果评价等。 赵晓军、陆泗进主编的《土壤环境监测技术(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为全国土壤环境监测、农村环境监测技术培训教材,也可供各级环境监测站土壤和农村技术培训、从事土壤环境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等阅读参考。
本书根据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突出环境监测岗位实际监测任务,培养训练环境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全书共十章,以监测对象为主线,详细说明了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环境标准、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分别介绍了环境监测基本知识、水和污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现代环境监测技术等监测方法和技术。实验的选取与岗位运行方法同步,突出实际、实践、实用,适当兼顾新仪器、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运用。采用*的国家标准来规范环境监测术语,一律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本书被历届全国环境职业技能大赛组委会指定为参考书。 本书为高职高专环境类、工业分析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同时可供环境保护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主要包括:篇 环境检测实验与实训基础知识;第二篇 环境监测基础性实验;第三篇 环境监测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第四篇 环境监测实训。共36个实验,5个实训。适合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环保设备与工程专业等学生选用。也可供广大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环境治理保护工作、环保设备生产企业的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参考。
《环境空气PM2.5手工监测方法:滤膜称量标准操作程序》是对美国EPA质控文件“PM2.5Mass Weighing Laboratory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for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rogram”的编译。全书介绍了手工监测环境空气PM2,5时,实验室分析人员如何对滤膜进行操作,终获得准确可靠的滤膜重量。《环境空气PM2.5手工监测方法:滤膜称量标准操作程序》分别规定了恒温恒湿室实验室的建设要求;规范了滤膜采购、检验处理、平衡、称重、运输、存储的程序;对滤膜实现追踪管理,监管滤膜所处的每一个环节,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融入滤膜操作的每个环节中。 《环境空气PM2.5手工监测方法:滤膜称量标准操作程序》共12章,第1章“简介”由杨凯编译;第2章“实验室能力建设”由周刚编译;第3章“设备库存、采购、接收和维护”由钟琪编译;第4章“通讯”由李铭煊编译;第5章“
本书以赣江中游鱼类资源及水生态环境现状为基础,围绕赣江已建和在建的三座水利枢纽工程对鱼类及其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和预测,通过建立水库生态优化调度模型探讨了赣江中游水利枢纽群生态优化调度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措施,以弥补或减缓工程对鱼类带来的负面影响。本书可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赣江乃至鄱阳湖水系鱼类资源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为赣江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本书介绍了水环境监测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了涉及水环境监测中监测方案的制订;水样的采集、保存与前处理技术;监测分析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等。本书力求:内容全面,反映当前国内外水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水平;针对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环境监测人才专业水平与能力的要求;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突出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本书为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专业及环境类其他各专业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环境保护相关企事业单位及职业资格考试的培训教材。
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监管责任重大,构建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源环境风险评价体系是建立固体废物管理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本书根据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源的特点及其环境风险特性与评价要求,介绍了生命周期、安全检查表、概率风险、模糊逻辑和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并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大宗工业固废环境风险评价》可供环境工程、固体废物管理、矿业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在分析隧道工程建设与地下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隧道涌(突)水来源识别技术与方法,构建了岩溶隧道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全面阐述了其评价标准和评价过程,同时以一岩溶长大隧道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与验证。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工程环境影响相关领域研究的人员参考,也可供从事隧道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质量保证体系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引用了大量相关书籍、期刊文献、相关网站等资料,主要部分己经列入了本书的参考文献目录,其他文献由于篇幅所限没能列出。 全书共10章节,内容包括绪论、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质量及其有效性审核、黑龙江省污染源监控系统建设概况、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的构成、 数据库设计等。
本书分为两部分,共计13章。部分立足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知识,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标准、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环境现状调查、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公众参与7章内容。第二部分以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技能为重点,包括工程分析、产业政策和规划的符合性分析、环境影响预测模型与应用、环境保护措施、清洁生产评价、防护距离计算6章内容。全书依据2016年7月颁布的新《环境影响评价法》编写。 本书结构紧凑、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科书,也可用作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学习和应试用书,同时对环境保护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工作也有参考价值。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研究与应用》主要内容分为5 章,其中第1章为概述,第2章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第3章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研究,第4章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与分析,第5 章为主要结论。
《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政策法规》内容有关于印发《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印发《湖北省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重庆市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等。
21世纪,全球各国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而给予高度关注,环境污染是其中主要的困难之一。各国对各种有毒有害气体的探测,对大气污染、工业废气的监控以及对人居环境质量的检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低成本可携带的有毒有害气体传感器及阵列,对环境污染的源头进行监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众多气体传感器中,质量敏感型气体传感器具有结构紧凑、工艺性好、成本低、适宜批量生产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中。但质量敏感型元件本身对气体或蒸汽不具有选择性,其作为化学传感器的选择性仅仅依赖于表面敏感膜的性质。 孙萍、冯兴编著的这本《质量敏感型有毒有害气体传感器及阵列研究》以质量敏感型传感器元件为基础,用合成新型气体敏感材料聚炔和超分子材料,以及基于聚炔的有机无机复合材
本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环境标准和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突出环境监测的特点,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强调实践,注重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并配合教材内容选编了一定数量的阅读材料,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 本书为中等职业学校环境保护与监测专业教材,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环境类及其他专业的教学用书,或作为环境保护科技人员、管理干部、环保职工培训教材及参考书。
王海芳主编的《环境监测》是在“环境监测”教学多年经验总结以及对教学讲义不断修改和完善的基础上。结合长期从事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实际经验,根据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按照“环境监测”教学大纲编写的。全书以系统的理论和详实完整的图表介绍了环境监测的完整知识体系,主要内容包括水环境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质量监测、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生态监测、噪声监测和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为便于教学,本书还附有思考题和习题。本书所述内容详细,理论与实践并重,并附有较多插图。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使用,学时数为80~120学时(包括实验).亦可作为环境工作者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