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环境监测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安排内容,采用*的国家标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突出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包括绪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地表水监测,城镇污水监测,工业废水监测,空气质量监测,固定源废气监测,室内空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辐射环境监测,应急监测等。章末给出了相关的专业网址,方便学习者查询参考。本书为高职高专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及环境保护类其他专业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同时可供环境保护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本教材侧重于系统介绍与我国各类标准密切相关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同时力求反映国内外环境监测技术新进展。全书共分为8章,分别为绪论、水质监测和分析、大气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为配合理论教学,本教材还附有12个实验。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环境监测”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分析、环境检测等工作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具书。
《PM2.5沙尘气溶胶和干湿沉降物的理化特征及源解析研究》以我国西部城市和环境空气背景点的大气悬浮颗粒物(TSP、PM10、PM2.5、沙尘气溶胶)、干沉降(自然降尘、沙尘暴降尘)和湿沉降(降雨、降雪)为对象开展了相关研究。全书共分18章,内容多与日常环境监测和环境科研工作相关,主要涉及我国气溶胶污染研究,兰州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溶胶污染研究,气溶胶中水溶物、金属元素、多环芳烃和高氯酸分析研究,自然降尘和沙尘暴降尘理化特征,大气降水,城市和背景点大气环境,环境空气手工与自动监测,大气微生物,大气干湿沉降物对地表洁净水体的污染研究,大气污染能见度,金属材料大气腐蚀速率,建立大气颗粒水溶性离子标准分析方法,离子色谱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等。《PM2.5沙尘气溶胶和干湿沉降物的理化特征及源解析研究》可作为环境科学、环境
《冰冻圈科学概论》从冰冻圈科学理论框架角度系统介绍了冰冻圈科学,内容涵盖冰冻圈各要素的形成发育、演化和研究方法,以及冰冻圈与气候系统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地缘政策等热点问题。
为进一步规范全国环境监测业务技术培训工作,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监测司委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制一套涵盖环境监测业务管理和各专业技术领域的*培训教材即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王瑞斌、李健军主编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是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中一个分册,主要内容为空气质量标准、监测方法标准和运行管理技术规范、自动监测、手工监测、酸雨、沙尘等相关知识。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创新研究》对国民经济规划环评和法规环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相关问题作了探索,国民经济规划环评和法规环评都是重大而复杂的政策、法律问题,本书的研究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开始。本书观点可以为我国开展国民经济规划和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从而推动国家有关部门在国民经济规划和法规的制定过程中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促进我国国民经济规划和法规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著作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0AJY002) 我国碳排放总量确定、指标分配、实现路径机制设计综合研究 和北京市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 长城学者 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CIT和TCD 20140321) 碳排放与博弈计量研究 的研究成果,该著作采用博弈论、机制设计理论、投入产出、计量经济理论、可计算一般均衡等方法,深入研究我国碳排放总量的确定,指标在不同时期、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分配以及碳排放目标的实现与机制设计问题,并利用动态模拟方法进行模拟研究,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指导与借鉴。
环境遥感工作基于各项成果,近年出版了《基于环境一号卫星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大气环境卫星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环境一号卫星应用系统工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图集》等专著。 环境保护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著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吸纳了以上专著的一些内容,以现有较为成熟的环境遥感技术应用技术体系和业务运行成果为主,介绍了环境遥感监测应用进展和图像处理、水环境遥感监测、大气环境遥感监测、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原理及应用等内容,《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旨在提高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为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提供支持。
罗小勇主编的《基于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计算理论方法及应用》由水域纳污能力计算理论与方法、水域纳污能力计算案例两部分组成。首先阐明了水功能区水域纳污能力的概念与内涵,对水功能区污染源、水质监测与评价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展望了水域纳污能力计算的发展方向。分河流、湖( 库)两种水域类型,系统阐述了纳污能力数学模型计算的流程与方法;探讨了实测法、调查统计法、估算法等3种污染负荷计算方法的工作程序与内容。本书还介绍了 三峡水域纳污能力计算 长江干流水域纳污能力计算 武汉江段多指标和动态纳污能力计算 3个典型的研究案例,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本书适合从事水资源保护行业的广大工作者和致力于水域纳污能力研究的科研人员阅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生态环境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地方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的重要举措和抓手,对于推动地方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生态产品的供给水平和保障能力,创新生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017-2020年,生态环境部先后命名了四批共8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些地区根据区域特色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和可推广的典型案例与经验模式。
《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管理办法》所集结的项目管理办法涵盖项目决策、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并对质量、安全、进度、投资、招标、合同、采购、风险排查、文档信息、会议沟通、冲突解决等各类工程要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该书是试点工程项目管理和制度建设宝贵经验的集大成者,在这套项目管理制度的凝聚和指导下,试点工程生态治理已取得了可观的成效。
《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环境监测管理》以环境监测的法制管理、业务管理、质量管理、综合管理和网络管理为重点,构建了环境监测管理方面的框架体系。法制管理方面,系统梳理了由国家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单行法、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地方法规等构成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业务管理方面,系统归纳了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环境预警监测四大类主要监测业务,并以各环境要素为切入点进行了细致分析;质量管理方面,详细阐述了质量管理的理论知识,讲解了质量管理中常见的质控措施、方法和手段;网络管理方面,重点介绍了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网络层级与信息系统、网络类别、功能和发展趋势;综合管理方面,归纳总结了环境监测数据与报告等信息产品的特征和作用等,引导读者建立起对
本套丛书的主要读者群为初、中级环境工程职业技术人员。采用问答的形式。每一分册知识点的选择都经过了反复推敲,力求只把读者需要的知识和必须掌握的技术与技能提炼出来;每个问题的解答则尽量做到准确、精练、通俗易懂。 本套丛书可作为环境保护职业教育的培训教材。
本书从^y能谱测量所的基础物理学知识出发,详细描述了实验室^y能谱测量与分析的原理、方法及流程,不仅涉及软硬件的操作,还包括详细分析流程的描述,内容涵盖样品的采集制备、仪器的操作运行、实际测量分析过程及质量保证流程的各个环节。 本书可为我国辐射监测领域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的各级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环境评价作为一门集技术程序与方法学的学科体系,其理论、方法和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本书内容涵盖建设项目、区域开发和战略政策三个层次,总计15章。第1章、第2章和第3章介绍了环境评价的基本概念、评判依据和标准及其制定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与管理程序;第4章至第6章介绍了环境评价主要的方法学:工程分析、生命周期分析和清洁生产评价;第7章至第11章分别论述了建设项目中大气、水、固体废物、噪声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并辅以案例说明;第12章至第15章重点介绍环境评价的进展,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累积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等。
《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生态环境监测技术》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生态保护工作已逐渐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已由单纯污染控制转向以注重生态保护和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为战略目标。作为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生态环境监测成为环境监测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巨大的地域差异性,要科学、全面、客观地反映生态环境状况就需要建立起一套系统的技术规范和方法。在当前生态环境监测任务日益繁重、监测技术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从事生态环境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同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本书从基础的大气组成开始,讲述了空气监测的基本知识,样品的采集、处理和保存方法,空气污染物的测定方法,空气污染监测的概念、基础知识和方法,常用空气监测仪器的操作方法以及各类空气污染的特点及监测重点。 本书适合从事空气监测的基层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阅。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中国碳排放投入产出分析:原理、扩展及应用》在构建中国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对1992年~2012年中国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及重点部门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情景探讨了中国实现2030年峰值目标的可能排放路径。主要内容如下:1. 构建基于非竞争进口型投入产出表的中国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2. 利用改进的结构分解分析法(SDA)识别1992年~2012年中国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及重点部门。3. 分析碳排放关键驱动因素及重点部门的碳排放增长特征。4.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碳排放的增长路径进行情景分析,探讨2030年峰值目标的实现途径。
本书涵盖水质分析实验中各类常用的方法,从样品采集到现代分析仪器的使用,从常规滴定分析到复杂环境样品中微量污染物分析。本书共59个实验,力求囊括水质分析实验涉及的常见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由基础分析操作练习到较复杂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以便循序渐进地学习。附录部分还为读者提供样品采集与处理,仪器使用说明,现行部分水质标准及实验室基本知识等内容。
本书采用问答的形式,从实用的角度着手,汇总了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中的各项技术内容,包括土壤与固体废物污染的基本知识,土壤污染物的采集、预处理和项目分析,固体废物的采集、预处理、有害特性鉴别、有害成分分析,生活垃圾特性分析以及常用监测仪器的操作方法,后还介绍了各类土壤与固体废物污染的特点及监测要点。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可查阅性强。可供从事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阅读,也适合于相关专业职业技术人员培训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