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陈皮有近千年的发展历史,自古药食同源,是中国名贵中药材、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驰名海内外。近年来,假年份和异地陈皮充斥新会市场,严重威胁新会陈皮产业健康发展,严重损害群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江门市档案馆(江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联合新会区档案馆、新会区林业科学研究所选材新会陈皮编纂特色志书,旨在系统呈现新会陈皮的历史与现状,记录新会大红柑果树、新会陈皮产业的发展轨迹和人们的奋斗历程,反映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历程。本书上限追溯至事物发端,下限2022年末,从陈皮的生长环境、种植、炮制、产业、价值、品鉴和文化七方面介绍新会陈皮,并附有大事记和陈皮相关保护条例等。图书图文并茂,是目前少有的、成体系地介绍新会陈皮的图书。
本书是在总结作者对江淮区域粮食作物生产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技术成果编写而成的。全书共5章,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论述了粮食作物光温水资源和水肥药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第三章论述了粮食作物抗逆丰产增效理论与技术;第四章介绍了粮食作物轻简复合种植与周年抗逆丰产增效技术模式;最后一章介绍了粮食作物生产结构调整、产业融合与固碳减排增效技术模式。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柑橘病害、柑橘虫害、柑橘草害、柑橘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等,收录了我国柑橘上常见病虫草害71种,其中病害34种、虫害25种、草害12种,重点介绍了每种病虫草害的诊断识别、分布为害、发生(或流行)规律及其绿色防控技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使用,书中配有代表性图片260余幅,书后附有柑橘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挂图3幅。 本书可供高校和科研院所植物保护学、果树学、柑橘栽培学等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师生阅读,也可供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产管理等部门的政府职员及与农业相关的企业研发人员参考。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柑橘病害、柑橘虫害、柑橘草害、柑橘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等,收录了我国柑橘上常见病虫草害71种,其中病害34种、虫害25种、草害12种,重点介绍了每种病虫草害的诊断识别、分布为害、发生(或流行)规律及其绿色防控技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使用,书中配有代表性图片260余幅,书后附有柑橘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挂图3幅。 本书可供高校和科研院所植物保护学、果树学、柑橘栽培学等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师生阅读,也可供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产管理等部门的政府职员及与农业相关的企业研发人员参考。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柑橘病害、柑橘虫害、柑橘草害、柑橘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等,收录了我国柑橘上常见病虫草害71种,其中病害34种、虫害25种、草害12种,重点介绍了每种病虫草害的诊断识别、分布为害、发生(或流行)规律及其绿色防控技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使用,书中配有代表性图片260余幅,书后附有柑橘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挂图3幅。 本书可供高校和科研院所植物保护学、果树学、柑橘栽培学等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师生阅读,也可供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产管理等部门的政府职员及与农业相关的企业研发人员参考。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柑橘病害、柑橘虫害、柑橘草害、柑橘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等,收录了我国柑橘上常见病虫草害71种,其中病害34种、虫害25种、草害12种,重点介绍了每种病虫草害的诊断识别、分布为害、发生(或流行)规律及其绿色防控技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使用,书中配有代表性图片260余幅,书后附有柑橘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挂图3幅。 本书可供高校和科研院所植物保护学、果树学、柑橘栽培学等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师生阅读,也可供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产管理等部门的政府职员及与农业相关的企业研发人员参考。
在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保存”的支持下,作者团队对部分综合性状优良、栽培范围较广的食用菌品种及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进行了鉴定、分析与评价。基于上述调查和鉴定评价编写本书,本书共三章,分别介绍了广西食用菌种质资源概况、栽培食用菌种质资源、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图文并茂,详细描述了每份种质资源的采集信息、生物学特性、栽培性状等。 本书主要面向从事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保育、研究和利用的科技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师生、农业管理部门工作者、食用菌栽培和加工人员等,旨在提供广西食用菌种质资源的有关信息,促进食用菌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全书共分六章,在科学界定旱作区范围与内涵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旱作区耕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农业生产等基本情况,以及土壤类型、面积和空间分布特征,并以耕地生产力现状、障碍消减、肥沃耕层构建为主线,揭示了旱作区耕地肥沃耕层关键指标和土壤肥力、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明确了肥沃耕层构建和障碍表征的指标、阈值,以及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技术对策,提出多维、多源的旱作区耕地质量关键指标数字制图方法。
本书以喀斯特山区常见饲草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该区域温暖湿润的气候背景下,从环境因子对饲草表面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本土优异乳酸菌资源的挖掘与利用、青贮添加剂使用效果、青贮开封后有氧暴露期间品质变化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依托微生物分子鉴定、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喀斯特区域常见牧草的生产及应用情况,重点围绕不同饲草在原料、青贮过程和开封利用期间的微生物多样性、发酵品质、饲喂价值等方面开展理论研究和工艺改进,并提出适用于生产的技术措施,旨在提升该区域饲草料利用效率及解决季节性供应不平衡问题。 本书不仅可供从事饲草料行业的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学校草学、畜牧学、农艺与种业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参考用书。
本书收录了川西北草地20科96属271种野生牧草、28属52种栽培牧草以及29属50种毒害草。除了植物分类学特征以及生态和生物特性外,本书还对牧草的饲用价值、栽培和加工利用方式以及毒害草的毒理特性进行了描述。每个物种配置了植物生境、全株、局部构件(包括放大镜、解剖镜下的)等多张彩色照片,便于读者识别和鉴定。此外,在描述分布范围的基础上,还绘制了每个物种在四川省内的县域分布图。 本书可供草学、畜牧学、生态学、植物分类学等领域相关人员查阅参考。 审图号:川S(2022)00018号
稻田综合种养在我国蓬勃发展,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成为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典型范例。2018年《“双水双绿”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作者提出“双水双绿”理念,成为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升级的模式和目标。《“双水双绿”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深入剖析“双水双绿”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分析“双水双绿”产业基础及理论依据,解读国外相关产业发展,对“双水双绿”体系下绿色水稻生产、小龙虾绿色养殖、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健康土壤培育与管理、主要模式及技术、绿色生产技术及标准、产业发展的支撑及保障体系,以及示范推广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讨论,对未来“双水双绿”发展综合效益及前景进行展望,对推进我国“双水双绿”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行业大学在行业产业现代化进程中产生,与行业产业互促共进。面对农业科技快速升级 新的趋势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增长的技术需求,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亟待改进和完善。与此同时,产教“两张皮”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高校发挥社会作用的 问题,农业高校急需合法合理地面向产业谋求高质量发展。为破解农业现代化“短板”问题,本书针对高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现状及问题,借鉴美国和 部分地区高校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经验,依据管理与生产力关系理论、传统农业改造进化理论、现代农业科技应用理论和农技推广模式演进理论,遵循农业演进规律、农技进步规律、推广成才规律、政府推动规律、群众需求规律、技术适用规律、教育塑造规律和技企合作规律,构建我国高校 实施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模式。 本书可供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管理
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f. sp.tritici是我国小麦生产上一种大范围跨区域流行的重大病害,曾多次在全国麦区大流行或特大流行,严重威胁 粮食安全。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植保工作者的努力,我国小麦条锈病防控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病害流行出现了明显的减轻趋势。近年来,由于条锈菌毒性新小种不断产生,加之种植结构改变和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小麦条锈病重发流行频率 ,潜在损失增大,对小麦生产丰收和 粮食安全构成新的严重威胁。“十四五” 重点研发计划“小麦条锈病灾变机制与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21YFD1401000)专门设立“小麦条锈病分区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编号:2021YFD1401005),目的是系统构建小麦条锈病绿色高效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为病害的持久高效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服务农业生产,尽快将科研成
本书基于中国典型生态区和典型城市干早特征,通过数据分析、规律揭示、方法创建、技术集成等多种手段,开展生态区和城市抗早应急保障关键技术研究。本书探明生态区与城市全景式流程再造及多维协同决策支持的科学问题,突破面向生态的多水源联合调配抗早应急保障的关键技术,为显著提升中国生态区和城市抗早应急保障能力、减少早灾损失提供科技支撑。 本书可供研究和关心生态区及城市抗早应急与管理的专业人士、管理者参考,也可供水利工程、环境科学、生态学、管理科学等相关专业的科技工作者、技术人员、研究生、本科生阅读和参考。
实木板材表面特征与物理性能直接影响板材利用与产品质量,本书以实木板材表面特征与物理性能检测为对象,以图像处理与光谱分析为检测手段,应用模式识别领域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对实木板材开展检测与分析等。本书内容整合了作者的科研成果,系统介绍了线性分类器、聚类算法、主成分分析法、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支持向量机、压缩感知、神经网络等模式识别的基本原理,以及参数优化和相关改进策略,给出了实木板材物理性能检测与表面特征分析的整体流程和实验结果分析的相应方法。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帮助读者掌握模式识别方法的具体应用过程,并解决应用中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