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本书是为公共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MPA教育及公务员培训而编写,全书共分为六章。章论述了该领域外研究进展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向。第二章对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情况进行了介绍。第三章从管理的视角对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组织构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第四章对可持续发展管理的主要环节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第五章选择若干重点领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第六章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的类型、功能和作用,分析了示范工程建设对于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作用。
《区域经济一体化:东亚地区的实践》以中国为主线,分别分析了中国与东盟的一体化、中地与中国香港的经济合作以及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的经济合作,并将这一分析置于东亚地区产品内分工网络化形成与变迁的发展过程中,试图通过对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历史与现状的客观系统分析,探索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新出路。《区域经济一体化:东亚地区的实践》具有系统性、深入性和全面性等特点。首先,《区域经济一体化:东亚地区的实践》系统梳理和分析了东亚业已形成的一体化基础,从文化、经济以及经贸关系等多个角度审读了其深层次问题,并以此作为寻求东亚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举措的依据。其次,与其他同类领域相关研究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东亚地区的实践》更多地将研究视野置于东亚网络化分工的背景下,从地区内各国(地区)经贸关
本书立足于全球产业转移、产业分工、价值链片段化和集群企业升级等视角,研究地方产业集群如何嵌入全球价值链,并沿着所在价值链向上攀升或升级的发展路径。同时提出集群的产业链整合,是地方产业集群“嵌链”的关键,也是地方产业集群在与全球价值链耦合时获取价值链中高附加值、核心环节的基础。全书从三个方面展开:,以全球产业转移为出发点,重点探讨随着生产方式由企业内垂直一体化到垂直分离,最终向水平一体化的发展,全球价值链先后经历了“专业化—模块化—虚拟化—大规模定制”的演进轨迹。第二,以“微笑曲线”为理论依据,以跨国公司的业务外包和海外投资的动机,以及地方集群企业跨国公司提供配套服务的方式为基础,着重分析了全球价值链与长三角产业链耦合与嵌入的关系。第三,以地方集群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并沿所在
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是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和中观经济学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新视角:将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化之间的若干关系置于国家背景下,进行跨学科、多维度的交叉研究和综合分析。 新问题:聚焦于工业化与县域经济的整体关联、工业化与县域经济的现代化、工业化与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片面工业化战略与县域经济和“三农”问题、新型工业化与县域经济的发展五个方面。 新对策:创新发展模式,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抓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结合,加大以工补农力度,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坚持走以农民参与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
本书不仅探讨了区域经济学、比较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而且广泛搜集了泉州、苏州、温州的许多经济发展、企业创新的现实资料,通过比较分析, 对所有正在奋力图谋发展的地区都有其借鉴价值。 本书以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发展独具特色、活力、发展较快、产业竞争力较强的泉州、温州和苏州三个地级市为例,围绕如何提升产业竞争力这个主题,考察了三个地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共性和差异,总结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这对全国各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寻求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营造产业竞争优势,获取竞争收益极具借鉴意义。
本书是国家关于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影响下的产物,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了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与结构转型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三次产业结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优化升级趋势,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及其结构变化与优化升级趋势,结构转型背景下长江经济带能源利用效率与生态环境变化及其提高与改善趋势,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与结构转型的实现途径及措施对策。
王振、王玉梅主编的《健康经济与上海的转型发展》系统阐述了健康经济与上海转型发展的关系,具体包括上海大力发展健康经济的战略思路,上海医疗服务业、养老服务业、生物医药产业、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还说明了世界健康管理业发展的经验及对上海的启示,以及美国波士顿和新加坡发展健康经济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