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法律是指自公元前21世纪建立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时起,至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时止,中国近四千年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的总称,包括奴隶制社会法律和封建制社会法律。 奴隶制社会的法律始起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善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禹刑、汤刑、九刑分别是夏、商、西周法律的总称。西周时期是奴隶制社会法律最完备的时期,在周公的礼治学说和“明德慎罚”思想的指导下,西周提出了一些刑罚适用原则,如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等,对此后封建社会的立法产生了的积极影响。礼治思想则是后来儒家学说的基础。
本书系统地梳理和阐述了自古代希腊、罗马以来至20世纪西方社会有关法律的各种思想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及其规律。全书注重从社会发展的背景中考察各种法学观点及其演变过程,说明各种法律思想的具体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本书使用了类型化的叙述方法以突出重点,展现思想发展的动向,详细介绍了当代法律理论界的发展,对批判法学思潮、后现代主义法学理论、新自由主义法学观点等,都从社会背景、主要观点、内部分派诸方面作了分析。书中还配发了50余幅西方法律思想家的肖像和其他相关图片。 本书可作为高等法律院校开设“西方法律思想史”课程的通用教材,也是法律专业师生和法学爱好者研习西方法律思想史的适用读本。
近世以来,西风东渐,冲突碰撞,法治徘徊,中国是个茶几,上面摆满杯具,每个法律人的精神家园都在政治博弈的角斗中飘摇。本书试图拂去遮蔽历史真相的尘埃,以史学之眼光、文学之笔法、法学之思维,研究、访谈、阅读等多般器械轮番上阵,在政法舞台上钩沉往事,呈现一部可思可叹的政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