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官场崇尚金石文化,清朝大臣端方痴迷于此,并且收藏大量珍品。《陶斋吉金录》共计八卷,收录了商周至隋唐时期的青铜礼器、兵器、权量、造像等359件,还有很多珍贵的金石碑帖。书中不仅勾勒出了每个器具的形状,而且摹出相关文字,标注尺寸大小,多方面地展示该文物的细节特征。《陶斋吉金录》是古代藏品绘图很好之作的代表,为研究古代考古与国宝鉴定提供了重要的物证与史料。
《盼云轩画传》内共四卷,一二卷山水,三卷墨竹花卉,四卷花鸟草虫。原书蝴蝶装,收双面联式版画百余幅。《闲窗论画》共一卷。两书作者李若昌是清朝著名书画家,人称其字得子昴(元朝书法家赵孟頫)神髓,晚年的山水画风格与清代画家王原祁非常相似。平时闲访云林笔意,花卉画堪称一绝。工书善画,有名于时。两书作为李若昌的代表作,留下了丰富的绘画遗产,对专业绘画者提供了宝贵的临摹、学习、欣赏、研究和参考的资料。
《读画斋偶辑》主要辑刻国初名士画像及题跋,画像来自乾嘉名人鲍廷博、金鄂岩二氏购得十一幅名士画像,每幅画像均纪录像主一段心曲,像主率皆康熙名流,画家尽皆当时名手,横跨近半世纪的十一幅画像,具体而微地廓描一代画像风潮。大量题咏更将画像带向一个公众的话语空间,播染而成文人集体的记忆。顾修辑刻十一幅画像,涉及休闲行乐与扮装表演的嬉游意蕴,亦饱含 悦目 与 扮装 两重特性,诸家题咏,见证像主交游之幅度,不失为记录当时生活的重要文献资料。
清黄遵宪撰,因其居室名“人境庐”故名,系作者黄遵宪晚年手定本。十一卷。卷首有梁启超撰《嘉应黄先生墓志铭》,卷末有黄遵宪弟黄遵楷《跋》。是书收录作者同治三年(1864)至光绪三十年(1904)所作古今体诗六百余首,按年编排。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新颖,包括当时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外的名胜古迹、怀人篇什和酬唱之作等,体现了“未有之物,未辟之境”的诗歌创作思想。
“抱朴”是道教术语,源于《老子》的语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朴子》内篇20卷,论述神仙吐纳符篆勉治之术;外篇50卷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词旨辨博,饶有名理。全书总结了魏晋以来的神仙家的理论,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并继承了魏伯阳的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本次出版据宋绍兴二十年临安府荣六郎刻本影印。
《集古印隽》内容简介:王石经,字西泉,城里人。少有旅力,人武庠,顾善学颜清臣书。尤酷嗜金石文字。与邑人陈介祺、郭磨折柬往来,夙称莫逆。凡商、周、秦、汉之钟、鼎、盘、匜、樽、蛊、敦、洗之属,得以悉心研究。寝馋其间数十年,详其文词,取其笔法,嘬其奥蕴。故能善篆隶,工雕锈。其所刻石印,一笔一画,纯从古印求得来故。生于道咸时,其奏刀殊无邓石如、陈曼生一字阑入。惟不喜为俗人落墨。常同陈介祺检定万印楼印谱。同王懿荣、盛昱、徐坊,诣太学,观石鼓。同官本昂赴琅琊台拓秦碑。一时交游皆海内知名士,博古家也。所辑古印七册,甄古斋所刻之印谱一册,当代名人题跋殆遍。年八十有八卒。子宗彝,字幼泉。丙彝,字子常,由附贡任凉城知县,康保设治局局长。皆工篆隶。尊彝,字子重,工绘事,咸能世其家云。
《王文正公笔录》,北宋王曾撰,本书所记皆太祖、太宗、真宗时廊庙旧闻,下及仁宗初者仅一二条。 王曾是真宗朝咸平五年连中“三元”的状元,为宋代名臣,谙习宋朝掌故,《王文正公笔录》所言多确凿有据,李焘作《续资治通鉴长编》时往往全采其文,是一种重要的宋代史料笔记。
《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一起合称《四书》,是儒家传道受业的基本教材。宋代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将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孟子》乃至《四书》,在今日看来,除去研讨中国古代思想史等方面的参考价值外,对现代人的修身养性、促进社会和谐,也有其可取之处。此次影印所用底本,为国家图书馆珍藏原铁琴铜剑楼旧藏宋淳祐十二年当涂郡斋刻本。本次重印,对开本和版心进行了优化,并锁线装订。
随龙藏寺碑,正书。碑文三十行,行五十字。碑阴五列,每列三十行。碑侧三列,上列六行,中列八行,下列二行字数不等。碑额题“桓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选龙藏寺碑”。随开皇六年(五八六)刻。碑文为齐开封参军长公礼撰,末著书人姓名。碑存河北正定龙兴寺。 龙藏填充碑书法宽博秀丽,平正冲和,结体方正有致,线条劲挺有力,可以看出初唐的楷书的在随已经形成,亦见随代楷书因革趋变之不同。清王澍《虚舟题跋》称“无六朝剑陋习气,盖天将开唐室文明之始,故其风气渐归于正。” 今据旧拓本影印,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和欣赏。
《王文正公笔录》,北宋王曾撰,本书所记皆太祖、太宗、真宗时廊庙旧闻,下及仁宗初者仅一二条。 王曾是真宗朝咸平五年连中“三元”的状元,为宋代名臣,谙习宋朝掌故,《王文正公笔录》所言多确凿有据,李焘作《续资治通鉴长编》时往往全采其文,是一种重要的宋代史料笔记。
《刘艺草书观音宝相重光记拓本》是书法家刘艺先生书蔡学士所撰之《明万佛延寿寺千手千眼观音宝相修复重光记》,其文不足九百字,却对重塑的千手千眼观音宝相的描写精致而华丽,对其周围环境的描写宏气。刘艺先生之草书相离相带,连贯通畅,笔意奔放,体势连绵,给人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它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意义,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为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读者、尤其的书法爱好者收藏,品鉴。
《夏承碑》,东汉建宁三年立。书体为隶书。宋元祐中,洺州治河堤,始得之。此碑书法奇丽娴熟,精彩飞动。为汉之名碑。隶法中参篆籀笔意,意趣盎然。笔画使转圆润,精巧秀美,颇多变化。也有人疑为后人伪作。 元朝刘有定说:《北海淳于长夏承碑》,在今洺州。宋元祐间因治河堤,于土中得之,刻画如新,奇古浑厚,郑回溪所谓篆体八分者。(《衍极注》)清朝王澍:此碑字特奇丽,有妙必臻,无法不具。汉碑之存于今者,唯此绝异。然汉人浑朴沉劲之气,于斯雕刻已尽,学之不已,便不免堕入恶道。学者观此,当知古人有此奇境,却不可用此奇法。(《虚舟题跋》)清朝翁方纲:是碑体参篆籀,而兼下开正楷法,乃古今书道一大关捩。(《两汉金石记》)清朝刘熙载:《延光残碑》、《夏承碑》、吴《天发神谶碑》,差可附于八分篆二分隶之说,然
史晨碑该碑分为二,刻于碑石阳面的为《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俗称《史晨前碑》;刻于碑石阴面的为《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俗称《史晨后碑》。东汉建宁二年(二八九)立。今在山东曲阜孔庙。前碑隶书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后碑隶书十四行,行三十六字。该碑书法遒厚紧密,气韵高古,法度森然,为汉隶碑刻中的精品。 今据旧拓本影印,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参考。
《林畏庐先生学行谱记四种(外一种:文微)》是繁体竖排影印本,影印了朱心佛先生两部著作:《林畏庐先生学行谱记四种》《文微》。其中,《林畏庐先生学行谱记四种》以世界书局1949年版为底本,《文微》以民国三十三年双流黄氏济世堂刻本为底本。这两本著作主要是朱心佛对其老师国学大师林纾的学术思想和讲课笔记的整理。书稿有较高出版价值,尤其是《文微》,因其体量较小,所以较少能为世人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