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碑刻史》以三千年历史为线索,从先秦到当代,远追碑的起源和繁衍,下及现代碑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按朝代顺序全方位系统梳理展现中国碑刻文化的发展脉络,清晰揭示中国碑刻三千年的演变轨迹,是一部中国碑刻文化专门史。
《中国碑刻史》以三千年历史为线索,从先秦到当代,远追碑的起源和繁衍,下及现代碑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按朝代顺序全方位系统梳理展现中国碑刻文化的发展脉络,清晰揭示中国碑刻三千年的演变轨迹,是一部中国碑刻文化专门史。
本书是“胡澱咸中国古史和古文字学研究”系列丛书中的第六卷,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胡澱咸先生在中国古史研究方面成就的集中整理和呈现。本书分为中方鼎考释、作册大鼎考释、颂鼎考释、格伯簋考释、兮甲盘考释、蔡簋考释、考释、钟考释、赵孟介壶考释、羌钟考释、永盂考释、攸比鼎考释、多友鼎考释、秦公考释、师考释、卫考释、天亡考释、卣考释、杜伯考释、麦盉考释、师俞鼎考释等五十八个部分及新见《铜器铭辞考释》,其史料翔实,论证严谨,具有较高的性、学术性。
《新文化史:历史学的“文化转向”》分为新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新文化史家与新文化史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三个维度的转向;转向:1980年代;新文化史的三个理论来源;微观史学与新文化史;精彩纷呈的文化史;彼得·伯克与新文化史;林·亨特与新文化史;娜塔莉·泽蒙·戴维斯与新文化史;罗伯特·达恩顿与新文化史;罗杰·夏蒂埃与新文化史等。
本书的内容大多取自往哲时贤的著述和经验,在作者个人相当于一份读书笔记,对读者则或许能起一点资料汇编的作用,借陈寅恪的话说,“殊不足言著述也”。这大抵也接近史学方法的本义:它是一种修养、经验和技艺的综合体,如果脱离治学经验和典范之作来讨论方法,就容易沦为空谈。 书中引述了大量他人的言论,涵盖古今中外。各位论者的思想背景和言说语境各不相同,将他们的言论条贯于一个系统当中,不仅显得牵强而芜杂,而且可能导致曲解和附会。
《黄埔军校年谱长编》带你用黄埔军校5.8万名毕业生的经历和视角重新、全面的认识当时的黄埔军校,首次披露蒋介石在黄埔军校的大量讲话和活动资料。 《黄埔军校年谱长编》在黄埔军校同学会历年积累、黄埔军校研究专家陈宇穷30年收集整理基础上完成,系统梳理了黄埔军校波澜壮阔的历史,史料详实,脉络清晰。这是海峡两岸第一部贯通黄埔军校全史的力作,完整记录了黄埔军校在广州、南京、成都、凤山各个时期的重要轨迹,详尽记述了军校创办、发展、荣膺世界籍名校的历史传奇。全书以1924年-1949年间黄埔军校本校历年事件为主体,同时前缀1911-1923年的“前期筹备时期”,同时以附录的形式补充了1950年之后在台的“凤山军校时期”的材料。全书体例,采取逐年、月、日排序纪事,部分条目根据叙事需要采用纪事本末体。作者收集、整理了大量史料,详述
本书不仅介绍古书和古文字资料的性质和主要内容情况,同时还介绍这些古书和古文字资料的年代或大致时代情况。本书重视并特别介绍了战国秦汉时期特别是诸子中有关传说时代的资料,本书对古文字资料和古文献资料并重,同时对一些比较重要的考古资料也作了一些介绍。本书十分注意利用战国秦汉出土文献资料米考证古书的年代问题,并注重利用出土古文字及其上古汉语语法及其特殊虚词来判断古书的年代问题。本书对研究先秦秦汉历史、文化、哲学等学科的研究生和教师是很实用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