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教育强国强民)》简介:芬兰的高福利和全球竞争力都源于其完善的教育,它将幸福理念落实到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在芬兰,幸福教育从幼儿时期就已经启程,它坚持让每一个人都上一样的学,享受平等教育资源,坚持通才教育,让人人能够全面发展,坚持人性化教育,培养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和关爱精神。芬兰以轻松的高考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幸福,以完善的职业高中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芬兰以随时随地、想学就学的理念建立了自由的成人教育体系,培养全民终身学习的观念。正是如此尊师重教的教育体系培养了芬兰人的种种优秀品格,铸就了国民幸福之本。 《芬兰(教育强国强民)》由刘英所著。
《童年的王国》是1824年8月的几天时间里,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博士对即将在英国开办华德福学校的教师们做了一系列的演讲。内容涉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教育的本质、教师本身的德行品质才是影响儿童的关键因素、让孩子学到如何做一个实在的工作者等等。对关注儿童身、心、灵整体的华德福教育体系做了介绍。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 本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聚焦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问道区域教育,寻找撬动教育的支点,分享区域教育成功经验。
转型期中国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工程师?中国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如何?本书对这些问题的考察,既有理论层次上严肃的分析讨论,也有横向的国际比较;既有事实的陈述,也有力图客观的评价。作者希望这个研究是对国内外工程技术人才教育与培养历程的回顾,也可以成为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本书在比较各国工程师职业历史和现状、工程师教育的特征、问题及趋势的基础上,力图以我国工科人才培养机制、工科人才教育中的规律性问题探讨为主线讨论主要问题。
大学,一直是学子心中的“象牙塔”,但是对于大学发展史,很多人可能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 本书以晚清民国大学的发展为线索,不仅陈呈了大学复杂、漫长的办学历程,也充分再现了那个时代推动大学发展和时代新思想发展的老师,以及学生的故事,那些流芳青史的运动,当然还有那些或快乐有趣或感人肺腑的校园小插曲。 知识涵盖点面俱全,语言优美流畅,大量插图穿插其中,是一本轻松易读的中国大学历史发展百科全书。
《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是面向高等院校本科生的公共教育学教材。全书针对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要点,分别由“什么是教育”、“课程、”教学”、“德育理论与模式”、“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教师职业理念”、“教育的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等内容构成。
《解读教与学的意义》:要正确地解读教与学的意义,就要努力把握教学改革的时代特征,将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探讨不同情境下的有效教学策略;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与优化,充分体现和有效激励学生的主动生、探究性和合作性,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继承教学传统的基础上重建教与学的关系,强调民主、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使师生之间形成相互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感动,在倾听与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对于自身、他人和周围世界的了解和理解……
《清末中日教育文化交流之研究》分为对日教育考察之研究、留日学生之研究、日本人的中国认识之研究三篇,主要内容包括:对日教育考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湖南提学使吴庆坻的日本教育考察等。
本书按照高考制度改革推进的程度层次,将高考30年分为四部分:解冻、嬗变、转轨、惶惑。在每一部分前,有一个对本部分内容言简意赅的概括总结,意在向读者介绍在高考恢复三十年的链条中本部分相对独立而又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 全书图文并茂,在书中每一部分中,首先是对本年度高考制度改革的全面概述。通过政策的解读、人物的描绘,事件的还原,点面结合,尽可能生动地概述该年高考的全貌。其次是介绍年度人物,选登了这三十年来的代表人物,上至政策决策者,下至普通考生,都是著者站在民间立场,在众多人物中遴选出来的。著者力图通过年度话语诠释高考重大决策,再现当时围绕高考的社会氛围。经过高考洗礼的各行各业人士,通过该书可以全面了解高考制度三十年的变迁,寻找到自己在这段历史的坐标点,触摸历史的体温,感受时代的
这是一本文笔生动有趣但读后值得思考的书。 严肃点说,是一本观察纪实,在活泼有趣的故事当中,藏着中西教育的比较和思考。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呈现的“美国教育现场“,但作者的本意并非是对美国教育模式的全盘肯定和照搬,而是希望通过他的个人见闻和感受,对我们的教育者和家长产生一些启迪和影响。有些内容甚至无关教育制度,家庭和社会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刻的。翻开这本书,总能找到几个故事,几段文字,不知不觉打动了你,掀起一阵波澜和震动,让你进而去想,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但这本书又不是一个药方子,也不是实用的攻略,故事中抛出的问题也不给出答案,留给读者的是更多的思考、想象和探索空间。 诙谐点说,这本书读下来,体会到的是麻、辣、苦、酸、甜、爽各种滋味。作者曾在美国一所国际学校任校长
《与你的孩子心心相印》是一本非常独特的书,它能够帮助家长、老师、辅导员和其他任何想要帮助青少年们积极成长的人。书中有很多提示、道德的两难困境、建议和对话,能够成功地引导年轻人向着健康成熟的方向发展,并建立强烈的价值观,变得成熟、智慧。在这个一切泛滥的时代,道德、价值观和个性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本书将让年轻人去战胜同龄人的压力、媒体误导的形象以及其他的负面影响。本书的作者威廉·J·欧麦利是一位老师和青少年辅导员,他在城市青少年方面工作已经超过了20余年。《与你的孩子心心相印》对任何关心城市青少年未来的人来说,都是一本的书籍。它也是给年轻人和家长的一份完美礼物,如果想要在这个令人困扰的世界做出一些改变,拥有并阅读本书就是你明智的选择。
《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走向校本发展》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们的愿望。使用“建设”这样一个词汇,既鲜明地表明了我们对课程改革的立场,更表明我们就在建设的“现场”,“正在进行”新课程的建设。我们相信,这样的一种建设,不仅需要理解,也不仅需要行动,更需要在理解中行动,在行动中理解。在建设新课程的过程中,这种“理解”与“行动”持续不断地互动、生成和深化,使建设新课程的脚步更坚定、坚实,也更从容和富有理性。课程改革正在推进和深化,因此本套丛书所提供的观点、经验和案例是“正在进行时”,肯定有许多不足,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是于漪老师有关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作者从教育的细节入手,全图景再现了当下中国教育的各个方面与环节,提出了发人深省的建议与对策。作为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崇高使命感,拨开乱象的丛莽,让教育之魂魄闪光。穿透喧嚣的聒噪,让真知之声音奏响;在一片迷茫中,指明闪闪的星斗,从而让人寻找到正确的方向。作者一直希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生命的发展。
当前的中国教育面临许多困难,存在诸多问题。但在艰难之中,依然有许多兢兢业业的教师、校长和教育局长们,运用他们的智慧,突破种种束缚,创造出一个个教育的奇迹,推动着教育前行…… 本书作者以独立而深入的视角观察教育,记录下中国教育艰难前行的一页;更以极具感染力和专业性的写作描述了一批教育改革者的风采,传递着教育改善的“正能量”。改革者从中体会到“吾道不孤”的温暖,教师读者从中感悟教育的智慧,激起教学的勇气。 本书适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校管理者阅读与培训,也适合所有关心中国教育的人士阅读:看看中国教育正在发生什么,看看改革者和教师正在如何努力。
《国外教育新潮流》分为上编、下编,分别介绍国外名师新教法和国外名校的新教材。上编“国外名校新教法”分正文和“新视点”、“新教法风向标”三部分。正文介绍和描述国外老师新教法的具体案例、具体做法;“新视点”是该新教法独特的理论视角,或与众不同之处;“新教法风向标"则是对新教法的全面评述,重点介绍新教法的形成、发展方向以及与中国老师教法的比较。下编“国外名校新教材”重点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教育发达国家名校教材中精选具有代表性的20种新教材,从教材的编写理念、设计思路、突出特点以及新教材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法、策略的改变等方面全面介绍国外名校新教材现状、特点以及对我们的启发。
为了稳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帮助老师们较快地适应心理课程的要求,尤其是针对近年心理课程快速发展,新入职的心理教师逐渐增多,对心理教学参考资料的需求日益增加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心理专家和骨干老师编写了《心理课程指南》。本书涉及小学至高中学段的心理课程,对如何“吃透”教材,怎样上好一节心理课,做了较精准地指导,并依据心理课的范畴,整理了心理活动设计案例,为老师备课和创新课程,深入领会心理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而理解心理课程各板块之间的联系,宏观把握教材内容,有策略地完成心理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较为实用的参考资料。
在本书中,陶行知主要阐述了“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生活教育的观点,其中有对办学经验、教训的总结,有对八股及会考制度的抨击,有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小先生制”的阐述,有对中国教育及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同时编写者通过导读使读者更能联系今天的实际情况理解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引起读者对教育现状的思考。
我们很少认真地思考,每一个个体、每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怎么成长起来的,这个历程是怎样的。事实上,每一个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重复自己的祖先经历的过程,都要重新拿起图书阅读。*初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是混沌的、朦胧的,因此必须经过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一个一个阶段,才能达到一个时代的精神水平,而这是靠人类伟大的著作保存下来的。和孔子、孟子等人的经典对话,才能达到他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和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交流,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境界。人类精神的阶梯就是这样随着阅读不断前行的,每一个当代人都是重复着前人的历程。如果没有这样的重复,我们的精神就会退化、就会衰落,甚至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境界可能还不如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可能还不如以前的历史发展阶段,所以个人的智慧、思想、个人精
朱永新老师是新教育的发起人,他认为心灵教育非常重要,只有源于心灵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在本书中,朱老师用口语化、哲理化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学校及家庭教育中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与感悟。他不但重视学习及阅读习惯的培养,还强调学校的责任以及教师、家长在教育活动中示范作用。本书 语录 虽小,但内涵极其丰富,很值得处在求知阶段的学生、家长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细细阅读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