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CEL语料库光盘的总体结构包含三个部分:口译语料库、笔译语料库以及检索工具。口译语料库包含语音文件和文本文件,文本文件包含学生的完整英汉、汉英译作和经过句级对齐的平行语料,平行语料又进一步分为生文本和经过词性赋码的文本。笔译语料只包含文本语料,其分级格式与口译部分相同,同时笔译平行语料也包含生文本和词性赋码文本。本手册共四章,章为绪论部分,对PACCEL进行了总体介绍;第二章详细介绍了PACCEL的口译语料库;第三章详细介绍PACCEL的笔译语料库;一章对PACCEL检索工具的使用进行了详细说明。
该书的主旨是跳出象牙塔,以知识性及趣味性为特点服务于莘莘外语学子,帮助他们从史料中把摸翻译的脉搏。为创造直观的生动效果,为再现译者的风格,本书多处提供其译品片断(或诗歌,或散文,或小说),但一般不做技术性的评论,由读者裁定优劣。笔者认为外国翻译理论为中国的译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也活跃了我国理论家的思维,促进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建设,但我国的译论不应失去自身的特色。翻译理论家们面对一味“崇洋”的现象,提出了“建立中国自成一体的翻译理论体系”,并采取具体措施,总结和集中传统译论的经验和智慧,糅以西方理论之精华,构制成我国新译论的基本框架。中国翻译事业近100年飞速的演进,以及翻译工作者的呕心沥血的努力,在本书中得到详细反映。
本书将翻译学与伦理学结合在一起,首次系统地探讨翻译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地位、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等。本书基于翔实的资料详细而系统地从伦理视角审视翻译理论研究、翻译实践活动、翻译批评、翻译教学等方面,特别是从伦理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如何纠正翻译研究中的某些不正之风、如何处理译者应该忠实原作还是对读者负责的两难选择、翻译工作者的“隐形”和“显形”、重译、翻译容错率、翻译工作者的、翻译批评中的伦理标准、翻译教学中教师伦理及学生伦理等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填补了外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东北师范大学马如森教授出自学者孙晓野(常叙)先生门下,上承罗王学脉,于甲骨金文造诣甚深,多有著述。日前承他寄示新作《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书稿,嘱我写几句话。追忆1992 年,他所著《殷墟甲骨文引论》书成,有胡厚宣、孙晓野先生撰序,我也厕身其间。荏苒近20 年,马如森先生将三篇序移录于他这部新作,而胡、孙两先生都已过世,念此不禁感怀系之。马如森先生这部《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冠以“甲骨文概说”、“金文概说”,发凡起例,作为读者入门阶梯。然后列举有代表性的甲骨九片、金文七篇,循字逐句,细加论析注解,附以语体译文,其深入细致,不厌其详,可谓。书末还为学习书法者着想,附以精美的临写作品,以作示范。全书设想之周到,工作之详密,体现出马如森先生长达十年的功夫,很值得读者品味。 在这里我特别想
本辞典继承前人译学研究的成果,介绍译学新现象、新领域和新理论,并对译学研究的趋势和方向作积极的探讨。 全书分分类词目、译论百部、译学百论三大主要板块,收录词目1900余条。 分类词目分27个大类,涵盖翻译概念、翻译技巧、翻译理论、翻译史等领域,涉及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并汲取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充分体现“翻译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这一特点。 译论百部简明扼要介绍国内外重要的译学著作。 译学百论总结国内外重要翻译理论家的主要翻译思想。 附录含《中国翻译要事年表》、《我国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分类书目》、《国内外翻译组织与期刊名录》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