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从新闻组织层面和政治影响结果的媒介偏见分析,以及媒介偏见的两种机制描绘的一次尝试。书中研究涉及的国内外资料相当丰富,将媒介作为偏见直接行为主体,给予媒介偏见以中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考察:中观是作为编辑部的新闻组织层面,宏观则是社会政治大环境层面。
今天的受众,与过去的任何时代都不同,也更加受到重视,本书第一次以完全实证的方法展示当代中国受众的特征——在媒介多样化的背景下受众需求的多元表现。本书充分借鉴国外受众研究的理论成果,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受众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对西方受众理论进行本土化解读。
本书稿梳理和研究了宁波自晚清至当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历史规律,从新闻传播这一侧面反映了宁波近一个半世纪里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轨迹。其研究起点为1845年基督教的出版机构“华花圣经书房”从澳门迁至宁波经营,终止时点为2008年。本书是第一本全面梳理和介绍宁波近、现代新闻传播业发展情况的著述,比此前宁波出版的《宁波近代报刊史论》及《宁波报刊史》等著作在时间跨度、内容丰富性、社会问题的涵盖面上都有较大的拓宽。
本书从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以及文化产业经营的特点出发,解读了文化产业不同领域的经典案例,内容涉及影视文化、新闻传媒、网络时尚、动漫、表演艺术、图书出版、广告、艺术品投资收藏、体育休闲和知识产权等方面。
近年来互联网新媒体异军突起发展迅猛,以其传播的巨大优势对传统的体量庞大的我国区城广电形成了严峻挑战,加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原有的体制机制不活,地市两级广电创优和创收都同时面临困境,如何面对这些严峻的现实问题,迎难而上实现发展转型和困境突围,河南项城广播电视台的拼搏实践提供了鲜活的令人信服的案例。项城广电人坚持改革,紧紧围绕内容传播创新,打造本土有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目标,做强做优品牌节目和特色栏目,从而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本书通过对“项视现象”的分析研究,为我国县域媒体的发展提供借鉴。
本书系“中国网络传播年会”的论文集,本书从定量的角度总结十多年来中国学界关于网络研究成果的内容,内容涉及网络社会,网络法规,网络民主政治,网络伦理道德的学术研究发展动态,以及学术界发展的规模与业界发展之间的关系。
剧本是一剧之本,人才是事业之本。为促进戏剧和影视创作的繁荣和发展,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在上海市委宣传部支持下,实施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扶持机制。《青年编剧作品选(2014年度)》是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青年编剧扶持项目”推出的成果,是基金会对获得资助的剧本的结集出版。书中共收录了18个青年编剧创作的剧本,其中舞台类剧本10个,有《伴奏》《汇贤坊》《谎言游戏》等;影视类剧本8个,有《归去》《头号绯闻》《证券大楼的拳击手》《失衡的舞台》等。此外,每个剧本后附有指导老师对该剧中肯的评语。 本书的出版,旨在体现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对青年编剧扶持项目的宣传和支持力度,培养更多的青年编剧人才,为上海的文艺创作带来新的活力和气象。
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即隐喻”,媒介用隐蔽而强大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新闻编辑通过隐喻的手法进行舆论引导,达到群体对组织认同的目的,组织认同的群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的舆论引导功能出现转型、拓展和重塑,舆论也呈现出全新的特点,本书从信息论、群体论和媒介生态论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的舆论引导功能。
本书是作者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2102)“浙江新闻事业发展史图志”部分研究成果。本书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新闻事业的创业时期到21世纪网络媒体的创新运用时代为时间跨度,分为六个阶段以图片的形式展示浙江省的新闻事业发展历史。
本书基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调查,对该群体的身份认同意识、人际交往关系、网络传播状态、媒体呈现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以符号资本论、符号互动论、相关媒介理论等视角为该群体实现身份融入、缓和情感心理危机、找到心理归属感指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