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柯林斯编著、英若聪编译的《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第2版)》是一本专论200多年来西方现代建筑设计思想发展的书。作者从浪漫主义、复古主义、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等方面论述了西方现代建筑思想的变化和形成过程,并详述了各种文学艺术思潮对它的影响。本书内容丰富、创见较多,是一本研究现代建筑的重要参考书。
勒·柯布西耶是20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师和作家,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他丰富多变的建筑作品和充满激情的建筑哲学深刻的影响了20世纪的城市面貌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是后辈建筑师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本书介绍的勒·柯布西耶的作品有拉罗什别墅、萨伏伊别墅、救世军大楼、马赛公寓、朗香教堂、撒旦别墅等10余个案例。内容包含每个设计案例的设计建造地点、施工时间及设计说明,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讲述了建筑大师的成就。
《国外绘画大师经典作品概览:色彩风景》作者经过20多年的长期教学,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在色彩风景教学上有重大突破:突出水与色的结合、薄与厚的结合,既突出了水粉、水彩表现技法,又对色彩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索。相信《国外绘画大师经典作品概览:色彩风景》会对初学者有的启发。该书作者经过20多年的长期教学,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在色彩风景教学上有重大突破:突出水与色的结合、薄与厚的结合,既突出了水粉、水彩表现技法,又对色彩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索。相信《国外绘画大师经典作品概览:色彩风景》会对初学者有的启发。
本书在GoF的《设计模式》一书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运用其中的概念,介绍了一些技巧,帮助读者决定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使用哪些模式,以及不应该使用哪些模式。本书不仅对已有的一些模式提出新的见解,还让读者见证开发新模式的整个过程。 本书适合使用设计模式的软件开发人员阅读。
本书的目的在于颠覆20世纪发明出来的这个体系,这也是我设计建筑的目的。家不是用来买卖的东西,它是用来居住、用来生活的。如果自己没有要在这个家里跟房子一起老朽、死亡的意识,那就不能算是这个家里居住过。不仅仅是家,其他建筑也是如此。那是与大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着移都移不动的分量,不忍轻易让给他人的东西,它是与住在那里的人们的生活哲学以及人生紧密联系着的。 这才是建筑的原点。无法与大地割裂开的,才是建筑。我重视的是回到那块大地,重新审视建筑;回到那块大地,再一次将建筑与大地连接起来。本书的目的在于颠覆欧洲建筑从希腊-罗马时代沿袭下来的割裂手法。暴露从而颠覆,实践这种颠覆,以此告诉人们我们还能够有别的选择,这就是本书的目的。
佐藤大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将获奖无数的nendo的设计理念、创意灵感和推进工作的方法一举公开,并以插图注文的形式讲述了nendo背后的点点滴滴。你会发现,没有哪一本设计书可以这样使你颔首称赞,又开怀大笑!无论你是讲究设计方法的设计师,还是喜欢nendo作品的粉丝,抑或是想了解在全球工作的“空中飞人”背后故事的人士,阅读本书,你就可以了解nendo的世界观和设计,以及它为何在海内外如此广受欢迎和追捧。
柯布西耶在建筑设计的许多方面都是位先行者,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一栋住宅一座宫殿--建筑整体性研究》其建筑设计的结构和设计形式在以后被其他建筑师推广应用。他还对城市规划提出许多设想,反当时反对大城市的思潮,主张全新的城市规划。
居斯塔夫·亚历山大·埃菲尔是的工程师、事业家和建筑师。埃菲尔最的成就为巴黎埃菲尔铁塔。本书介绍的埃菲尔的作品有埃菲尔铁塔、圣让桥、托尼尔大街的犹太教堂、Neuvial高架桥、Rouzat高架桥、比特·绍蒙公园的步行桥、尼斯的天文台等l0余个案例。内容包括每个设计案饲的设计建造地点、施工时间及设计说明,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讲述了大9币的成就。
本书主要论述中国近代自鸦片战争以来到当前的城市与建筑的发展,配有大量历史珍贵图片。这本书始于刘先觉老师攻读梁思成先生研究生期间的课题,梁先生对中国百年的发展非常重视,于是指导刘先觉老师完成了《中国近百年建筑》的论文,这也成为早在我国完成的篇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学术论文,至今仍留存在清华大学建筑系的资料室里,为后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学者摸索了一条可行之路。本书是刘先觉老师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对近现代建筑与城市的演变所作的主要著作。
路易斯·康是20世纪建筑领域影响力的实践者、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建筑已经成为现代主义美学的标签,他的观念改变了美国建筑的方向。 康从早年的作品犹太教堂起,就显现出对”砖”的独特偏爱。他对建筑环境和场所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认为“一座建筑在它存在于纸面上之前,就已经存在并表达着自身的愿望”。康的作品的形式感非常强烈,他认为组成远古时期建筑的基本元素是最基本的,也是永恒的。在他的作品中,这一点最明显的体现是基本几何形的运用。正方形、圆形及三角形大胆甚至是武断地并置在他的作品中,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中击。另外,康晚年在东方的重要作品,除了彰显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外,也从另一个侧面流露出他对东方文化的独特见解。 康的教育生涯和建筑创作活动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他的建筑理论并不全是通过理
埃德温?勒琴斯( Edwin Landseer Lutyens,1869-1944)1918年被封为爵士,1921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院院士。他是二十世纪英国领先技术的建筑师,他依靠他丰富的想象力而闻名,尤其在传统建筑的风格上。勒琴斯爵士的建筑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早期对于英国传统建筑的热衷,尤其是对都铎时期的半木构架结构形式的青睐,通过不同建筑体型的组合,来追求一种绘画构图般的效果。后一个时期则是追求一种古典建筑的安静与高贵。他的建筑设计的创新是基于传统文化上基础上,是一种真正的创新,是在保存、延续人类建筑智慧的前提下的进行创新。我们在一百多年后,重温勒琴斯爵士的这些作品,可以让我们懂得什么才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有生活基础的建筑艺术作品。
建筑写作是建筑设计的说明书吗?建筑批评只是“批评”建筑吗?建筑理论可以,或者有必要教给人们具体的设计方法吗?本书摘选了作者在过去数年中写下的十余篇建筑思考文字,差不多每篇都有不同的取材、角度甚至文体,从对重要理论话题的论述(《渐变的歧路》),到带有再创作性质图文并茂的建筑“随笔”(《一座中国园林的生与死》)。作者认为,“论文(essay)”绝不是简单地以立场代替知识,以知识代替问题的,总合了立场、知识和问题的“智识”(intellect)是建筑写作的要义。它的目的不在于终结问题而在于打开新的问题。卡尔维诺说过:每篇故事都是重新发掘一种逻辑的结构。 围绕着“中国建筑”的现实的讨论不尽然是轻快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难以纯净的、“杂声”的物质现实,无法用任一种既有的理论囊括——正是这样的前提,改变了
IRI色彩研究所编著的《设计师的配色宝典》共分五章分别是:章韩国人对色彩独特的理解,本章主要介绍韩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五方色的同时,和大家一起研究从古到今深受朝鲜民族喜爱的白色和青色所包含的意义。第二章当我们看到某一种颜色时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印象呢?本章我们将一起研究韩国人的色彩观,以及各种不同的颜色所包含的历史、社会性象征意义。第三章我们会用哪些颜色来配色呢?本章我们将对从事色彩印象设计的设计师与多方沟通协调时可能用到的色相和色调(Hue&Tone)体系以及色彩印象空间进行理论性的说明。第四章各种印象的配色集,本章在运用色相和色调体系以及色彩印象空间理论对材料进行分析的同时,还对总计12种印象的配色分类进行了分析和整理。为了设计师能演绎出预想的印象效果,除了大量的配色实例之外,本章还列
本书部分是藤本壮介对他历年来作品的介绍和阐释,第二部分是藤本对其建筑理念更为系统而深入的表达,包括一些建筑文论和相关访谈。 藤本壮介在此阐释的建筑理念,或者说创作野心,在于构建一种由局部产生的秩序。他偏爱自然产生的“洞窟”,而非刻意搭建的“巢穴”,他使用语意模糊的“居所”,取代具有终结色彩的“房间”,他一心一意想要成为勒?柯布西耶和米开朗基罗那样的建筑家,在这些作品和文字中,我们似乎可以隐约看到他试图实现的效果:人类创造出的物体可以人类控制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