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停车设施规划方法与信息诱导技术》根据3项和省级基金项目成果总结而成,其主要特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城市机动车停车施的类型划分,分别提出路内停车、路外停车、建筑物配件停车、换乘车设施的设置方法和相关要求;二是基于驾车者辆停入的全过程,分别构建出行前、出行途中和出行目的的信息化停车诱导的功能设计和关键技术。 《城市停车设施规划方法与信息诱导技术》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城市设施规划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城市停车设施类型划分和调查方法、停车需求预测方法、路内停车设施设置的交通效应分析及合理布局设计方法、路外停车设施选址布局优化方法、换乘停车设施层次结构划分及布局优化方法。下篇介绍信息化停车诱导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城市停车诱导信息系统发展概述、出行前车辆停放信息系统功能设计及优化
《中国城市密码》作者迪特·哈森普鲁格是一名德国学者,自2000年起,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作者在中国多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哈尔滨、长春、吉林、大连、青岛、郑州、西安、宁波、深圳等多个城市,同时作者也参与了部分城市建设实践和决策。本书即是作者运用城市符号学、城市社会学等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并系统梳理该历程的结果。在跨越文化的对比视角中,作者深入细致地剖析了中国当下城市空间的种种现象,追踪其内涵和本质,包括界限模糊的城市公共空间、封闭的居住小区、色彩和灯光装扮的街道景观、欧式主题的新城建设、城中村、宽阔大道―垂直街区构成的紧凑城市等丰富的内容。作者努力探寻的是当代中国城市空间生产中的“中国特性”。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中国其实根本不是在西方化,她的骨子里既有对于优选的、现代
洪亮平、赵茜等著的这本《从物质更新走向社区发展--旧城社区更新中城市规划方法创新》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思路设置了三个板块。*一板块“旧城更新规划与社区发展规划关系研究”。其中,借鉴相关学科理论基础,界定了旧城更新和社区发展的内涵,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旧城社区更新规划的问题,并结合政府角色和规划角色转变要求,探讨了旧城更新规划转型的基本方向。第二板块“旧城社区更新规划中引入社区发展理念的路径研究”。重点剖析了英、美、日旧城更新的政策经验,总结了我国旧城社区更新政策制度创新及规划方法创新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在旧城社区更新规划中引入社区发展理念的路径。第三板块“基于社区发展的旧城社区更新规划策略研究”。结合案例实践,论述了基于社区发展的旧城社区更新规划制度设计、理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相应对城乡规划思潮的产生与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张京祥、罗震东两位学者的专著《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将中国城乡规划思潮的演进置于这一宏大背景中予以研究,以重大发展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转型为序,将1949年以来中国的总体发展划分为4个时期,分别阐述了这些时期中城乡规划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的价值取向、主要的规划思潮等等,并试图给予这些城乡规划思潮以历史性的客观评价。《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最后提出中国所处的压缩城市化总体环境特征,以及本土规划思想理论建构的基本方面。 《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可供从事中国城乡发展研究、城乡规划研究与实践、城市地理研究等领域的学者,以及研究生或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絮凝法是水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或基本单元操作之一,而且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它在生活饮用水、工业用水、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处理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因而学习和研究絮凝科学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主要以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对水处理中的絮凝问题从理论上作了深入全面的论述,同时对其应用技术也作了诸多详尽的介绍。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系统阐述经典理论的同时,又特别注重该领域近年来的新进展;本书的另一特点是理论与实际应用并重,希望对水处理实践具有的指导作用。主要内容有:絮凝与水处理、胶体表面电化学、絮凝动力学、絮凝剂及其效能、絮凝实验方法、絮凝的工艺与设备、絮凝方法的其他功效等。本书可作为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化学化工及胶体科学等有关专业的高等院校研究生或本科生的,也可
《燃气热力工程施工便携手册:市政工程施工便携系列手册》包括燃气土方工程,燃气管道工程施工准备,埋地燃气钢管敷设,球墨铸铁燃气管敷设,聚乙烯燃气管道敷设,钢骨架聚乙烯复合管道敷设,燃气管道附件及设备安装,燃气管道穿(跨)越与架空敷设,燃气场站通用设备安装,燃气系统试验与验收,供热管网工程测量与土建工程,供热管网地下穿越工程,热力管道工程,热力站、中继泵站及通用组装件安装,热力管道防腐和保温工程,热力管网试验、清洗、试运行,热力管网工程验收相关实验及计算等章节。内容简明扼要,实用性强。 《燃气热力工程施工便携手册:市政工程施工便携系列手册》可供从事市政燃气热力工程建设、施工、监理工作的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从唐经幢、龙华塔、石库门至国际饭店、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中心,《上海高度》历数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轨迹,同读者一起回望一点一点“长高”的上海。 作者运用插画艺术描绘了上海历史上各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35幢建筑物及其高度的变化,古建筑、民居、公共建筑、工业建筑,构筑了多元化的城市发展空间;松江、老城厢、南京路、杨树浦、陆家嘴,旧时的地理名称留下了城市文明的悠悠历程;城市交通工具的变化则象征着这座城市建设速度的与日俱增。 《上海高度》不是一本讲建筑的书,也不是一本统计图表,这是一本以建筑物高度为线索,普及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绘本,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阅读者,无论你是老上海人、新上海人,小朋友、大朋友,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关于上海的记忆及新的惊喜。希望《上海高度》在记录这座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靠前部分主要介绍瑞典的规划体系以及背景,试图阐明瑞典当代城市规划和发展实践中所蕴藏的复杂性。该部分内容勾勒出瑞典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在过去及当下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同时概述了瑞典在地方、区域以及全国层面的规划体系。本书的第二部分可以视为瑞典可持续城市发展项目的集萃,其重点是各类可持续发展规划项目中采取的不同路径和方法。 本书由瑞典城乡规划协会组织、多名城市规划和建设经验丰富的瑞典学者执笔,是对瑞典可持续城市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全面巡礼。凝聚了瑞典可持续城市建设中的大量精辟思想,语言平实却又多有微言大义之处,是帮助读者理解、学习瑞典经验的敲门砖。 瑞典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念不可能也不应该照搬到中国的土壤中,但是仍然希望这本书能起到“他山之石”的作用,向中国的城市
《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理论与策略研究:以西南地区为例》针对西南地区典型山地城市,分析其空间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特殊性对城市防灾的影响,剖析城市防灾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的概念,阐释了其理论内涵与特征,初步建构了其理论框架;进而系统构建了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评价模型,建立三级层级构架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因子权重;探讨了山地城市多维空间环境的防灾控制策略与机制,在纵向应用上确定以详细城市设计为重点控制层次,横向应用上结合防灾空间要素确定重点控制区域,重点研究活动节点的有效避难疏散、安全廊道的灾时畅通保障,以及如何在特殊的山地环境条件下迅速、安全地到达避难场所,从而在“前期控制”层面上提升山地城市空间环境应对灾害的整体品质。 《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理论与
《中国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研究》主要以西安为例,结合外研究成果,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原理与社区规划的角度分别论述了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生活空间质量评价研究、生活空间宏观综合评价、微观综合评价、生活空间评价、城市日常行为场所的结构与城市生活场所的微区位理论等七部分内容。 《中国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研究》可作为高等院校地理学、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等学科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城市管理人员使用。
循环经济的研究应该关注两个意义上的物质再利用(所谓垃圾经济),以与传统的废弃物未端填埋方式形成区别;另一个是产品上的循环再利用(所谓功能经济),以与传统的产品用完就扔方式形成区别。本书对前一问题有开创性的新论述,对如何从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角度认识城市固体废弃物问题,特别是对我国各级各类城市在高起点上从事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管理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全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废弃物管理的概念,指出可持续的废弃物管理有三个原则,即环境上应该是最有效的、经济上应该是成本可承受的、社会上应该是可接受的;二是提出了废弃物综合管理方法对于流行的废弃物等级管理方法的优越性,强调废弃物等级管理机械地遵循“废弃物资源化、生物处理、热恋处理(能量回收)、填埋”的顺序,是不合乎
对我国当前的火灾安全形势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火灾安全工程学的基本观点,简要介绍了火灾燃烧的基本理论,对烟气的流动与控制、火灾探测与自动灭火、建筑耐火与阻燃、计算机模拟的技术原理与应用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建筑火灾中的人员安全做了讨论,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另外,对建筑火灾的风险评估方法也做了讨论。 《建筑火灾安全工程导论(第2版)》注重对火灾防治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并编写了若干典型火灾的分析案例,以帮助读者学习和运用。 《建筑火灾安全工程导论(第2版)》主要供从事火灾防治的科研工作者及高等学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师生使用,也可供建筑防火设计和建筑防火审查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参考查阅。
《刘易斯·芒福德经典著作系列:城市文化》就好比是一座的城市,蕴涵了各种能量、形象和活力,这是一部历史,是城市史的政治宣言,也是关于城市和城市社会学的理论。芒福德论述的城市史就是文明史,城市凝聚了文明的力量与文化,保存了社会遗产。城市的建筑和形态规划、建筑的穹顶和塔楼、宽广的大街和庭院,都表达了人类的各种概念。芒福德用建筑和艺术展现城市的发展,首先关注的是社会问题,而不是美学问题。城市的基本问题是城市是否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城市的设计是否促进人的步行交通和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
本书以城市家具组成要素的系统性设计为主题,并通过对城市家具系统组成要素的评价和对城市家具系统性设计实际案例的分析,来全面阐述城市家具系统性设计的概念。书中通过作者前往欧洲诸多城市考察所拍摄的大量精彩的手实例图片,以环境艺术设计大环境系统为背景,对其进行详尽的文字说明,辅以相关的分析图,以期能生动直观地向读者展示本书所阐述的城市家具系统设计体系。章主要内容为城市家具概念的界定及在城市环境中的功能和设计因素等;第二章着重介绍了城市家具系统的元素组成及相应的设计分析;第三章则提出城市家具系统性设计的构想和概念及实际的设计案例分析。
在人类创造物中,城市是最持久和最卓越的。在《城市的形成》这本著作中,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斯皮罗·科斯托夫试图探索城市建造的普遍现象——即城市如何及为什么成为目前的样子。 科斯托夫教授重点讨论了有机模式、网格、图形式城市、壮丽风格以及城市天际线等一些主题——从中解释城市模式蕴藏的秩序,书中数百张照片、历史图片和特别制作的图解镶嵌出一个关于城市建造的全球画面:精心塑造而成盼中世纪锡耶纳。作为英国人统治中心而建立起来的新德里,自封为世界社会主义首都的莫斯科的改造,以及城市天际线从宗教与公共性的象征物到商业集团私有摩天楼群的转交……在所所有这些章节中作者不断强调出自己的观点,即城市是社会共同体的象征。 对于建筑师、规划师、社会历史学家,以及所有希望了解我们所在世界的过去与现在的人
本书作者朱迪丝??德??容试图扭转人们对城市和郊区两极分化的一贯看法,阐述了美国大都会正在发生的扁平化过程,即许多郊区与城市正变得越来越相似。本书旨在通过对休斯敦和芝加哥两座大都市的扁平化研究,寻求以一种新的方式来为当代的大都会重新构建框架,以此激发更多创新性的思考、更加实际的参与和更好的设计。本书希望发现和探究扁平化过程中城市和建筑变化的潜力,思考在空间和形态上进行创新实践的机会,指明城市郊区化的新模型,并启发更多关于国际案例的思考。
多年来,作者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及舞台美术设计工作,对现代艺术、公共艺术及城市环境雕塑尤为喜爱。 雕塑、建筑及舞台美术等都是空间艺术。一般来说,构成空间的三要素是“人、环境和物”。环境雕塑与舞台美术(布景)都是以人类生活空间为创造对象,表现生活主体的空间艺术。在本书中,作者以一位舞台美术工作者的眼光,搜集、整理、编绘这些城市环境雕塑,旨意为从事雕塑造型艺术的朋友们提供更多的形象资料,使他们能在创作中得到启迪和帮助。同时供广大读者去欣赏这些“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从中得到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