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主治医生700问》(第二版)出版已经6年,自问世以来得到神经内科及其他相关学科同道的厚爱,令人欣喜,亦感不安,既是鞭策,也须自勉。 主治医生在事业生涯中正处在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成功的医学教育和成功人士的经验都证明,年轻医生在这一阶段如能在繁忙的和繁琐的临床工作中,坚持数年至十年如一日,肯吃苦,肯花笨功夫;始终如一地仔细询问病史,认真检查病人,细致观察病情,经历失败,体验成功,反复磨练,就能积累丰富的经验,充实广博的学识,在专业技能和理论素养方面有所长进,成为一名的医生。坚持不懈的努力,必然会获得成功。 临床学涉及的疾病种类繁多,近年来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年轻医生在成长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要善于总结自己亲历的感性知识或经验,更要善于将这些知识或经验升华
躯干、四肢、关节等部位常常无明显诱因出现疼痛、不适等症状,临床常将此类临床表现诊断为“慢性软组织损作”、“软组织风湿”等。然而,这些不适或疼痛的病因软组织因素外,周围神经卡压或慢性损伤是主要原因。本书在阐明周围神经显微解剖、神经损伤的病理变化、神经生物力学的特点与颈肩疼的关系以及卡压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对各种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解剖临床特点、鉴别诊断和治疗等有关方面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既有基本理论,又了新技术、新疗法、新进展。本书适合于骨科医生、神经科医生、研究生阅读,也可作为临床医学本科生的辅助教材。
本书的特色之一在于论述疾病的同时,提供了大量的脑电图资料。电生理异常是癫痫的核心问题,因此,能够记录这种脑电生理异常的脑电图是癫痫最重要的检查手段,而熟悉和掌握脑电图是成为一个癫痫学家的先决条件。自从1935年美国学者Gibbs发现了失神发作的特征性脑电图改变,人们对于癫痫的认识由于脑电图的帮助进入了崭新的时代。通过癫痫性放电的出现方式、出现部位,以及异常放电形态等的细致分析,脑电生理不助于判别是否癫痫,而且提供了分类的信息,并且能够加深我们对于不同临床发作类型和综合征类型的理解。目前,脑电图的理论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而脑电图的数字化、录像脑电图检测等技术方面的问题已经使临床的应用更为便利。常规的头皮电极能够满足于临床的一般需要,针对需要外科治疗的病例,颅内电极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发现放电
《治疗指南》从书由澳大利亚治疗指南有限公司组织编写,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翻译。本丛书在国际治疗指南领域中影响较大,主要提供了相关疾病诊断的定位指导,并阐述了简洁、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是一套简明实用的临床治疗指南。《治疗指南》丛书共10个分册,各分册内容在诊断、治疗方面各有呼应,可作临床在院医师工作中的参考读物。 《分册》第2版完善了版的内容,涵盖了人体神经系统的主要及重要疾病,述及了头痛、面部疼痛、神经性疼痛、晕动病和眩晕、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卒中、癫痫、不随意运动疾病、多发性硬化、神经肌肉疾病、谵妄和痴呆症、睡眠障碍等多个部分。其中涉及每类疾病的常用药物及使用方法、药物选择的原则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利于临床医师选择适宜的药物并确定恰当的疗程,指导临床医师观察患者的治疗反应和
由刘焯霖、梁秀龄和张成主编的《神经遗传病学(第3版)》从临床角度出发,并结合分子生物学进展加以编写。全书共分二十章,内容包括:遗传性疾病的分子基础,神经遗传病概论,遗传性周围神经疾病,脊髓-小脑-脑干疾病,遗传性痉挛性截瘫,锥体外系疾病,运动神经元病,肌肉疾病,线粒体遗传病,神经皮肤综合征等。内容全面、实用,反映了外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