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王朝的兴盛与衰亡》的主人翁叫恐龙,它是晚三叠世从爬行类中演化出了一个分支。它们在三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中成为幸存者,在白垩纪中期达到鼎盛期,但在白垩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中灭绝了,只有少数的爬行动物成活到今天,它们的灭绝换来了哺乳动物的大发展。植物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大约是在远古代的震旦纪,可能是在6亿年以前由绿藻类逐步演化而来的。动物也在海洋中渡过了几亿年,然后才开始试探着爬上陆地生活。首先来到陆地的动物叫两栖类,它们大概从古生代的志留纪(约4亿年前)开始试探,到晚泥盆世正式登陆,在3.6亿年前开始的石炭纪得到了大发展。同时,在晚石炭世由两栖类演化出了爬行类。在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中早期的两栖类灭绝了,而后在中生代又演化出了现在生存的两栖类动物。爬行类动物在二叠纪
本书结合多位作者及其同事多年来的研究工作,在广泛收集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种子生物学的研究技术。内容包括:种子形态与组分、种子发育、种子萌发与休眠、种子老化与抗氧化系统、种子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种子/胚的超低温保存技术。 本书可作为种子科学与技术工作者的研究用书,也可供综合性大学、高等农林和师范院校生物学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教材主要介绍植物基因工程。内容包括:植物基因工程的主要环节,基因工程主要工具的原理与技术,植物基因克隆的总体策略及各策略中目前常用技术的原理与要点,植物基因遗传转化的受体系统建立的要求与方法,常用的植物遗传转化方法及其特点;植物基因工程中转基因植株鉴定的主要方法、特点及选择依据,转基因植物材料利用的主要途径与方法;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趋势、主要研究方向及特点;植物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问题及相应的管理体系等。
刘敏编著的《石头书》以浅显易懂的文笔,配上大量精美的彩色插图,从各种石块入手,介绍了古生物史上各个阶段的知识和奥秘。涉及远古地质、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学科。问答、填充、实践课等栏目的设置增添了趣味性。是一本内容丰富、有专业知识水准、语言浅显的古生物科普读本。
本书是有关中国牡丹品种及品种资源的专著。全书分为9章,介绍了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植物的起源演化、资源现状及遗传多样性,阐述了牡丹品种起源、演化与分类问题的研究进展,以及牡丹产业发展中应注意的品种策略。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西北、西南、江南牡丹品种群及延安亚群、鄂西亚群的历史沿革、品种构成、生态习性、栽培技术、发展前景及主要园艺品种430余种,同时介绍了寒地牡丹的现状与前景。 该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学术观点新颖,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实用性强,是著者又一部有关牡丹研究的具有创见与特色的力作。可供从事花卉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科技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牡丹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作为观赏培植并产生广泛的影响,始于唐代禁苑,盛于洛阳,再盛于四川天彭、河南陈州、山东曹州和安徽毫州、铜陵等地。 《中国牡丹培育与鉴赏及文化渊源》是一本反映中国牡丹的历史、现状、栽培技术、诗词文化、摄影图片的综合性专著。书中系统地描述了中国牡丹的发展历史,科学地展示了中国牡丹原分布现状,具体阐述了中国牡丹的栽培技术,这无疑是一本融科技与艺术一炉的著作。此外, 作者收集和整理了历代牡丹诗词,拍摄了近400幅反映中国牡丹不同类群、各具特色的精美图片,生动直观、图文并茂、诗情画意、雅俗共赏。同时,还展示了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牡丹作品十余幅。实为一本融科学与艺术于一炉的著作。
本书系统研究了新疆三塘湖盆地3个钻孔(塘浅1井、塘浅2井及条1井)中、上三叠统小泉沟群的孢粉化石。共记载了孢子花粉109属346种(包括1新属,42新种,5新联合),其中苔藓植物孢子1属1种,蕨类植物孢子44属145种,裸子植物花粉60属196种,疑源类4属4种。描述孢粉94属285种。在大量描述和统计基础上,建立了6个孢粉组合带,并详细地讨论了地层的地质时代。书末附图版26幅(图示106属312种)及英文摘要。 本书可供外地质、地层古生物、石油勘探工作者,以及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地质古生物专业人员参考。
本书共收录中国野生兰科植物117属403种和2变种。每种均有较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并有产地(外)、生境、海拔和花期的记载,含有丰富的手资料。书中791幅彩色照片大多为作者实地拍摄的,其中不少还是首次发表的。本书属于大型的野生兰彩色图鉴之一,有很强的科学性、国际性和实用性,对推动兰科植物的研究,发展兰花产业,扩大国际交流,合理开发和保护兰花资源,将起重要的作用。 本书供植物学、园艺学、环境和植物保护工作者以及花卉产业经营者参考。
本词典出版于1988年,是应上海辞书出版社的邀约编写的。编写人员都是语文教师,认定这本词典的主要读者对象是中学生,大学生、中小学教师和一般读者在阅读文言文时也可以翻检参考。按照我们了解的学生实际需要,努力做到准确贴切,通俗实用: 收入的单字和复词、成语主要选自建国后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兼顾常见的古代名篇; 根据阅读浅易文言文的需要,酌量收入一部分相关的专科条目; 收列的义项以中学文言文教材和一般文言文中的常用义、引申义、比喻义为主,冷假罕用的意义、古代戏曲小说中特有的意义,一般不收; 释义力求准确、好懂、管用,有些条目的意义需要作些辨析的,在释文之后用[注意]标出; 文言虚词根据实际用法标出词性; 引用例证来帮助释义,并且尽可能从中学文言文教材和常见名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