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品种(单剂、混剂)170余个,单剂品种主要内容包括每个品种的中文名,英文通用名、商品名和化学名,理化性质、毒性、作用机理、应用与注意事项。重点突出了应用技术,尽可能地描述了每种药剂在各种作物上的处理浓度,使用适期和使用方法以及效果等。这些都是群众经验总结,有较强的实用性。混剂品种,除介绍我国已登记注册的品种之外,从国外植物长生调节剂混用与混剂用中挑选出100余个应用前景较好的品种,在生根、坐果、矮化、休眠、干燥、脱叶、催熟、增甜、着色等方面的例子。可供基层农技人员、乡村干部和有文化的农民阅读、参考。书后有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生产厂家名录。
《勇满然画中华古松》内容包括了:多年来我考察、写生了遍布中华大地名胜古迹里的古松和名松,它们很多长得枝虬干曲,形状奇特:有的宛若游龙出没云天、有的状如凤凰翩翩欲舞、有的迎风招展啸傲苍穹、有的俯首相迎和蔼可亲,真可谓千姿百态,仪态万千。特别是在它们身上刻下的在漫长的生涯中与自然抗争的记录,扭曲的枝干,斑驳的树皮及累累的斑痕,给人以饱经风霜、苍劲古拙之感。数百年里经狂风暴雨、雷电交加的袭击,但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它们这种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始终震撼着我的心魄,使我欲停不止。欲罢不能,不畏山高路险、严寒酷暑,走过一地又一地,翻过一山又一山,寻觅着一棵又一棵古松。积稿数百幅,最后选出56棵具有地域特色和个性特征的古松、名松,经过提炼升华,以中国
按属或种简要记述生长习性、分布、用途和开花结实特点;着重描述果实的采收,种子调制、种了储藏、发芽前的种子处理、发芽测定、播种等主要生产环节的要点。参与撰搞的多达70余人,都是知名学者专家。本书融集体智慧之大成,汇科学研究之精华,既总结生产实践的先进经验,又验之于撰稿人的直接知识:记载翔实,描术准确,数据来于实际。每个属或种均配有种子外观图和剖视图,种子发芽进程图。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供植物工作者,园林工作者、院校师生以及基层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参考。 全书共收集了木本植物种子 492属1222种以及54个种以下分类等级,简要记述每种植物的生长习性、分布、用途和开花结实特点,着重描述果实的采收、种子调制、种子储藏、种子处理、发芽测定、播种等主要生产环节技术要点。
本教材主要介绍植物基因工程。内容包括:植物基因工程的主要环节,基因工程主要工具的原理与技术,植物基因克隆的总体策略及各策略中目前常用技术的原理与要点,植物基因遗传转化的受体系统建立的要求与方法,常用的植物遗传转化方法及其特点;植物基因工程中转基因植株鉴定的主要方法、特点及选择依据,转基因植物材料利用的主要途径与方法;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趋势、主要研究方向及特点;植物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问题及相应的管理体系等。
牡丹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作为观赏培植并产生广泛的影响,始于唐代禁苑,盛于洛阳,再盛于四川天彭、河南陈州、山东曹州和安徽毫州、铜陵等地。 《中国牡丹培育与鉴赏及文化渊源》是一本反映中国牡丹的历史、现状、栽培技术、诗词文化、摄影图片的综合性专著。书中系统地描述了中国牡丹的发展历史,科学地展示了中国牡丹原分布现状,具体阐述了中国牡丹的栽培技术,这无疑是一本融科技与艺术一炉的著作。此外, 作者收集和整理了历代牡丹诗词,拍摄了近400幅反映中国牡丹不同类群、各具特色的精美图片,生动直观、图文并茂、诗情画意、雅俗共赏。同时,还展示了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牡丹作品十余幅。实为一本融科学与艺术于一炉的著作。
本书依据1995年精装本重排增补。精选为我国历史生物地理研究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文焕然先生个人及与他人合作作品24篇(其中2篇系增补),分作历史植物地理与历史动物地理上下两编。 书中采用古生物、考古、现代动植物研究,以及14C断代法、孢粉分析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与多种研究方法,尤其是古文献记载结合实地考察方法,对中国历史时期的森林、竹林和柑橘、荔枝等植物与海洋动物、扬子鳄、孔雀、鹦鹉、亚洲象、大熊猫、野马、野驴、双峰驼、麝、獐、长臂猿、金丝猴和犀牛等濒危或已灭绝的珍稀野生动物进行了物种鉴别,深入研究了它们的地理分布与变迁状况,并对影响其变迁的诸因素进行了探讨,较系统地反映了我国在历史生物地理领域的研究成果,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合研究的有益尝试。 此外,为更多地反映该
黑龙江嘉荫地区晚白垩世中—晚期以恐龙为代表的生物群十分繁盛,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近十余年来,以我国古植物学家孙革为首的国际科研队在嘉荫晚白垩世中—晚期植物化石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要成果,包括首次发
本书图文并茂的介绍中国的常见的化石,内容包括什么是化石、如何寻找化石以及地质年代,全书重点介绍了中国著名古生物化石群、无脊椎动物化石和脊椎动物亚门化石、植物化石、遗迹化石等,并提供详细的信息,如产地,尺寸,食性等,并配以部分复原图。本书适合于对自然观察感兴趣的青少年及生物、古生物爱好者。
本书包括古生物学和地史学两大部分。古生物学以其研究对象——化石入手,介绍了常见古生物各门类的结构、构造及其演化和生态,用于揭示生物起源和演化,让学生认识到古生物化石在地层对比和划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史学以时间为主线,系统介绍了各时代的岩相古地理和古构造特征,从而揭示地球地质历史的演化,让学生对历史地质学有一个较系统的掌握。本书论述系统性较强,图文配合良好,便于教学使用。可作为高职高专资源勘查类教学用书;也可供地质、矿产、能源、环境等行业有关人员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