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再版对内容进行了更新扩展,全面介绍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和理论。新增内容包含了近年来非线性有限元建模领域中前沿方法的简明介绍,以及扩展有限单元法(XFEM)、微观结构的多尺度连续理论、基于位错密度的晶体塑性理论等。 本书集中讨论了离散方程的公式和解答,以应用于固体和结构力学中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所涵盖的主题包括一维和多维连续体的有限元离散化;非线性材料和大变形的本构方程;离散方程的求解程序,并考虑其数值和多尺度不稳定性;结构和接触-碰撞问题的处理等。 本书是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应用数学、工程力学和材料科学等专业的研究生的教科书,也是科研人员和行业从业者的有力助手。
《气液两相流动态特性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对气液两相流动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和外该领域研究成果、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作者本人及其所领导的课题组二十余年来在两相流动态特性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对目前正被逐渐接受并应用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动态研究方法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同时,作为对该方法的最早应用者之一,作者在书中重点介绍了本人对两相流动波动、非线性和混沌特性的研究工作。根据确定性混沌动力学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建模法的步骤,提出一种新的进行两相流动态分析的方法--混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书中还介绍了作者开发的用于进行气(汽)液两相流动态特性分析的混沌时间序列分析软件(WLCHAOS),以及上述方法在气液两相流实验系统中进行实际分析的研究结果。
范洪义、袁洪春、吴昊等著的《量子力学的不变本征算符方法》提出求量子体系能隙和能级公式的新方法,称之为“不变本征算符方法(invariant eigen-operator method,IEO方法)”。这一方法是从Heisenberg创建矩阵力学的思想出发,关注能级的间隙,同时结合Schrodinger算符的物理意义,把本征态的思想推广到“不变本征算符”的概念,从而使得Heisenberg方程的用途更加广泛,求若干量子体系的能级更为简便。本书为量子力学、量子光学和固体物理提供了新方法,也为经典力学的简正坐标理论提供了新思路。《量子力学的不变本征算符方法》适合对量子论有兴趣的广大学生、教师和理论科研人员阅读。
20世纪70年代初量子色动力学的问世是20世纪科学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从流代数到量子色动力学 结构实在论的一个案例》通过把量子色动力学兴起中至关重要的概念步骤置入以靴袢方法和复合模型之间的持续争论、夸克的数学概念和实在论概念之间的持续争论的历史场景,对这些概念步骤进行了考察。《从流代数到量子色动力学 结构实在论的一个案例》阐明了量子色动力学的流代数起源及其经过高能实验、建模、数学分析和概念综合的发展历程,详细阐述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物理学、哲学和编史学问题。《从流代数到量子色动力学 结构实在论的一个案例》会引起物理学专业、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和研究人员的特别兴趣。
本书是一部论述热应力问题的科技专著。 全书共分四篇,篇:弹性力学基础;第二篇:热弹性力学基础;此两篇分别阐述弹性体在外力载荷作用下或在外力载荷和温度变化共同作用下而引起变形、位移、应变、应力的变化规律。第三篇:数值计算,介绍当今广泛采用的两种数值算法——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元法,以及其在求解弹性体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原理和方法。第四篇:热应力在火力电厂汽轮机组的监控与应用。 全书内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附有必要的例题,对热应力问题从理论上、数值方法上、应用上都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热能动力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选修课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从事教学、科研、设计、调试、生产运行的广大教师及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系统阐述了固体应力波传播的数值解法,内容包括二十年来这一领域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以及进展,全书由序言、前言、一维固体差分方法、二维固体差分格式、双特征线法、轴对称弹性波、其它材料中的应力波和覆盖域法等组成,主要介绍了求解固体动力学中双曲线型偏微分方程组的有限差分法(从第二章~第六章)和边界元法(第七章),书中讨论的多数主题都是典型的二维问题,可直接应用于工程实践。 本书可供从事双曲线型偏微分方程组数值解法研究和应力波理论研究的科研人员、大学教师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还可作为学习数学物理和固体动力学相关课程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新世纪高等院校精品教材:工程弹塑性力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弹塑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对于结构分析中必须掌握的弹性力学平面问题,薄板弯曲理论,圆柱壳的弯矩理论进行了重点介绍。同时,对于材料塑性变形的屈服准则、本构特征、理想刚塑性平面应变和结构塑性极限分析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每章最后,还提供数量的习题。全书内容丰富,阐述深入浅出,重点突出,最最易于学习的教材。 本书是土木结构工程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固体力学、金属加工、机械、船舶、航空等专业的师生、科技人员和设计人员的学习和参考。
本书是作者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讲课的教材,是其多年教学研究的成果。作者在本书中力图揭示密切关联的多门力学学科的共同数学基础,指出只要换成辛对偶变量体系,即可建立其公共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传统经典力学应向分析结构力学新层次发展的观点;指出保守体系的各种近似分析皆应注意保辛等。本书为此提供了最易接受的学习途径,强调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融合,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和加强他们对理论、概念的理解,并介绍了在物理、控制等相关领域的应用。 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力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相关研究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