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在梁庄》首次出版,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下的中国村庄的变迁。十年之后,作者梁鸿再次回到故乡,重访当年的书中记述的人和事。十年当中,一切都在发生改变,又似乎全无变化:一些人永远离开了这里,一些在外漂泊的人重返此地,村庄的面貌、河流和土地都与从前不同。而人事变幻之中,梁庄和梁庄人所透露出的生机和活力却不减当年。此次回归,梁鸿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家乡,以细腻的描写和敏锐的洞察,将梁庄的人们再次带回我们的视野,并借由对他们生活的追溯,描摹出一个普通村庄绵长而有力的生命线 这生命线既属于那些 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的人们,也属于身处同一股时代洪流的人们。
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与工人运动关系的著作,采用 诗史互证 的方法,结合历史事实进行文本分析,系统勾画出自晚清到解放区文学与工人运动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工人运动的各类书写。本书内容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综合研究,重点考察了自晚清至抗战时期工人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之关系,如五四文学与工人运动、五卅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等。第二部分为个案研究,重点考察了十二位作家对工人与工人运动的书写,既有鲁迅、茅盾、巴金、曹禺、丁玲等重要作家,也有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作家,如龚冰庐、刘一梦、顾仲起等。此外,工人运动代表人物黄爱、庞人铨积极从事文学创作,他们的牺牲又促使一大批文学作品涌现,这些过去文学史从未涉及,本书对此进行了详实的考辨和研究,弥补了过去文学史叙述中的不足。
周生康先生的整套工作笔记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初的两本开本较大的笔记从1954年开始,一直到1960年,大量记录了农业合作化时期以及人民公社成立初期的数字材料,这些数字为我们真实了解那个时期联民村一带的农民们的生活情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依据。1960-1968年的工作笔记完整地记下了革命年代中联民大队干部们的情况,这里有他们的大量检查、批判、学习等情况的材料,也有大队里开展阶级斗争的情况。1969-1982年的工作笔记十分详细,包含的内容涉及许多不同的方面。这一时期,革命仍在继续,清理阶级队伍革命的重要表达。农业生产、计划生育、革命宣传、技术引进等等内容也十分详细。在*后的几本工作笔记中,可以看到阶级斗争逐渐式微的趋势。根据周生康工作笔记的情况,我们选择1961-1982年的工作笔记进行出版。周生康先生的工作笔记主要是农村
本书为章培恒先生2011年出版的《不京不海集》之续编,由吴冠文教授根据章先生生前所定目录整理而成。共收论著、论文二十四篇,其中既有先生早年的成名著作《洪昇年谱》,也收录他数十年间研究中国文学的重要论文,包括与病魔抗争的最后十年所写的十一篇论文。在内容上,仍是上起先秦,如对《楚辞 大招》的写作时代及其背景的考辨,下迄现代,如对五四新文学与古代文学关系的探讨,既有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也有对文学现象的阐述和文学发展演变线索的梳理,均体现了章先生对于中国文学及其古今贯通等问题的精思与卓见。先生治学严谨,注重实证,而又视野广阔,文献与理论素养深厚。本书所收论著与论文,既富于独创性,又展现了他一以贯之的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学术风范。
周生康先生的整套工作笔记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初的两本开本较大的笔记从1954年开始,一直到1960年,大量记录了农业合作化时期以及人民公社成立初期的数字材料,这些数字为我们真实了解那个时期联民村一带的农民们的生活情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依据。1960-1968年的工作笔记完整地记下了革命年代中联民大队干部们的情况,这里有他们的大量检查、批判、学习等情况的材料,也有大队里开展阶级斗争的情况。1969-1982年的工作笔记十分详细,包含的内容涉及许多不同的方面。这一时期,革命仍在继续,清理阶级队伍革命的重要表达。农业生产、计划生育、革命宣传、技术引进等等内容也十分详细。在*后的几本工作笔记中,可以看到阶级斗争逐渐式微的趋势。根据周生康工作笔记的情况,我们选择1961-1982年的工作笔记进行出版。周生康先生的工作笔记主要是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