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著作分类全编》共十五卷,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兼研究室主任陈漱渝、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王锡荣、鲁博书屋肖振鸣主编。收录了目前为止全部鲁迅小说、散文、诗歌、杂文、书信、日记、古籍序跋、译文序跋、科学论著、小说史略专著及经过论证的鲁迅佚文。此次修订,尊重历史,对原注中带有评价说明性的内容、带有政治性和批判色彩的注释酌情做了修改和删节,把客观作为原则,为读者提供一套完备的鲁迅作品集。
《矿产资源制度及矿业权纠纷法律实务》共三编。编矿业用地编。主要介绍矿业用地的取得、复垦、退出等法律制度,这些内容分布在不同效力等级的法律文件中,非常零散,经过爬梳整理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而又的结构。第二编矿产资源编。前半部分属于矿产资源基本理论和制度,侧重介绍矿业权许可、审批、延续、变更、等内容,具有较强的实操指引意义;后半部分着力分析矿业权各类民事纠纷,并附大量翔实、典型案例,对律师办理涉矿诉讼业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三编安全生产编。主要梳理矿业企业安全生产制度,内容比较全面,收集整理的典型的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事故调查报告,亦是活生生的案例,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在查处安全生产事故时可资借鉴。《矿产资源制度及矿业权纠纷法律实务》具有较强的性、连续性和实用性。希望通过《矿产资源
域外鲁迅研究视域,较为人所瞩目的是日本鲁迅研究,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本书从学术史的角度梳理、探讨百年来的日本鲁迅研究,可以在我们想象不到的域外阐释和一时难以接受的观点中,看到其中复杂地反映着生活在现代日本现实中的日本知识分子的思想和感情,能够加深中日两国人民的理解和友好。对于鲁迅研究界来说,百年日本鲁迅研究不但可以提供异域不同价值观的参照系数,还可以看到鲁迅文学及其精神在东亚产生了怎样重大的影响,这无疑对认识鲁迅精神的世界性、对中华文化精神的弘扬也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是中日两国间的部“日本鲁迅研究史”。
经过三十年的历史沉淀,八十年代文学的史料价值已经凸显出来。从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发展来看,“史料学”建设是不必可少的。为此,中国人民程光炜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近些年在这个领域花费很大精力搜集资料,加以分类、甄别和整理,在核心学术期刊《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获得了学界的好评,被认为是八十年代文学史料研究的新成绩。《八十年代文学史料研究》所选论文,采取以史料为依据、以事实为出发点、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发幽抉微,对诸多文学现象、思潮、流派的史料进行了大规模的开掘,对不少小说家鲜为人知的生平事迹,也做了非常充分的调查研究,为八十年代文学的“史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是对宋元文体与文体学的专门研究,共分为三编:上编《文体形态研究》,共六章;中编《论体专题研究》,共七章;下编《文体理论研究》,共三章。录四种。上、中编分别涉及渔父词、宋词自注、滑稽戏、以传奇为词、日记、谣谚、论体文等论题,以史论结合形式展开;下编包括文章学、词学、文体学等方面的论题,既有宏观研究,又有个案研究;录为宋元文献研究。
《名士范儿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以《世说新语》一书为主要取资范围,提要钩玄,旁搜远绍,从旷达、雅量、容止、黠痴、药酒、山水、清谈、戏谑、钟情和游艺等十个方面,解析了魏晋名士的精神风度和人生境界,通过其外表、性格、情趣好尚和生活方式的罗举概括,勾勒出此一时代带有共性的精神风貌。全书篇幅简短,格局开阔,文笔流畅,议论风发,尤其是对《世说》文本的解读,时有新警之见。总体上说,是一部较好的魏晋文学研究论著。
《诗道、诗情与诗教(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八辑)》汇集了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艺理论研究领域的新研究成果,分为“通论”、“经学子学与文论”、“文心雕龙新论”、“明清及近代专题”、“其他”、“书评”、“文献”等专栏,收入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经学子学与文论、《文心雕龙》专题研究、明清及近代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性文章,以及书评、文论文献等,颇有创新,体现了中国古典文论学科的研究视野与学科发展面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宝卷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收录了一批综述性回顾中国大陆、台湾和英语国家、日本等国的宝卷研究论文,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海内外宝卷研究状况及发展态势。这些论文的介绍,同时带有作者的评论,对总结和推动中国宝卷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资讯。北京大学中文系2013级博士研究生袁博的论文《新世纪以来故事宝卷研究综述》,是对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中的“中国宝卷研究的世纪回顾”2一章的续补,评介2000年以后中国大陆出版和发表“以宝卷为直接研究对象”的有关故事宝卷研究的著作和论文四十余部(篇,含学位论文)。尽管这些评介还有些疏漏,但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资讯,同时也反映了初入宝卷研究之门的青年学者,扎实认真读书的学风。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尚丽新的论文《北方民间宝卷研究中的问题和展望》,一是探讨“非遗”热给北
《中国苏轼研究(第六辑)》收录海内外苏轼及三苏研究成果,注重资料与考据。苏轼的诗文词赋、书法绘画,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苏轼独出心裁的创作,为后世留下累累硕果;苏轼独特的思想和人格的魅力,同样呈现出丰厚的“中国特色”。苏轼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文化名人,他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诗人汤养宗近作百余首精选。分为“惊堂木”、“白头吟”、“纸上的绳索”三辑。这些诗呈现出诗人的创作状态:对生活的掘进,对自我的沉思,对历史和现实的叩问。《制秤者说》取自诗集中的同名诗,对尺度、标准和“天公地道”的呼唤,集中体现了汤养宗的关怀和反思精神。
《潮汕文库·研究系列:饶宗颐辞赋骈文笺注》采取传统的笺注方法,按其创作时间之先后,对饶宗颐教授的四十三篇辞赋骈文进行详细的解读,每篇分题解和笺注两部分,使现代读者在欣赏、学习和研究这些文章的时候能够晓畅其大义,领略其文学艺术之美,而不至于因为文体艰深的缘故造成阅读上的障碍。
《视角与方法:中国文学史探索》是中国文学史学者蒋寅在还历之年回顾数十年学生历程、检阅自己学术成果的结集。全书以三十一个个案为基础,收入《古典文学的精神史意义及其研究》《吏隐:大历诗人对谢朓的接受》《杜甫与中国诗歌美学的老境》《陆游的沉寂与走红》《乾隆二十二年功令试诗对清代诗学的影响》等多篇代表作,内容涉及四个方面:一是有关中国文学史基本理论、基本观念的探讨,二是对具体文学史问题的分析,三是对个别作家文学史意义的揭示,四是关于文学影响和接受的研究。由于涉及文学史研究的诸多方面,遂冠以文学史探索之副书名。
这是文学评论家、南京教授王彬彬的一本关于新文学作家的评论集,本书从极其专业的角度和很理性的思维方式,对阿城、毕飞宇、高晓声、铁凝、萧红、钱钟书、孙犁、阎连科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点评,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