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小说家》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从长篇小说讲起”“写作的几个关键词”“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小说的雅俗调适”“人心的省悟”。书稿内容皆为谢有顺在各个场合有关小说创作的演讲精选。
本书是日本学者中井政喜教授探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和文学工作者在1920年代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从事文学活动的图书。作者着重研究了三位较为典型的代表人物:郭沫若、成仿吾和茅盾。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这三位文学工作者参与1920年代激烈的革命文学论争的各种原因,及其内在的思想必然性和他们在各自文学评论中所展现出的富有个人特征的历史必然性。此外,本书还涉及了1930年以后茅盾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些文学活动。
文学作品的文本不能单靠自身而存在,它存在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其生产、传播、接受等是依托于各种各样的社会语境而存在的。在此问题意识下,本书试图对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的社会存在形态进行探究,解开“文本的密码”:di一编“权力控制下的文学创作”,探讨在以皇权为的古代社会中,文人与国家统治权力发生冲突时,他们采取怎样的形式来发表言论、进行创作:第二编“从‘公’文学到‘私’文学”,认为距离皇权近、与皇权密切相关的是“公”的文学,相反的则是“私”的文学,di一编主要论述“公”的文学,本编探讨与之相对的“私”的文学:第三编“文本生成论”,指出同一文体在传播范围中也有“公”“私”差别,探讨了文学文本在从“私”转向“公”的生成过程中的各种样态,揭示宋代的文本生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