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录》是巴金先生晚年不得不谈的作品,这本作品集的文章在1978—1986年间陆续发表、结集出版以后,在文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据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统计,该社在1986—2006年这20年间出版的《随想录》的总印数相当于同时期的《鲁迅全集》总印数。《随想录》不仅印量惊人,而且还是我国新时期文学作品中版本数量众多的图书之一,中文版本以香港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三联书店和作家社为主要出版者。此外,该书还出版过英、法、德、日、韩等外文版。《 版本摭谈》以书话的形式,逐部介绍《随想录》每个版本的特点,通过对《随想录》不同版本的比勘,勾勒出《随想录》的写作情况、作者心态、文化背景,以小见大地反映出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同时还涉及对此书不同版本的文字修改、校勘等方面的问题。
本书所讲的诗词格律,大部分是前人研究的成果,也有一些地方是著者自己的意见。由于它是一部基本知识的书,所以书中不详细说明哪些部分是某书上叙述过的,哪些部分是著者自己的话。《诗词格律》着重在讲格律,不是诗词选本,所以对于举例的诗词,不加注释。所引诗词的字句,也有版本的不同;著者对于版本是经过选择的,但是为了节省篇幅并避免烦琐,也不打算在每一个地方都加上校勘性的说明了。这一本小书有一个总的目的,就是试图简单扼要地叙述诗词的格律,作为一种基本知识来告诉读者。
本书是在告别北大讲坛之前的“很后一次演讲”的现场录音整理讲稿。试图把鲁迅还原到历史现场和时代氛围之中,对其生命足迹、思想脉络和文学作品一并进行“文本细读”。隐约回荡在这纸面和文字间的的苍老而暗哑的声音,在春日阳光漫漫的课堂中,把不再是神话人物和历史雕像的鲁迅与年轻学子们维系在一起。时在2001年,的“天鹅的绝唱”。
作为我国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对我国的古典文学也有着极其深入系统的研究和独特的观点,他曾经计划写作《中国文学史》,可惜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实现,留下来的只有这本《汉文学史纲要》。该书原系鲁迅于1923年厦门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编写的讲义,题为《中国文学史略》;次年在广州中山大学讲授同一课程时又曾使用,改题《古代汉文学史纲要》。在作者生前未正式出版,1938年编入《鲁迅全集》时改用此名。 同时收入的还有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
本书精选《山海经》中极具趣味性、画面感的篇章辑录成书,并由漫画师根据原典为该书精心创作,绮绘想象奇特卓异,形象丰富生动,画风瑰丽清新;不奇异精美的拟人神兽和草木花卉,还有可爱纯萌的Q版形象。另外画作还融入了动漫元素,更加符合当下青少年的审美期待,可称之为“史上超萌山海经”。该书对于更大范围地传播中国古典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书以苏轼的词为主题,从当时的社会观念与时代背景出发,对苏轼的生平际遇、诗词艺术、社会活动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现了苏轼以文传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本书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对其词进行了情感化的解读。读他的词,可以医心;品他的人生,让人奋发。
本书系学者教授沉思十年之作,也是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之终卷。作者选择沈从文、梁漱溟、赵树理、废名、王瑶、郭小川、邵燕祥等重要、典型的作家、学者在1949年至1970年代这一时期的生命历程为观照对象,通过大量的新材料,深入他们在时代的大转型大变动中的投入、挫折、碰撞、困惑和坚守,透视其个人性格、理想与时代、社会之间的交流激荡,重现了那个年月的社会风云,个人命运遭际、幽隐,以及精神的尴尬与波澜,检讨了历史经验得失及其包含的启示。
《百家小集:拜金集/解读金庸本人及武侠小说的文字辑录》是一本解读金庸本人及其武侠小说的文字辑录,作者对金庸小说中的文史典故的来龙去脉做了很多精深的考证。 《百家小集:拜金集/解读金庸本人及武侠小说的文字辑录》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具体金庸小说,如《碧血剑》《雪山飞狐》《笑傲江湖》《鹿鼎记》等中的人物和某些细节做分析;第二部分是关于金庸其人,关于金庸小说的观念背景或情节源流的探讨;第三部分选取的是从金庸及其小说引申出来的联想,或可算作 外编 ,却更有份量,更具现实意义。
《清代篆书名家经典.吴昌硕.篆书心经》由赵宏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