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常识》是中国学术兴盛期郑振铎先生写就的大师之作。从中国文学发展的源头讲到现代的文学改革,把涵盖世界文学的《文学大纲》中的中国文学部分摘选出来,形成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对中国历代文学做了系统的梳理,论述了诗、赋、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对那些 在文学上也有他们的不朽的价值与伟大的影响 的史学家与哲学家的作品也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对于文学评论专著及著名批评家也有论述。本书不仅涉及文学,还兼及史学、古籍、文字、绘画等,注重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用新的观点、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脉络清晰、材料丰富。书中有郑振铎先生鲜活的口语表达,也有许多神来之笔。这是一本极佳的以中国文学史为线索的文学常识入门书。
创作没有灵感怎么办?小说题材是否有禁忌?反面角色有哪些特权?让人手不释卷的秘诀是什么?怎样让读者代入情感?如何从电影和漫画作品中偷师? 贵志祐介认为,小说写作不能是作者的自娱自乐,而是要想方设法取悦读者、服务读者。如何才能写出让读者沉浸其中欲罢不能的小说呢? 横扫恐怖、推理、科幻领域小说大奖的多栖作家贵志祐介,从灵感、大纲、角色、写法、推敲、技巧六个维度,列出七十二个要点,结合自身作品案例,真诚解说小说创作理念和技法,手把手带你写出引人入胜的小说。
《绚烂与宁静》是作家红柯的一部散文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西部各民族文化与文学研究,收集了作者2005年至2014年间在各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西部各民族文化和文学研究的文章。这些文章所涉及的地方多是作者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透过文字,可以感觉出作者对其怀有深厚的情感,对其地域文化具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自豪感。另一部分记录的是作者对于黄河中上游各民族民间艺术的考察,涉及了民间的剪纸、刺绣、木雕、砖刻等。作者沿黄河走访了大量民间艺人,根据采访,如实记录了他们的学艺过程和生活状态。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留存和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共计 54 篇。是作者弃医从文后,应媒体之邀,经由追忆与反省而写成的文章。全书呈现 54 个生命遭遇难题的故事,主要以作者在医院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及由此引发的关于生命、人伦、情感的思考构成。畅销近 20 年,是由医学观人生的力作。
中国美学注重精神陶冶,关注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以 雅 为人格修养和文艺创作的*境界。本书从 雅者正也 审美意识出发,阐述了古雅、高雅、文雅、典雅、淡雅、和雅、清雅等 雅 境多样的审美内涵与审美特征,并以雅俗之辩、名家论雅作结,从而提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在相互对待、相互造就中构成了 雅俗 。
《中国韵文史/鸿儒国学讲堂》是迄今为止早而仅有的关于中国韵文史著作。因其简明扼要,又富史识,被视为研究韵文的著作。《中国韵文史/鸿儒国学讲堂》精要地勾勒出中国古典诗、词、曲发展流变的轮廓。全书分诗歌、词曲上下两篇。上篇以《诗三百篇》《楚辞》、乐府诗等为一系,下篇始于词曲兴起,止于清词之衰敝。
《中外散文诗比较研究》主要就中国与外国散文诗的内容、风格、艺术手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分发生学、文体演化、审美内涵比较、理论研究、作家论几个部分。涉及到泰戈尔、屠格涅夫、波德莱尔等人的作品,对国内的鲁迅、王国维、刘半农等人的散文诗的内涵及有关散文诗的理论与审美内涵进行了分析,其国散文诗文体的演化是论述的重点。
本书系统的论述了书的有关概念、命名的产生、意义、依据和特点,全面的展示了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命名经验及方法,简要的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与解决办法;表明了书的命名是一种文化、一门科学,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按照人们的需求而变化,认真研究书的命名,不仅有利于保存检索利用有关书籍,而且也有利于掌握书的命名规律,进一步推动书的命名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可供书的创作、编辑、修纂、注疏、翻译、出版、教学等单位或个人参考使用。
《小说课》是一套关于小说的武功秘籍。它要教给你的,不是怎么写小说,而是怎么。从招式解密到内功心法,引用古今中外65部经典作品,解读其中的关键点,以最浅显的方式带你深入故事的世界: 关于“人物”,它说:描写性格比描写长相重要! 关于“场景”,它说:每间星巴克都长得不一样! 关于“对话”,它说:看得到的对话是水面上的1/8,看不到的对话是水面下的7/8! 关于“故事”,它说:只要回答7个简单的问题,按照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的公式,三分钟就可以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来! 《小说课》是一本超级实用的创意写作教材!更是一个好看到爆的书单! 从“好的小说开头”到“一切都是罗生门”,许荣哲带你深入故事的世界──读过,看懂,学到!
本书是伦理学大家何怀宏教授的学术生活随笔,分为“生活剪影”、“心灵瞬间”、“哲理与人”和“学思时论”四部分,涵括了何先生对求学治学的感悟、对旧日风景的怀想,在读书译书过程中的感发,以及对个人生活体验的再思考。文章逻辑清晰、文笔洗练、情真意切,有较强的可读性。
作为我国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对我国的古典文学也有着极其深入系统的研究和独特的观点,他曾经计划写作《中国文学史》,可惜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实现,留下来的只有这本《汉文学史纲要》。该书原系鲁迅于1923年厦门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编写的讲义,题为《中国文学史略》;次年在广州中山大学讲授同一课程时又曾使用,改题《古代汉文学史纲要》。在作者生前未正式出版,1938年编入《鲁迅全集》时改用此名。 同时收入的还有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
中心句篇法是汉语文章组织的基本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利用不同层次、不同位置、不同标示方法、不同标示内容的中心来组织文章。读者通过对中心句的把握,可以准确理解和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提高文章阅读效率和质量,解决文章写作中存在的中心不明确、层次不清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文章写作能力和素养。
在西方和中国,都有源远流长的文本解释的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学术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地对经典文本的阐释的过程。本书分为十讲,所讨论的不是哲学层面的所谓“本体论阐释学”,而是文学批评层面的“方法论阐释学”。故书中着重介绍中国自先秦以来的关于文学作品解释的传统,力图将文学阐释的观念、方法与诗歌的注释形式、文集的编纂方式结合起来考察,从中见出某种共同的“阐释学眼光”。
《中外名家论名家/中国书籍 学术之星文库》由一系列专题中外文学名家论组成,共20论,分四辑:*辑是*、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论中国两位伟大的文学家鲁迅、郭沫若;第二辑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欧洲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莎士比亚、歌德、席勒、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高尔基;第三辑是文学大师、文艺理论批评家鲁迅、茅盾、傅雷论中国新文学史上几位不同类型的、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的女性作家冰心、庐隐、丁玲、萧红、张爱玲;第四辑是我国领军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和著名学者闻一多论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现代的著名诗人徐志摩,以及国学大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章太炎。《中外名家论名家/中国书籍 学术之星文库》中的论主,或为马克思主义
本书精选《山海经》中极具趣味性、画面感的篇章辑录成书,并由漫画师根据原典为该书精心创作,绮绘想象奇特卓异,形象丰富生动,画风瑰丽清新;不奇异精美的拟人神兽和草木花卉,还有可爱纯萌的Q版形象。另外画作还融入了动漫元素,更加符合当下青少年的审美期待,可称之为“史上超萌山海经”。该书对于更大范围地传播中国古典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清代篆书名家经典.吴昌硕.篆书心经》由赵宏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