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空间转向 以多种方式被推至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瞩目的前沿,文学批评也越来越多地使用地理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文学在空间中的存在以及空间在文本中的呈现。2014年法国出版的《文学地理学》可谓是这一领域的集大成之作。本书作者在书中为大家详细梳理了法国 文学空间 与 文学地理学 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状况,列举了多位重要学者关于 人文地理 地理诗学 地理批评 虚构地理 等新型文学批评形式的创见和推动,以期用地理学的视角,帮助读者重拾长期被忽视的小说与空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本书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1955年至1956年讲授 中国文学史 的课堂讲稿,由钱穆弟子叶龙根据当年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全书共31 章,系统、完整地从《诗经》一直讲到明清章回小说,着重介绍了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主要脉络和基本特征。 作为国学大师,钱穆先生重独立考证,在本书中,他对文学之流变、对每个阶段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以史论文,从史学的角度讲文学别开生面。全书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论述和科学严谨的史学考证,也有对文人的犀利点评和对作品的精彩赏析,带有浓郁的钱穆个人色彩。
南帆共挑选十个文艺美学的前沿问题,如文学与纯文学、文学史与经典、文学形式问题、叙事学问题、抒情文学问题、文类型问题、中外文论问题、几个主义之争、文学批评问题,等等,进行相对通俗的讨论,表述他对于这些问题的特殊理解,书稿学术价值与通俗易懂相结合。
《四部要籍选刊·集部》之一种。《七律指南》现仅存嘉庆十六年刻本,藏于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本次即拟出版此本。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五字,黑口,单鱼尾,眉批精而众多。《七律指南》是一部探索七律诗体流派、沿革之选本,选辑跨度,始自盛唐杜甫,历中唐、晚唐、北宋、南宋、金、元、明初、明中期,而终于晚明,相当于是一部疏理七律诗体演变的诗史。方元鹍于七律诗流派作过深入、精湛研究,借助于选辑、点评,表达诗学见解,供后人创作七律借鉴。是书评点颇佳,便于初学七律,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具有相当的出版价值。
本书为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引驰教授有关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讲录,突破文学史叙述的一般格套,既见脉络的系统性,又见细节的丰富性,是很有视觉感的大学课堂实录。纵向从先秦一贯而下直至近现代,横向则以文类从韵文、散文、诗歌到小说,交织成动态发展的包蕴文本、作者、文学事件、文学流变、读者接受等在内的中国文学网络,呈现文脉的演进。 全书融汇历代文人学士与海内外学人的作品、卓识,文学情怀贯穿始终,打破定说,时有创见,提出中国文学史的三个轴心时代的独到之说、注重早期文学脱离音乐之后对文字表现的追求、聚焦近世文学对唐宋文学的承转变创、描绘近代文学转型的多元图景。既有学术上的着意开拓,又具备普及中国传统文学的意义。
《文学、地理和后现代地方诗学》是当代欧美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一部力著,研究主要针对当代文学的地方表征,借鉴了现象学、后结构和后殖民空间和地方理论,展示了文学如何有助于新的地理身份的形成。通过对塞缪尔 贝克特文本、法国郊区贫民窟小说和法国加勒比领地的后殖民原住民小说中的 居间 (entre- deux)空间研究,本书强调文学具有巧妙且有力地塑造读者对周围世界态度的功能,从而改变人们的视角,将这些地方作为明天生活方式的实验室,帮助人类克服现有居住模式的缺陷和人地关系的异化,寻找新生活新出路。
我们读金庸,往往会沉浸在高深的武功和紧张刺激的情节中去。而有这样一个了不起的金庸粉丝,读懂了金庸先生烛照人性、洞察幽微的关怀,读出的是一代文豪对世人的 悲悯 ,又用一副铁肩担起 惩恶扬善 的道义,用一支辛辣犀利的笔继承了先生 怜我世人 的事业。他,就是我们热爱的六神磊磊。 金庸先生的作品总是映照时代,用精彩的故事去启发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六神磊磊将金庸先生的作品进行细致入微地解读和剖析,带我们去读金庸,引导着我们去思考:为什么东方不败不杀任盈盈?曼陀山庄的茶花怎么总是养不活?少林寺的《易筋经》为啥非要传给令狐冲?在金庸的作品中,我们看到无论是大英雄还是小人物,他们所经历的烦恼和困惑其实和我们是一样的,而磊磊的解读仿若一面镜子,能让我们反省和觉察,也在提醒着我们:在这个聒噪的世界中,保
《小说课》是一套关于小说的武功秘籍。它要教给你的,不是怎么写小说,而是怎么。从招式解密到内功心法,引用古今中外65部经典作品,解读其中的关键点,以最浅显的方式带你深入故事的世界: 关于“人物”,它说:描写性格比描写长相重要! 关于“场景”,它说:每间星巴克都长得不一样! 关于“对话”,它说:看得到的对话是水面上的1/8,看不到的对话是水面下的7/8! 关于“故事”,它说:只要回答7个简单的问题,按照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的公式,三分钟就可以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来! 《小说课》也是一套超级实用的创意写作教材!更是一个好看到爆的书单!从“好的小说开头”到“一切都是罗生门”,许荣哲带你深入故事的世界──读过,看懂,学到!
本书为“中国红色经典绘本”书系其中的一本,改编自作家颜一烟的中篇小说《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林海,小主人公姓江,是地主家的小马倌,因不堪地主虐待逃到了深山之中,加入了抗日联军,开始了一段崭新的革命征程。经过部队同志和“大皮靴”叔叔的培养教育,他在战斗生活中不断锻炼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 的小战士。作者所描绘的深山密林间的抗日联军与敌人的战斗故事以及机智勇敢的“小马倌”形象,深深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小读者。
作家的激情与文采、学者的广博与严谨、西方文学目前的绚丽风景,在本书中俱有很好体现。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却作为文学欣赏和文学史知识的经典,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诸多重点高校师生中风靡流传近二十年。此次修订出版的插图本,更展现了西方文学与艺术的结合,阅读、收藏、欣赏、思想的完美的统一,构造了一个可以尽情遨游的多重审美空间。
这是一本解读《水浒传》人物的书。书中写了林冲、鲁智深、宋江、吴用、晁盖、武松、李逵、扈三娘、石秀、燕青、史进、雷横、朱仝、杨志等十几个人物,作者 努力去理解他们的心理,推敲他们的行为,分析他们的性格,搞清楚他们何以会如此行事 ,从而让每个人物都展现出他复杂的一面,展现出他们人性深处的善与恶。
罗琳(J. K. Rowling)的“哈利·波特”系列自1997年问世以来,透过小说和电影,这部饶富魔法趣味的作品已经成功引了全球数百万读者,各地的粉丝与罗琳的作品也一起成长,无论是当代的优秀作家或学者,都从中汲取过灵感。 这本书的作者从英国的神话和传奇角度出发,全面解读了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本书广涉英国历史与斯堪地纳维亚中古文学等领域,带领读者追踪哈利·波特中隐藏的历史谱系,诸如纯血统巫师是否为诺曼人的反映、伏地魔是否为寻求恢复的专制君主、邓布利多是否为前凯尔特人德鲁伊哲学家、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各种象征的涵义等问题。作者认为,神话和传奇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的欲望,因此在研究和理解人类文明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古欧洲的传说、中世纪文学、古典文学和近现代文学都是藉由集体想象力的
女权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和大众文化理论家总是忽视浪漫主义阅读。他们声称,“浪漫情节”会促进女性读者对男人的依赖,以及对流行文化所传达的压制性意识形态的接受。珍妮斯·拉德威挑战了这一说法,认为批评的注意力必须从孤立地考虑文本本身,转移到阅读背后那复杂的社会事件上。 《阅读浪漫小说》一书因其革新性、突破性的人种志调研方式而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在针对流行艺术的研究领域,本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不仅破除了流行文化中的消费“神话”,并借此分析了女性读者这一特定群体的审美和消费倾向。
本书是流沙河先生讲解《诗经》的作品,由流沙河先生在成都的讲座整理而成。他从诗经305篇中择取81篇典型篇目,从诗歌的本质出发,对诗经进行了解读。与市面上其他“注解”《诗经》的书不同,流沙河先生在书中的讲解非常注重当时的社会场景,注重诗歌的感情,语言非常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其中还有不少四川方言的使用,让人读起来非常轻松愉快。本书在修订的过程中,增加了历代诗评的部分,选取方玉润、王夫之、闻一多等人的评论,与流沙河的讲解相互映衬。增加了93幅插图,包括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的图片和中国古画,诗、画、评一体,全方位理解诗歌内容。增加了生僻字注音和地名标注,无障碍阅读。
本书选取先秦至清末民初27篇中国美学名著进行注释和解说,包括《声无哀乐论》《顾恺之论画》《书谱》《林泉高致》《溪山琴况》《园冶》《艺概》《人间词话》等,内容涵盖音乐、绘画、书法、园林、诗歌等。 作者注重版本辨析,选本精良,注释详细,解说精辟,既为读者阅读中国美学原著提供可靠文本,又详细讲解了每篇原著产生的背景及其在中国美学 的价值、源流及昭示的美学问题等,各篇后附参考文献,以备研究和拓展阅读之需。 本书“选”“注”“讲”兼备,是一部兼具专业性和普及性的读本佳作,不仅可以用作高校美学、文学、艺术学相关专业方向教学参考,也适用于对美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导读鲍德里亚(原书第2版)》结构安排合理,从鲍德里亚的思想萌芽开始探索,以渐进的方式将鲍德里亚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同时期其他理论与鲍德里亚的思想观念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结合。事实上,作者理查德·J.莱恩将鲍德里亚与众多思想家置于一条叙述脉络正是本书写作的一大特色,在每一章中作者还对诸多理论家和概念给予了提纲挈领的说明。
本书将翻译标准概括为“信达切”,内容划分为理解、表达、变通三个版块。作者明确提出翻译的三大理念,即翻译是沟通、翻译是写作、翻译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译者的三个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宏观思维、批判性思维;提出理解和变通的抓手——6W1H以及关于理解的专门论述。全书脉络清晰,译例丰富,读者可按书索技,实用性强。
埃莱娜·西苏是法国当代 的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和文学评论家, 在法、英、美等国的文学界享有盛誉。本书为作者代表作之一,在本书中作者呼吁女性参与写作,教导如何写作,本书包括《美杜莎的笑声》与《出口》两篇论文。《笑声》是在面对法国女性问题时,号召女性进行独立写作的宣言式文章,内容主要是与弗洛伊德、拉康等精神分析学家,以及德勒兹、德里达与福柯等同时期思想家展开的哲学性对话。《出口》则以希腊、罗马史诗,以及现代作家对于史诗的改编再演绎文学为分析对象,阐释了女性主义、女性精神分析与女性写作应有的基本特征。
内容简介 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以书为伴,是酷爱读书的典范,留下了许多读书佳话。著名党史专家陈晋针对青少年读者的阅读特点,从熟读“诸子百家”、史书手不释卷、爱读诗词文赋、巧读古典小说等方面,生动讲述毛泽东一生中富有代表性的读书故事,重点展现了中华优秀典籍对毛泽东人格养成、诗词创作、启智增慧等的影响,以及毛泽东如何将书中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全书事例生动典型,是广大青少年读者领略伟人科学的读书方法,感受伟人开阔的胸襟、远大格局的经典读本。
第一讲《尧典》;第二讲《皋陶谟》;第三讲《汤誓》;第四讲《益稷》《甘誓》;第五讲《西伯戡黎》《微子》;第六讲《泰誓》;第七讲《牧誓》;第八讲《洪范》;第九讲《大诰》;第十讲《康诰》;第十一讲《酒诰》;第十二讲《梓材》;第十三讲《召诰》;第十四讲《洛诰》;第十五讲《多士》;第十六讲《无逸》;第十七讲《立政》;第十八讲《多方》;第十九讲《顾命》;第二十讲:《尚书》结课总结。 作者秉持探索真理、讲求证据和逻辑的治学理念,站在人类视野的角度重新翻译、解读了《尚书》以上篇章内容,可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阐述《尚书》的天命论。分析《尚书》人物眼中世界的本质、《尚书》的宇宙观、《尚书》的天命论思想,分析天命主导的世界秩序和历史的演变。 2、分析天命的表达形式。天命是主宰的力量,那么天